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清泉明月>第137章 来信

陈新泉最关心的是衡州府衙门已经发布的七月征发民夫去桂阳县修筑关隘之事。

“何事!”

许三千问。

“听说衡州府七月需要征发民夫提前服徭役,去往桂阳县修关隘!不知是否真有此事?”

陈新泉问。

“嘶!”

“这事,我还未收到风声!”

许三千闻言,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他还真没听到相关的风声,不过若这事是的,那牵涉到的事情和人员可就多了。

“不过!桂阳县那边自五月十五日之后的确有不少大动作!我还琢磨这桂阳县是不是又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许三千像是想起什么事情,他垂眉思索起来,脸上神情渐渐变得凝重起来。

看着脸色逐渐变得严肃的许三千,陈新泉问:“桂阳县出了什么事?”

“自五月十五日起,桂阳县的物料流通便只许往桂阳境内流入,不能运出桂阳县,哪怕是一根线一支针都不行。”

许三千回道。

“啊!这是五月十五日便发布了这道通令吗?那岂不是已经过去十五日了。”

陈新泉在心里计算时间,随后他重新将目光看向许三千。

“这么说,自桂阳监驻防卫所入驻桂阳县之后,卫所驻军便开始对桂阳县境内的物资进行军事管控了!”

许三千点头:“的确是如此。”

陈新泉低头思索起来。

这么说谢婉瑜说的那个消息是真的。

而且,此次征发民夫去桂阳县服徭役的人数必然不会少。想到这里他心头一沉,大事不好!

“许叔,有一事请你一定帮忙!”

陈新泉忽然从椅子上站起来,然后对着许三千深深的鞠躬。

“贤侄,何故行如此大礼。有何事,你说便是。我必定全力配合。”

许三千赶紧站起来,双手托住陈新泉,把陈新泉扶起。

桐江村谢氏四房。

“瑜儿,你父亲来信了。让我们尽快动身前去衡州府。”

林氏看着被日头晒的黝黑的女儿,心里怜惜的紧。这丫头越大越野,现如今比村中一些男孩子还跳脱整日里没得着家,不是去田间地头游玩,便是带着族中那帮不够吃食的族人小孩做什么抓盗贼的游戏。

“什么?娘亲,你说爹爹让我们一家都去衡州府?”

谢婉瑜以为自己听错了。

她五月十六日送父亲出门时,父亲还说,要她们在家中好好听话。不要出去生事端,要管好家族中那些顽皮的小子们。

这过了半个月,爹爹竟然来信,让她和娘亲以及弟弟一块去衡州府。这是怎么回事?

听女儿询问,林氏转身回房,拿了夫君写回家的书信出来。

“诺,书信在这呢,你自己看吧!”

林氏把书信往桌子上一推。

谢婉瑜放下手里的吃食,打开信件仔细看起来。

“你爹爹已经在衡州府买了一套房子,他让我们一道去衡州府居住,以便他能安心读书,为两年之后的贡试做准备。”

林氏解释谢江南的用心。

谢婉瑜看完父亲的书信,眉头锁的紧紧的。其实她更喜欢现在的生活。

在村子里成为孩子王,带着这帮无所事事的农家小子满地追打。

“娘亲,爹爹在衡州府买房子的银子,从哪里得来的?”

谢婉瑜很好奇,父亲是怎么买的起衡州府的房子的。

以谢家四房目前的财力,想在衡州府买房子并定居于衡州府,很明显并不现实。

其实,她的想法并没有错。问题出在谢江南真的凭借陈新泉给他出的卖竹筒射水枪送驱蛾虫药粉的策略中。

谢家四个宗族这一次真的挣了三万多两银子。同时又得到了朝廷每月配给百斤盐引的赏赐。

如今的谢家四房,已经不是一个月前的实力了。

这些情况,谢婉瑜暂时还不知道。

“这是男人们的事,你只管做好你的女工便成。实在无聊了,你便读一读女训和女戒,又或者读一读前唐的诗文。”

林氏对于女儿提出的问题丝毫回答兴趣都没有。

她对女儿越来越跳脱的性子越来越忧心。

看着她成天带着一群半大的男孩子在田间地头游来走去,她心中更加不满。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谢婉瑜无趣的说:“娘亲只是希望女儿学这些东西吗?这些东西能给普通人家带来什么好处?”

“可以提高庄稼地里的收成,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吗?”

林氏被女儿问的语塞。

“这……你……”

“还是,娘亲要女儿读,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这等只会哀怨,却与民生福祉毫无益处的诗文?”

“你,你何时会读这长恨歌了!”

林氏没想到女儿小小年纪已经会背诵那么多前唐名篇。

这篇长恨歌她可是在十五岁嫁给夫君之前,都一直无法顺利全文背诵的。

“这些东西我看几遍就会背诵了。与其空读这些虚空无用的东西,不如多看看田间地头那些庄稼,想法子让它们生长的好些,收成高些,族人们能多几斗谷子的收成,多吃几餐饱饭岂不是更有意义?”

谢婉瑜第一次在母亲面前表达自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