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宣和轶事>第160章 春闱取士考题难

见诸位大臣都没有什么其他意见了,赵佶当机立断,说道:“既如此,自今日始,在中枢各部院衙门、京畿、河北诸路推行考成法,着学士草诏明发,同时台谏关于科道监察御史的设置也要尽快拟定方案,报于吾知。诸卿且自便吧!”

其实考成法重要的就是三本账目,各衙门分置三本账簿,一本记载一切发文、收文、计划、章程,作为底本,再依照此底本复制两本账簿。其中一本送交台谏备注,到月终时将已经实行了的事注销,如有积久而未行的,由台谏官员具实上报到内阁或直接上奏皇上,责令有关部、院另决定完成的期限。另一本则送政事堂以供查考。首先就是把这三本账给搞起来,给官吏们上一个金箍。

赵佶回到垂拱殿,立即遣梁师成召见韩忠彦。韩忠彦今日将所有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对于一个臣子来说可是极为不妙的,要知道大宋政事堂宰执可没有大明的内阁辅臣那么硬,要是台谏闹起来,大概率是要罢相的。考成法对于官吏们可不是什么好事 ,大部分官吏都不会认为考成法是良法。

作为提出考成法的人,韩忠彦无疑会受到这些官吏的弹劾。别以为只有大明的言官敢骂首辅,大宋的台谏骂起宰执大臣来是一点也不差。韩忠彦算是帮赵佶挡了一枪。赵佶还是得承韩忠彦的情。

韩忠彦来到垂拱殿,赵佶请韩忠彦坐下,说道:“韩相何至于此啊!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韩相何苦如此啊!”

赵佶其实早就做好了自己面对的准备,这些台谏的言官御史的弹章赵佶可以统统当作废纸,下面的官吏要是敢阳奉阴违赵佶不介意摘掉他们的乌纱,要是真的还不行,赵佶不介意大开杀戒。

韩忠彦笑笑说道:“官家,臣老矣!马上已近古稀之年,忝居相位,百无一用,些许骂名,就由臣一人承担了,官家还年轻,时间还长着呢。若是官吏们对此意见实在太大,官家就将臣罢黜,已息群僚之怒,也算的老臣对官家的一点用处了吧!”

赵佶有些动容,说道:“韩相,何至于此啊!吾岂是那等刻薄之主啊!”

韩忠彦摇摇头说道:“官家是皇帝,万万不能有错的,纵使有错,都是吾等臣子们的错误,岂可让官家承担,这不过是臣子的本分。臣自少年科第,历仕三朝,上承仁宗皇帝之遗泽,下受先帝之厚恩,臣家满门,具受国恩,宁无报乎?臣家父子皆位极人臣,臣弟尚主,满门簪缨,岂能无报乎?”

赵佶有些动容,在御案展开一张纸,提笔写道:纯诚端亮,始终如一,德业之盛,不忝前人。建中之初,入践冢司,损益施设,成天下之务。开不讳之门,塞私邪之路,选贤任能,各当其职。一时忠鲠之士,遂能击强御凶,所向摧折,当乎人心。后世赖之,以克有济。朕览旧史,慨然嘉孍,允所谓世济其美,不损其名。具官臣韩忠彦,才识绝远,器识渊深,兼资文武,能济王业。有父子两相之美,继配飨功臣之荣。卅载功劳,朕其感之。特加韩忠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晋仪国公,余勋、封如故。

赵佶叫来梁师成吩咐道:“这是吾加封韩相的手诏,告知学士院,一字不易,明发天下!”

韩忠彦赶紧谢恩推辞,赵佶将他扶起来说道:“韩相勿要推辞,夔理阴阳之功,区区爵禄,岂可答谢!”

韩忠彦流着眼泪说道:“官家,臣万死以报官家,惟一事以求官家。”

赵佶说道:“韩相但讲无妨。”

韩忠彦说道:“官家,臣生十子,锦孙、密孙、冶、洞俱早世。仅余治、澡、浩、澄、浚、滂。”赵佶明白韩忠彦说得意思,连忙说道:“韩相之意吾明白了,韩相子孙,吾会看顾的。”

韩忠彦摇摇头说道:“官家,臣家大族,且已两代为相,过犹不及尔。且臣之子,无甚才能,皆庸碌之辈,岂可为官,但令其回相州于昼锦堂读书可也,得保全一生即可。”

赵佶明白韩忠彦得意思,韩家下一代恐怕没有什么出色的人才,韩忠彦怕他们进入官场,被自己的政敌所害,还累及家族,故而不希望他们参与政治,他帮赵佶挡枪的目的也是希望赵佶以后能庇佑韩家,不至于让韩家败落。赵佶点点头说道:“韩相之言,吾记下了。”

说罢提笔写下两朝辅弼四个大字交给韩忠彦说道:“吾素闻韩魏公昼锦堂家藏丰富,子孙读书已自娱,亦是一件美事。”这四个字就算是赵佶对韩家的承诺了。

韩忠彦谢恩后说道:“官家,最近马上要春闱了,今岁春闱,大苏学士为文衡,想必能选得一批干才,官家还要早早想好殿试题目,以策问天下英才啊。”

韩忠彦告退后,赵佶也在思索殿试的题目,二月二日就会举行礼部试,取龙抬头之意,差不多阳春三月,就会举行殿试,排定进士名次,故而才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至于殿试题目,赵佶也早就想好了,就用大学里面的: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如今国用不足是最大的问题,如何开源节流,是赵佶现在最关心的就是理财,他希望在这届进士中找到几个善于理财的臣子,以济国用,为此他还专门去研究了《大学》和注释,尤其是吕大临的注释:吕氏曰:国无游民,则生者众矣;朝无幸位,则食者寡矣;不夺农时,则为之疾矣;量入为出,则用之舒矣。赵佶认为非常精当,现在大宋虽然商税占比很高,但是依然是一个农业社会,土地收成对于大宋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赵佶将此事记载心上,处理完劄子后,去刘娘子那里,蔡京送了一个南戏班子,听说刘娘子在教他们曲子,也不知道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