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宣和轶事>第161章 何处曲声入宫闱

赵佶来到刘娘子那里,现在是淑妃了,刘娘子赶紧上前行礼谢恩,赵佶问道:“蔡发运送来的南戏班子,娘子看怎么样?”

刘娘子笑着说道:“蔡大人有心了,选的南戏班子很好,奴正教她们唱官家做的曲子,她们倒是学的很快。”

赵佶笑笑,蔡京能坐稳十多年的相位不是没有道理,就冲人家这份舔的水平,多少人能及?差不多是全方位无死角的舔,而且让人特别舒服,确实令人佩服。

赵佶在旁边听了一会,发现这东西的唱腔十分晦涩难懂,既不想苏州话,更不像昆山话,赵佶就像刘娘子询问此事,才知道现在的南戏产生于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以浙江永嘉为最,故而现在的南戏,口音也更像浙江方言。

好家伙,温州方言,就是后世,对于赵佶来说也是相当于外语一样的东西何况现在。而且和明代士大夫们沉迷于昆曲不同,现在的南戏还并不为士大夫们所喜,都是老百姓们自娱自乐的曲子罢了,在官府眼里就是所谓的“淫戏”,地方监司曾经向赵佶报告过谓每“当秋收之后,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号乞冬。群不逞少年,遂结集浮浪无赖数十辈,共相倡率,号日戏头,逐家裒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民居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

赵佶也让刘娘子向这些戏班子成员问了一下她们平时演什么戏。其实南戏的剧目还是比较朴实接近生活的,大部分的剧目都是一些爱情剧目,像什么《司马相如题桥记》、《祝英台》、《浣纱女》、《风流王焕贺怜怜》、《崔莺莺西厢记》、《崔护觅水记》等。还有更是就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惩贪罚恶的剧目,《赵贞女蔡二郎》、《王魁》等剧目。

让赵佶有些感兴趣的就是还有很多婚变的剧目,南戏中有许多写书生负心的作品,这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宋承唐制,以科举取士,不论读书人身世门第如何,及第后,就可以做官,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那些出身寒门的士子一旦变泰发迹后,就成为朝中公卿大夫信择婿的对象,他们企图通过联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同时,新及第的士子也想得到公卿大夫们的担携,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故纷纷抛弃以前的糟糠之妻,入赘豪门。

难怪不得士大夫阶层对南戏不太感冒,这种东西肯定犯了他们的忌讳,本朝榜下捉婿已经是非常正常的事,新科进士科场得意与洞房花烛一道也被认为是美谈,但是这东西只见新人笑,未见旧人哭,抛妻弃子的事情绝不少见,陈世美也不是一个两个的。

赵佶问道:“娘子宫内可有苏州人氏,还是请他们教戏班子苏州话,曲子用苏州话唱才好听。”虽然赵佶前世并不懂工尺谱,但是宫内有一帮精通音律的娘子们,还有太常寺的音声人,他们根据赵佶的哼唱就能谱出曲子,让赵佶叹为观止。

刘娘子一边去寻找苏州籍的宫人去教授戏班苏州话,一边对赵佶说道:“官家可要好好写一出戏,几支曲子也不成一出戏啊!”

赵佶想想也是,主要是确实宫内也没什么娱乐项目,天天嘿嘿嘿腰子吃不消的,有没有蓝色小药丸。弄几出戏听听也是好的。但是到底弄一出什么戏呢?赵佶再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他现在没法确定自己在宫里的事情会不会传出去,一旦传出去,台谏恐怕不会让自己好过的。

赵佶必须想好一个能说得过去的理由,否则台谏喷起来实在是吃不消,赵佶想了半天,还是觉得长生殿埋玉一折,赵佶也想好了,要是台谏真的发现此事,赵佶也大可以说自己用埋玉一折戒谕妃嫔,不得援引亲戚,干涉朝政。

说罢赵佶仔细回想起埋玉一折的唱词,作为前世最喜欢的一折,埋玉的所有唱词早就深深印在他脑海里了,无论是娴娘娘演的贵妃还是沈姐姐演的杨玉环,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记得清清楚楚的。

从最开始的那一段念白:拥旄仗钺前驱,前驱。羽林拥卫銮舆,銮舆。匆匆避贼就征途。人跋涉,路崎岖,知何日,到成都?

到宫娥们唱的粉孩儿:匆匆地弃宫闱,珠泪洒。叹冷冷清清半张銮驾!望成都只在天一涯,渐行来渐远京华。五六搭剩水残山,两三间空舍崩瓦。赵佶自己慢慢回忆,又想起了靖康之变的惨剧,自己都不由得潸然泪下,自己要是搞得不好,连唐玄宗都不如啊!

埋玉一折从红芍药开始推向高潮,明皇与陈玄礼的那一段对唱最为无奈。贵为天子,只得哀求臣子:卿家,速速晓谕他,恁狂言没些高下?没想到陈玄礼丝毫不为所动:听军中恁地喧哗,教微臣怎生弹压?

当面对兵变的军士逼宫时,贵为皇帝贵妃,也只能哀叹:无语沉吟,啊呀!意如乱麻!痛生生怎地舍官家!可怜一对鸳鸯风吹浪打,直恁地遭强霸。众军逼得奴心惊唬!啊呀妃子吓!好教我难禁架!

真到了生离死别的时候,皇帝贵妃还不如寻常百姓啊!魂飞颤,泪交加。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难道把恩和义霎时抛下!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

面对着自己的禁军哗变,作为皇帝,却一样毫无办法,只不过无能狂怒罢了:恁喧哗,我一谜装聋哑,总是朕差,现放着一朵娇花,风雨摧残,断送天涯。再禁加,拚代你陨黄沙!

最后杨玉环怒骂陈玄礼的那句:你兵威不向逆寇加,逼奴自杀。赵佶几乎是饱含泪水写下的,赵佶将这折写完,自己都不能自己,泪水止不住的流下来,并非为唐明皇、杨玉环,更是为自己,杨玉环犹有长恨歌,可是靖康之变后被掳北去的大宋妃嫔,又有几人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