言情小说网>古代言情>探花郎李默>第6章 瑞雪纷纷宇内 世子长生无极

  转眼到了隆冬,这一日天降瑞雪,天色阴沉,李默正在窗边就着天光和面,忽听有人叩响了院门。

  他娘在洗枣子、掏枣核,听见门响她道:“这么大的雪,谁会来?你约了朋友吗?”

  “没有,娘,我手上都是面,你去看看。”

  他娘去开门,来人她不认识,但是穿戴和马车都极煊赫。

  “老夫人,鄙人姓宋,是周世子门上客卿,我家主人路过贵府,便想着顺路来看看李探花。请问他可在家?”

  “他在他在,快请进!”

  周衍刚下马车,就看见李默扎着两只面手跑出来,“小世子怎么到这里来了,有事你派人唤我去文昌侯府就好。”周衍如今住在文昌侯府里,虽然由于最后一位文昌侯入赘去了,侯位已经自动废除,不过大家还习惯把周府叫做文昌侯府。

  “来看看你。”

  “从哪里来?府里还是宫里?”

  “从宫里来的。正好路过你这里。”

  宋居正指挥车夫卸一筐橘子,还有几包不知什么东西。李默心想,这“顺路”顺得可真费劲,又装橘子又装东西,这哪是顺路。

  李默看破不说破,他娘却在一旁拆台:“哇,小世子出门带这么多零嘴。”

  李默和周衍:“……”

  宋居忙道:“夫人,这是送给府上的……”

  一筐橘子几包东西,再加上周衍带着的几个人,屋里挤得针都插不下,宋居进门的时候就悄么眼打量过了,这院子比天井大不了多少,肯定没有给下人呆的地方,见老夫人还要张罗着泡茶,他赶紧招呼人出去等。

  李默也顾不上手上的面粉了,从腰里摸出一些铜钱,捧上去道:“宋大人,几位小爷,街对面有家茶铺,有好果子好酒,还有说书的,几位要不然去那边喝喝茶听听书?实在惭愧,寒舍弹丸之地,多有怠慢。”

  宋居看着那沾着面粉的铜钱,自然不敢去接,拱着手说:“无妨,无妨。”就带人撤出去了。

  下人走后,周衍自觉地坐到炕上,没想到炕上冰凉,他住惯了南方,不习惯北方的寒冬,离了温暖的马车,很快就冻得手脚冰凉。

  李默的娘立马就注意到了,她去屋内取了一床被子来让周衍裹在身上:“这是阿默晚间盖的棉被,去年才做的,您别嫌弃。”

  “不嫌弃。”闻着还有股淡淡的香味。

  然后老夫人又把屋里唯一的炭盆抬到了周衍身边,又叫他吃枣、吃橘子。

  这时,李默洗了手进来了,估计是冰水洗的手,因为他双手冻成了嫣红的颜色。

  周衍:“你忙你的吧,我坐会儿就走。”

  李默应了,把面盆抬到炕上,一边和面一边陪客人说话。

  “你这地方离宫里很近,就是小了点儿。”周衍说。

  “原先我家住在东城门那边,要比这里宽敞些,后来为了进出东宫办差方便,就卖了换了这里,皇城根儿上房子难找、价格也贵。”

  周衍:“你既是为了给太子办差,他怎么不替你安置个好些的地方?”

  李默笑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他娘见李默闷头不答话,便替他说:“太子爷是要替阿默安置的,找了一处旧王府,乖乖我的天,那我们怎么配住?我叫他赶紧辞了,我们娘俩就四个脚底板,能站多大的地儿?躺平了也就六尺长,要睡多宽的床?我说,太子有多少个伴读,没有二十也有十五吧,要是人人都靠他老人家安置,那国库不得掏空了?”

  李默尴尬地说:“娘,没想到你还挺操心,国库的事你也管。”

  他娘说:“我自然要操心。我儿子再历练几年,将来要当父母官的,那我就是老百姓的奶奶,国库里都是我孙子孙女的钱,我能不操心嘛。”

  周衍没撑住笑出了声,李默一脸尴尬,他娘笑着问周衍:“世子说呢?”周衍笑着点头:“老夫人言之有理。”

  周衍去看李默,李默两只袖子挽到了大手臂,在一只很大的木盆里揉一大团面,这似乎是个力气活,李默穿着单衣脸上还热出了薄红。

  “怎么和这么多面,做什么用?”

  李默:“做馍,多揉揉上劲儿,做出来的馍香。快过年了,过年走亲戚送礼的。”

  周衍:“过年就送这个?”

  李默:“我们老百姓都送这些。”

  他娘补充道:“今年我家的馍肯定是头一份儿!我们做枣花馍,做两层一朵的,每朵六个花褶子、放三颗枣,体面!”

  原来老夫人坐那儿弄枣子是做馍用的,周衍看向了炕桌上老夫人端给他的一碗枣,他尝了一颗,确实很甜。

  老夫人不知想到了什么,突然眼眶有点红,她叹道:“我儿勤勉,这两年在太子爷身边鞍前马后,昼夜随侍,想来办差很得力,所以太子去了西北那么远的地方还想得起他,年底差人给阿默送了西北产的大枣。”

  说着她站起身,走到门边,对着大雪纷飞的天空深深做了三个揖,“皇恩浩荡啊……”

  周衍不知为何,突然觉得那枣又不甜了。

  李默红着脸垂着头揉面,一语不发,不知在想什么。过了一会儿他说:“小世子,面揉好了,得放在暖和的地方醒发。”

  这屋里唯一暖和的地方恐怕就是周衍身边的炭盆的,他道:“放过来吧。我不冷了。”

  李默把木盆放在周衍身边,然后找了一块粗麻白布盖住面团。

  “为什么要盖上?”

  李默逗他:“盖着好睡觉。”

  “为什么要放在暖和的地方?”

  “放在暖和的地方它才会喘气儿,会喘气了才会长大。”

  周衍诧异道:“它还会长大?!”

  他忍不住揭开麻布往里看了一眼,椭圆的面团又白又光,胖乎乎的像个小娃娃。

  老夫人也看了一眼,笑道:“阿默,娘老眼昏花了,乍一看还真像你小时候,也是这么胖这么白,也是睡在这个木盆里。”

  李默:“娘……这木盆……”

  他娘说:“怕什么,我洗得干干净净的。”

  她转头对周衍絮叨:“世子,我家阿默生在夏天,三个月就能满床滚了,夜里我和他爹都睡不好。我老婆婆说,把孩子捆起来他就翻不动了,我们舍不得。有一天,他爹找木匠打了个新木盆,说把阿默放在盆子里,他就不能满床翻了,这法子果然是奏效的。夏天,我阿默光溜溜地躺在这个盆子里,又胖又白,就和这团面一样。您瞧瞧,一转眼,面娃娃就长这么大啦。”

  周衍想,总算知道探花郎的碎嘴像谁了。不过他竟不觉得老夫人聒噪,听得颇有趣。李默皮肤和面团一样很白很白,所以动不动就容易泛红,像是粉白的花瓣一样。

  周衍坐了好一会儿,觉得自己该走了,可是他又好奇面团娃娃长大了是什么样,所以一直等着。

  李默见他干坐着没有消遣,心里过意不去,他去自己屋里翻箱倒柜,找到一个木雕小兵,一把木剑,一个九连环,都拿出来摊到炕桌上,“小世子,我这儿没什么可玩的……”

  周衍看了眼歪瓜裂枣的小兵、五寸长的木剑、只剩六个环的九连环,眯了眯眼说:“世子就世子,你干嘛总加个‘小’字?”

  他真的已经忍了很久了!

  “我已十五了,不玩玩具。”

  李默诧异地说:“世子何时的生辰?”

  周衍喝了口茶,不搭理他。

  “我竟不知,白瞎了世子对李默的诸多关照,实在是……”他十分愧疚,居然忘了早早打听一下世子的生辰。

  周衍心想:你知道就好,十一月初六,左等右等不见你上门……

  “世子,小人给你做碗寿面吧,就当是补送的贺仪。”李默忽然道。

  老夫人立马提了一小袋面来,又悄声对李默说:“我去把那两个鸡蛋还有猪油拿出来。”

  李默轻轻点了点头。外面这样大的雪,想那卖肉的也不会出摊,年关上家家户户都在筹措着过年,上谁家借也不适合,就做个鸡蛋面,世子应当不会计较。

  他去厨房里做长寿面,周衍竟也跟了过来,小孩子好奇心重,李默便随他跟着。

  “刚刚不是和了面么,怎么又要和面?”

  李默笑道:“刚刚那个是发面,放了老面疙瘩的,做面条可不行。”他说着往面粉里磕了一个鸡蛋,“我给世子做鸡蛋面,和得硬硬的,吃起来劲道。”

  老夫人端了一个陶罐进来,她把陶罐放在灶边,又去角落里揭开一只大瓦罐,舀了一勺黑乎乎的老酱出来。然后坐到柴堆里烧火。

  李默把和好的面团儿放到一旁醒着,打开陶罐,把一年到头舍不得吃的猪油蒯了一大勺放进热锅里,油化后把另一只鸡蛋打进去,搅散炒熟,加进去老酱,炒鸡蛋香和酱香立马散发出来,弥漫了这间黑暗的小厨房。李默把炒好的鸡蛋酱盛出来,这时面也醒得差不多了。

  他拿出擀面杖擀面,面团很硬,擀起来要下大力气,他的脸上又微微发红。

  擀成很薄很薄的面皮,李默把它一层层交叠起来,开始切面。周衍看着他行云流水的操作,说:“切得真好。”李默说:“是我娘教的手艺。”

  老夫人在一旁刷锅、烧水,笑道:“世子可知,在我们平头百姓家里,姑娘做面条的手艺可是头一样要考较的。老太婆年轻的时候,切面又匀又快,阿默他爹就是相中了我切的面。”

  周衍:“难道不相看人吗?”

  老夫人:“也相看人,但他没看中我,他想找个泼辣能干的,我么……兴许是看着太斯文了,后来吃了我一碗面,就改了主意。可惜我的手艺了,没生个贤惠的女儿。”

  周衍宽慰她:“你的儿子也很贤惠。”

  说完发现这句话没对,老夫人和李默已经哈哈笑开了。

  面条下锅煮好,烫几片青菜叶子,捞起来,浇上鸡蛋酱,还舀了一勺猪油进面汤里,有一股油油的香味。

  “世子尝尝。”

  面碗放在炕桌上,周衍李默一左一右坐下,周衍吃了一口面,李默挨过来说:“小人恭祝世子福禄欢喜、长生无极!”

  周衍抬头,李默的脸离他很近,笑着,眼睛干净得像吐蕃高原上的海子。他觉得自己的心狠狠跳了一下。

  作者有话说:

  这章写的时候一直在笑,但想到老夫人后面的遭遇,又忍不住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