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古代言情>探花郎李默>第4章 明月夜枕难眠 深秋雨听闲谈

  这一夜,周衍睡得很不好,他又做了那个梦。仲夏暴雨的傍晚,一间无人的馆里,桌案上堆满了他的书,推开,把那个红了脸的探花郎坐上桌去,然后他站在了探花郎两腿间。

  他闻到探花郎身上很淡很淡的花香,不知道哪里沾到的,丝缎般的头发像无处不在的潮气一样缠着他的呼吸,又像细细地绳索勾住了他的腰。

  书册倾塌的时候太阳还挂在天上,回过神来时,月已高悬。

  很奇怪,周衍觉得什么滋味都没尝到,怎么时间就过去了,他觉得好不甘心。

  “你在哪里?”

  “不说也没关系,我来找你。”

  周衍轻轻拍了拍探花郎的背,本来是想哄哄他,一拍他却不见了。周衍从梦中睁开了眼,窗外也是明月中天。

  周衍初遇李默时,一十四岁。李默一十七,比他个子高。

  周衍出生以前,南方诸部是一盘散沙,北唐派个节度使来随便就料理。周衍出生以后,和几个大部酋首居然都是三代以内的血亲。虽然不是完全放弃内耗了,但兵戈也逐渐止息。

  他们拧成一股绳后,北唐的节度使无法再节度南方,先帝感觉到了威胁,即令世子周衍上京进学受教。其实就是人质。周衍在上京呆了三年,北唐与南疆相安无事。

  至于周衍回到南疆后,彻底把南疆大权敛于一人手中,那就是后话了。

  周衍那时年纪还不大,从南疆到上京,每离家远一步,心里的怨气就增一分——没有人想离开亲故去上个破学。但他不说、不骂、也不写在脸上,四平八稳面无表情地坐车乘船……等抵达上京时,几乎要自己把自己憋屈死了。

  周世子的队伍没有即刻进京,而是先去了京郊一处庄园休整。这个庄园是周衍祖父——最后一位文昌侯留下的产业,尚有几个可靠的旧人在打理,正是秋分时节,碧空万里,此时日头西斜,田园上凉风习习,送来谁家丹桂的馨香。

  周衍在庄园门口下了马车,庄头在一旁殷勤问候,周衍心中烦闷,但仍然端着脸,听着。

  忽然,他注意到远处有一个色彩艳丽的人影朝庄园这边走来。那人戴着一个竹编的斗笠遮挡秋老虎。脚步不像庄稼汉那样急匆匆的,而是信步游街般,一会儿拨弄拨弄麦子,一会儿掐一粒花生尝尝,一会儿驻足不知在看什么。

  不一会儿,他走近了,穿过金黄的柿子树、踩着掉落地上的毛栗子、避开油亮的大蜜桔,从一片欣欣向荣中走来。不知为何,周衍被他牢牢吸引住了目光。

  他摘掉斗笠,拿在手里扇风,露出一张粉白若桃瓣的脸来,他与拾捡毛栗子的佃农攀谈,夸这个庄子水草丰美、物产丰富,又问主家是谁,实在是非常会打理。

  佃农对着周衍的方向遥遥一指,隐约是说:“原是文昌侯的产业。赶巧主家今日回京,就在那里。”

  那人一抬头,正对上周衍的目光,他莞尔一笑,举步过来。

  “原来周世子今日到了,拜见世子。这一路可顺遂?”

  周衍道:“你怎知是我?”

  “小人李默,领正七品同进士,偶尔在宫里行走,因此听说过,知道小世子近日入京。”

  周衍淡淡点头,在北唐的官僚体系中正七品好像是最末流的小吏,一十四岁外地来的小世子自持身份,没有与他多说。

  谁知此人脸皮颇厚,十分自来熟,站定与他闲聊起来,比刚才殷勤的庄头还嘴碎啰嗦。

  “这个……是荔枝吧,小人也曾吃过一枚的,好吃极了,蟠桃仙品也不过如此。”他指着一个铺满绿叶的大竹筐赞道。

  周衍没理他,他断定这个混不吝的小吏很快会被庄头赶走,没想到庄头非但没赶他,还笑着迎合:“李公子真是见多识广,这荔枝可是稀罕物,平日里只上贡宫中的,这一框是我们世子从岭南带来路上吃的。”

  李默:“原来是小世子路上的零嘴。”

  周衍:“……”

  他又看见了另一件怪东西,“这是什么果子?怎得又圆又大,好像小世子的头?”

  周衍:“……”他二话不说,为了表示他不是个好惹的,取出随身佩剑一剑劈向一个大椰子,顿时椰子水汩汩流出。

  李默奇道:“哇,这里面装的全都是水!”

  周衍举着剑说:“……你敢不敢把你前后两句话连起来再说一遍?”

  李默回想了一下自己刚刚说的两句话,没撑住捂嘴笑了:“小世子真是开朗逗趣。”庄头也陪着他呵呵直笑。

  周衍:“……”

  周衍大声唤仆役送他回房休息,谁知道出来迎他的是一队薄衫美貌的侍女。周衍在南疆时,祖父文昌侯管得严,只许他用小厮服侍,他见一群少女扑来,本来十分别扭,但又不想在门口应付个碎嘴小吏,于是没说什么,在侍女的簇拥下往里走。

  然后他听到小吏在背后压低声音对庄头说:“世子今年十四吧?还是劝他多多固本养身吧,”他轻咳一声:“咳,现在就挥霍放纵,将来可怎么办呢?世子孤身入京,身边没个长辈,你们侯府旧人要费心看顾了。”

  李默以为自己声音很小,全被周衍听了个一清二楚,他真想提起他的八十斤重剑,敲开李默的脑袋,看看里面装的是不是全是水。

  庄头对那小吏十分客气,连应了几个“是”。对一个布衫小吏这么客气,周衍不能理解,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祖父口中念念不忘的礼乐之邦?

  当然,得过了大约半年,周衍才知道,庄头对李默的客气,那是看在太子的面上,京中人人都知道太子爱他,只不过没人说破罢了。刚结识李默那时节,周衍对此一无所知,只觉得乱花迷人眼,流水遇高山。

  第二日下半晌,李默竟然又来了。

  这天上午还是晴好的,过午突然下起大雨,周衍坐在二楼高高的阁窗边,闷闷地看书,无意间瞟见庄园大门有人靠近——是那姓李的小吏。

  他今日穿着宝石绿的圆领衣裳,腰间系一条石榴红腰带,绿的艳丽、红的妖娆,在山色朦胧烟雨间,格外显眼。为了方便在田埂间行走,他把袍角提起来掖进腰带里,露出两条穿中裤的长腿。

  他敲开庄园的大门,笑着说了句什么。庄头即刻来回禀周衍,说李公子想进来躲躲雨。周衍淡淡“嗯”了声,庄头得了允许,开门请李默进来喝水休息。

  小吏跟着庄头进来,很快绕进了廊庑里,周衍从上往下看,只能看到他一点荡漾的袍角。低下头又闷闷地看了几页书,周衍想起什么,唤侍女进来,“去挑一碟好荔枝,给避雨的客人送去。”

  只是一碟荔枝,对周衍来说算不了什么,没想到李默却郑重其事地过来谢恩,他揖了一礼,说:“多谢世子恩赏,小人多有叨扰。”

  周衍:“那东西南疆多得很,不算什么。”

  李默跟着吹捧:“南疆实乃物华天宝、富庶之地。”顿了顿又道:“小人还要向世子告罪。世子不知,去年夏末,小人有幸得了几枚荔枝,带回家给我娘吃了,她一直说好吃,至今还念叨呢。因此今日虽得赐,我却不敢吃。”

  周衍听明白了他的言下之意,“无妨,那你走的时候带回去给你娘吧。”

  李默赶紧又作礼谢了。庄头很识趣,当即吩咐人把那碟荔枝拿小筐装起来,还往里多放了一些。

  这样的雨天,枯坐无事,李默见周衍拿着书怏怏不乐,心里明白小世子离家千里来上京做人质,来日如何尚未可知,心里一定少不了苦闷。于是也没告退,和周衍东拉西扯聊起了家常。云

  周衍没想到一碟荔枝,招来个废话排山倒海的话痨,雨停之前一直在听他絮叨。

  “小世子这一路北上,走的哪条路?”

  “走的子午道。”

  李默:“那小世子可曾去过剑门蜀道?小人每读史书,人谓‘踏遍剑门蜀道,胜读半部三国’,想想那地方,总觉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周衍:“自然去过,确实险峻,崖壁之间只得一处缺口可通人。我来上京,车马随从众多,因此没走剑门关。有一年去青海,路过附近,曾去看过。”

  李默惊叹:“世子小小年纪,竟还去过青海?”

  周衍听了心想:小小年纪?好像这小吏也没比自己大多少吧。

  李默:“小世子的祖母是吐蕃的大公主,小世子也去过吐蕃吗?”

  “去过几回。”

  “听说那边有所谓‘冰川’,千年不化,可何谓冰川也?上京冬天也下大雪,也结冰,但是春风一吹便消融了。”

  周衍:“那边地势既高且寒,几可接天。冰川是多年冰雪压实而成,下有冻土,经年不化的。”

  李默听了默然想了一会儿,轻叹:“想来是人间奇绝仰止的景观了。”

  周衍:“算不得吧,想看就去看看,有何难?”               李默:“惭愧,小人没有出过远门,只在上京内、从书本上看看罢了。”

  周衍:“你从未离开过上京?你们汉人不是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

  李默笑道:“我正有此志耶!只是父母在不远游,且……还得再攒攒盘缠呐。”

  见他笑得愉悦,周衍心里连日的烦闷也跟着松快了一些,他道:“探花郎是栋梁之材,好好做事,将来得个好地方的外官做做,不就走出去了吗。”

  李默笑得更欢,拱手道:“多谢小世子勉励,在下定当勤勉做事,为国为民,不负栋梁之名。”

  周衍听出来李默在调笑他,这人分明就把自己当小孩哄了,不过是仗着大他两三岁,就摆出一副倚老卖老的姿态。

  就这样一直聊到了雨停,周衍当没看见外面的天,又聊到了晚膳时间。庄头悄悄进来看了几回,最后实在怕太晚,催道:“世子,和李公子喝了半晌的茶水了,喝水不顶饱,恐怕公子腹内饥饿……”

  李默听了这才发现雨早已停了,他赶紧站起身,赔罪道:“小人失仪!与小世子畅谈尽兴,竟忘了时间。如此,小人先请辞了。”

  周衍听了没说话,端起了茶杯喝茶。庄头看眼主家,想了想,对李默道:“李公子,留下吃口便饭吧,这个时辰了,您往城里赶恐怕也晚了。”

  李默连连摆手:“不了不了,多谢好意,我母亲一定还在家里等我呢。”

  庄头道:“无妨,小人派个脚夫,快马入城通禀老夫人,顺便把这筐子荔枝也送到,何如?”

  李默:“不了,实在叨扰太过。”

  周衍放下茶盅:“留下,你慢慢走回去,城门说不定都关了。庄头,去办吧,告诉老夫人,李公子明日就回。”

  作者有话说:

  周衍:你的头才是椰子!还有!不许把我当小孩!不然吃我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