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宣和轶事>第162章 利器面世心胆寒

赵佶照常去参加常朝,没想到台谏没有弹劾自己作曲子这件事,反而弹劾起内侍省奚官局起来了。台谏言官们认为奚官局在东京大量招募工匠,在城外大量圈占土地,言官们认为奚官局是为内廷服务的,赵佶这么急于扩充奚官局,有奢侈浪费的嫌疑。

以范纯礼为首的一众言官要求赵佶约束奚官局,减少内廷的消耗,节约民力,连苏辙等人都下场支持台谏的说法。赵佶有些无奈,自己让奚官局铸炮,本就是为了国家,但是事关紧要,又不能广而告之,这会真是怀念老朱的庭杖了,要是有锦衣卫,早就把他们拉出去打屁股了。

赵佶看向宰相班子,知道内情的章惇一脸无奈,吕惠卿、曾布面无表情,韩忠彦紧皱眉头,在思索着。

看着这些台谏官吏越说越激动,甚至连赵佶作端王时那些烂事都翻出来说,赵佶也是非常恼怒,一场常朝不欢而散。赵佶退到内殿,召政事堂宰执们来,余怒未消的说道:“卿等评评理,台谏是不是太过分了,不问情由,不问是非,上来就弹劾,章卿你说,吾所为不是为了国家?台谏这帮人太过分了!”

章惇只是笑笑说道:“官家之所为,些许小臣如何能得知?正所谓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乎?何必与他们计较呢?”

见君臣们在这里打哑谜,作为首相的韩忠彦出来说道:“官家,事无不可对人言,台谏言官也许行事操切,但是他们拳拳报国之心,还是不要令他们伤心。”

赵佶此刻真想直接化身小阁老,给他来一句:“伤你妈的头!”只是指着章惇说道:“章卿你说。”

章惇对韩忠彦说道:“韩相,奚官局所作所为,确是为了国家,官家的一片苦心,台谏有些过了!”

赵佶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摆摆手说道:“韩相说得也有道理,事无不可对人言,到今日也该给诸位看看了。”说罢叫过梁师成,让他安排车驾,警跸等事,准备出宫。

赵佶对诸位相公们说道:“既然台谏说了,吾今日就带诸位相公去看看奚官局到底在干什么,但是今日所见,关乎国运,勿要严守秘密。”

一众政事堂的宰执们跟随赵佶一道来到开封城外的奚官局圈占的土地上,这里是赵佶安排的铸炮、试炮的场所,到现在奚官局只铸出两门堪用的火炮,但是赵佶并不心急,他要的是标准化、通用化,先把铸炮的标准搞清楚,找到现阶段最优的火炮规格,再开始大规模制造装备。

一众宰臣被拉到城外,看着这两根大铜管子,有些摸不着头脑,韩忠彦拉了拉章惇的衣袖,问道:“章枢相,这是何物啊?”

章惇笑笑说道:‘“韩相,这是军国利器!”韩忠彦有些不敢相信,军中所用的弓弩甲胄等物他韩忠彦又不是没见过,大概模样他还是知道的。这大铜管子和军器的模样实在是差距有点大,韩忠彦想不出来这是什么样的军械。

为了测试火炮的威力和精度,还有防止流弹伤人,赵佶命令在试炮场修筑了厚厚的夯土墙,赵佶之前听说火药的纯化和颗粒化已经有了一些进展,赵佶今日正好来看看。

赵佶命大匠取来一些火药察看,果然不再是粉末火药,而是颗粒火药,虽然颗粒大小还不是很均匀,但是毕竟已经实现了颗粒化,至于颗粒大小,还可以慢慢磨合测试嘛。赵佶询问大匠如何实现黑火药造粒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已经知道加胶造粒法,就是在最后一道混药时添加醇酒进行湿碾。在实现火药均匀掺混的同时,将醇酒中所包含的多糖、淀粉等等均匀渗透到各种成份中。再经过筛药工艺形成火药颗粒。晒干后即是成品火药。

当然赵佶知道加鸡蛋清也可以,但是他哪里有那么多鸡蛋,就是有,他也宁愿给百姓们和将士们吃掉,而不是拿来造火药,倒是酒,可以征调一些果酒,用于造火药,也不至于消耗太多粮食。赵佶点燃一点火药,燃烧速度很快,这是黑火药的特性,不过颗粒火药经过钝化,已经比粉末火药好太多了。燃烧的残渣肉眼几乎难以观察,说明火药的纯化非常之好。

赵佶非常高兴的说道:”既然造好了,吾决不食言,当初的承诺即刻兑现!“同时规定了下一步的方向,就是大批量生产火药和颗粒一致性的问题。

见工匠们已经将火炮装填完毕,赵佶赶紧带着宰执们到一处预先修筑好的掩体里察看,已经见识过火炮威力的梁师成赶紧命令班直护驾,随着工匠们将烧红的铁钎狠狠的刺入火门,黑火药猛地燃烧,膨胀的火药气体将弹丸推出炮膛,狠狠的砸向目标。

火光过后,才是如同惊雷一样的响声,政事堂诸位哦宰执,除了已经见识过的章惇外,无不大为震撼,苏辙更是感叹道:”有如霹雳,这是神鬼之威啊!“

赵佶笑笑说道:”走,诸位看看这军器威力几何。“为了向政事堂宰执们展示火炮威力,射击距离仅仅一百五十步,对于火炮来说,这个距离简直是小儿科,夯土墙被整个打穿,弹丸向前飞出了百余步。一众宰执们看后,都是啧啧称奇。

章惇这时候才说道:”官家出内帑命奚官局铸造火炮,以为军国之用,台谏却苦苦相逼,确是有些过了。“苏辙赶紧请罪说道:“是臣御下不严,以致有此之失,请陛下重处之,以彰臣咎。”

赵佶笑道:“此事不关苏相事,只是事关军国,不可泄露,台谏也要压制,不要声张此事。”苏辙领命。

作为计相的吕惠卿问道:“官家,臣观此物以铜铸成,恐怕耗费不菲吧?”

赵佶点点算是承认了,说道:“诸位既已看过,先去办事吧,明日垂拱殿再仔细商量此事。”赵佶这才领着诸位宰执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