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苏轼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噔噔噔,是东坡肉!”李一斩钉截铁道。】

  有在听没在听的人都缓缓打出一个问号,啥?啥?啥?

  东坡肉,什么东东!

  【“对,没错,就是东坡肉,吸溜ω”李一一副嘴馋道:“东坡肉,也就是红烧肉,一道流传千百年的著名菜色,现在大家提起红烧肉,就不得不提起将吃红烧肉事业推向高峰的人,也就是苏轼苏东坡。”

  “有道是——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李一捂嘴笑道:“这首《食猪肉》诗,就是出自苏东坡之手,不难看出他不仅是“每日早来打一碗好吃”,而且,还深谙红烧肉“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烹饪之道。

  若论大美食家的话,没有他我是不服的。“】

  苏东坡颇为自得的撸了撸胡须,那确实是好吃又美味。

  【“众所周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猪肉由于令人诟病的饲养方式所以是上不得台面的,也就是富者不肯吃。

  哪怕价钱如粪土,但是吧,贫者不解煮,也就是不会做,做得不好吃。

  所以猪肉是真的不受欢迎,除非没办法的穷苦人家才会为了肚里有点荤腥去吃。

  直到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

  然后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后来他到杭州任知州,一次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而苏轼则很有先见之明,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而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东坡肉由此名声大噪,后来更是成为走进千家万户的名菜,大众菜。”

  李一感叹道:“古代不是没有好吃的菜色,但是那时候人家有什么好的方子菜谱都是留起来当传家宝,增加家族底蕴,哪里会流传出去。

  而能给饮食单调的老百姓饭桌上增加一道新的荤菜,苏东坡怎么不算功德无量呢?他大美食家之名是毋庸置疑的好吧!“】

  李世民若有所思,“如此,这苏东坡倒确实是对得起天幕这样的赞誉。”

  【“对了,说到这个,就顺便提一下,猪肉其实很美味,但是没有经过阉割咳咳,味道就会很重,所以从小就要给猪猪们去势。”李一委婉道:“这样猪猪长大后就会很好吃啦。”

  猪肉可是人类主要的肉食来源,李一决定给每个朝代都发一本养猪指南,她看母猪的产后护理就不错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