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清泉明月>第125章 盼安居

“其实,住在现在的房子里也挺好的。”

陈新泉心想。如今住的房子,屋前院子二十几丈外才有邻居,平日里他家做什么事,外人也不得知晓。

房子后边是山林,院子左右都是庄稼地,院子左边再远一些位置是密溪河,不过隔着有十几丈远了。而且,河堤位置也比房子地基要低七八尺。如此便不用担心水患淹了房子。

想到这里,他便不觉得自己一家住得离村子稍微远一些是什么坏事儿。

耳边传来外婆陶氏的解释。

“那还不是当年你娘亲,无意间把你婶子肚里的孩子弄没了。你那婶婶一直怀恨在心,你那小叔公也不是那么大度的人!他若真放下了这事,又怎会不同意转几分地给你家盖房子。”

“你外公和我也没什么钱,在买宅基地的事情上,帮不上你爹娘什么忙。到了去年实在没法子了,你爹娘才去村子外二十几丈远的地方盖房子。”

陶氏讲述她对女儿、女婿家里去年建房子时宅基地的问题和她自己的见解。

“房子隔着村子太远了,若是日后遇着事情了可不好寻人帮衬。你说,若是过个几年,遇上灾荒了,遇上流民了,你们的房子隔着村子那么远。村子里要如何组织人手巡逻护着你家那地?”

陶氏说着话,眼神也变得复杂。

她是过来人心里清楚若是遇上灾荒年景,小村庄和孤悬在村庄外的人家,是没有多少自保能力的。

听了外婆的话,陈新泉顺着外婆的思路往下想了想,觉得外婆的担心很有道理。

这种事可不是闹着玩的。若日后真遇上流民、灾兵,村中巡逻的力量有限,孤悬村外的村民的确是最先受难的。

想到这里,他不禁皱了皱眉,这事要怎么弄?

“外婆,你说的很对,回去之后,我会与爹爹娘亲说这事的。不过,外婆不用担心银钱的事。”

陈新泉明白了外婆的用心,但是一时之间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是,眼前还没有出现外婆预想的情况。他还有时间琢磨,如何应对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危机。

想明白这些,他便立马安慰外婆。

“外婆你要相信我,我会找到别的挣钱法子,把盖房子的钱挣回来。”

陈新泉信心满满的告诉外婆。

外婆陶氏见大外孙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心知外孙已经打定主意,不会把这次买卖竹子的银钱拿回去了,她只得无奈叹息。

她抬头,看向堂屋外,看到女儿谢秀从堂屋外走进来,便叫住女儿。

“秀儿,过来说话!”

接着她又把刚才对大外孙说过的,关于房屋安全的问题重新说一遍。

让女儿在回沙洲村近一些的位置重新盖一栋房子。

只不过和女儿说话时,她语气可就没与外孙说话时那么和气。

谢秀儿听了陶氏的话,转头看向儿子。

她见儿子带着笑容,看着母亲陶氏,便知道儿子还是没有收回银子的心思。

“娘,你放心吧。回村子边上盖房子所需的银钱,我会很快便能挣着的。”

谢秀儿接着告诉母亲。

“前些日子,我与友河还做了驱蛾虫药粉的营生。你没听说吗?谢江南把制作驱蛾虫药粉原料的活分了三四成给沙洲村。”

陶氏点头:“我听说了,村里大房和三房的人还骂他来着。说他脑子坏掉了。把那么大的营生交给外姓人去做,把银子都交给外姓人挣了。”

“他们知道个屁,那东西本来就是我家的。是泉儿把那驱蛾虫药方子给了谢江南!娘,我在村里做驱蛾虫药粉原料这事上也挣着不少钱。”

谢秀儿呸了句村里说闲话的人,她继续说:“盖新房子的事,我记着呢,等过了双抢,我就去找里正伯伯买地。”

听女儿这么说陶氏才缓和语气的问:“你真有钱盖房子。我说的是新房子!”

谢秀儿点头。

见女儿认真的样子,陶氏才放过这个话题。

“那便由你去吧。那银钱反正是你儿子捣鼓出来的,我随得你怎么处置。”

陶氏这时才答应把银子收下。

谢大山回到家,梅氏已经从账本上的备注中听明白,外甥陈新泉为何要这么分配本次竹子买卖的利润了。

有了陈新泉给出的充足理由,她才安心的把银子接下。

谢大山一回来,谢秀儿和陈新泉又给谢大山解释一遍。

谢大山倒是很快就听明白了女儿的意思,他也不矫情,点头应下,让梅氏把钱收好了,等大明子回来在说说怎么安排这笔钱。

因为,谢秀儿还要去下河镇周窝甸李家给妹妹谢娟儿还钱。

把钱收好,梅氏才着急忙慌的去做吃食。

陈新泉问起外公打算何时处置稻田里的鱼儿。

谢大山皱着眉头问女儿谢秀儿:“你回娘家来之前,有无去看过你那处养了鱼儿的稻田?”

谢秀儿说:“看过了,挺好的,那青苗尖尖的穗肚,比别处水田里青苗穗肚大小半圈呢?”

“别的呢?”

谢大山听女儿这么回答,又问了三个字。他的意思是,除了青苗穗肚大一些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情况。

“嗯,还有就是那块田的青苗估摸着要晚几日才能扬花了。听友河说,估计比没养鱼儿的青苗得晚上四五日的样子。”

谢秀儿接着父亲的话补充。

听完女儿的话,谢大山摇了摇头,他转而看向外孙陈新泉,缓缓问道:“泉儿,你如何看这个事情?”

陈新泉笑着说:“外公,我估计那养了鱼儿稻田里的青苗晚几日扬花倒是没什么。我就是怕,迟了几日扬花的青苗,又要再晚上几日方能压穗,然后,它们又得再晚上几日方能成熟。若是如此,这养了鱼儿的田中的水稻,收割之时便要耽误了晚稻的种植了。”

“嗨,还是你这孩子看的明白。”

谢大山听了陈新泉的话老怀大慰。这孩子想到的情形与他不谋而合。

自前天起,他便开始有这样的担心了。

“啊!”听儿子这么一说,谢秀儿惊得合不拢嘴了。

“这……这……这……这可如何是好?”

谢秀儿急忙询问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