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们的朋友圈一向是很广阔的,但是绝大多数人只能算是酒肉朋友,少数讲究的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交付性命的朋友却极少,然而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却称得上一段佳话。

  他们志同道合,又一起推动新乐府诗运动,哪怕是历史上也认可他们的友情。”

  “当元稹得知白居易被贬谪九江的消息,很是震惊悲凉,甚至写下了‘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的诗,由此可见二人的友谊,也无怪被后人并称为元白了。”】

  元稹和白居易相视一笑,他们的友谊被后人认可,这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说起来当时白居易被贬时,元稹已经先被贬了,两个人不愧是难兄难弟。”李一莞尔,“不过距离显然没有让他们的友情淡去,反而越发牵挂。”

  “分别两地,两人也经常通信,比如白居易做梦梦见元稹,于是就写了首诗给元稹:“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元稹顿时很感动,和诗回道:“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李一感叹:“这文人之间的友谊实在高端,日常和诗,恐怖。”】

  对此表示基操的诗人都不能理解,难道后世文人不学诗写诗了吗?这随随便便一个场合都可能碰见需要写诗的,对他们就和喝水一样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经历过科举的文人更是表示:不会作诗还想当官?不知道科举考试都有要求要作诗的吗?

  再没有天赋的文人逼也要逼自己作诗:

  李一:现代当不上公务员的我到了古代就更别指望了emmm......

  【“要说元稹同样是著名的诗人,但是吧,这个人私人作风不做评价了,实在是一言难尽,走到哪里都有他的风流史,更可怕的是他还真的很情圣,深情的诗词他是写了不少,什么‘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等,都出自他的手笔,要不然说人品的和才华真的没关系。”李一吐槽。

  “这当然不是说元稹这个人很差劲,在女色上是很差劲,但是作为朋友兄弟,他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不然白居易也不会和他成为至交好友。”】

  元稹摸了摸鼻子,哪有那么夸张,他那叫做情之所至,心动不如行动。

  白居易摇摇头,好兄弟哪哪都好,唯独女色上实在令人诟病,看吧果然流传到后世了。

  【“只能说人有两面,就是要分开看。”李一撇嘴,身为女人的天性让他实在对元稹这点很嫌弃。

  转而她又想到一点,“说起来《莺莺传》也是出自元稹手里,想不到吧?《莺莺传》作为戏曲流传千古,不要太有名了,但是这个故事出自元稹手里居然有一种奇怪的气质相合的感觉。”

  李一有点一言难尽,莺莺传这个她打小就知道故事居然是课本上才认识的诗人元稹写的,出乎意料又好像很理所当然。虽然她并不喜欢这个故事就是了。】

  元稹嘿嘿一笑,写个话本故事怎么啦,这年头谁还不能有点小爱好啊。

  【“总之,元稹和白居易这种长情又深情的人真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作风,这两个人居然能混到一起,还成为历史都盖章的好朋友,果然是......”李一想了想,“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活着,总能看见各种不可能的事情发生。”】

  元稹表示不服,他和乐天哪哪都合得来好嘛,有那么奇怪吗???

  白居易忍俊不禁,揶揄道:“看吧,叫你收敛点不听,变成奇观了吧?”

  元稹深深郁闷了。

  【“当然,只从才学上来说,他们交好也就不奇怪了。”李一笑了笑,其实她也不讨厌元稹啦,毕竟也是打小就认识的诗人,先入为主,实在讨厌不起来。

  只要远离历史人物的私生活,就会发现他们还是那么可爱。

  李一转回正题:“白居易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朝最高产的诗人之一,他写的诗歌很通俗易懂,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

  在他的笔触下,既有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对祖国河山的倾情赞美,也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暖心话语,更有悲天悯人的观刈麦等诗。

  而在文学上他又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作为诗人他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当然,从政为官他也兢兢业业。

  在政治领域中白居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可以说,不管是在朝廷为官还是在地方任职,他的心里始终有着百姓二字。“】

  白居易有些怅然,他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可是,这于国家好像也没什么用处。

  何况在后世,他似乎始终以诗人文人的身份为众所知。

  如果可以,谁不想如诸葛武侯一般。

  诗词歌赋,终究只是爱好罢了。

  【“说起唐诗,就一定不能不说宋词。

  唐诗宋词,这是屹立华夏文学史的两座丰碑。

  他们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照耀了古今无数人,多少人是听着这些诗词长大的。”

  “历史上有伟大的诗人,自然也有伟大的词人。”】

  宋朝文人纷纷精神一振,唐诗是很不错,可是他们的词也是极好,奈何天幕一直不说,让人郁闷,此刻天幕一说起,各个振奋起来。

  【“读宋词,你一定不可错过岳飞的满江红,那是满腔的爱国热血,是宋人决不能忘记的国仇家恨,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情壮志。

  读宋词,你一定不能错过柳永的雨霖铃,那是千古以来永恒不变的主题,是离愁,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入骨思乡之情。

  读宋词,你一定不能错过辛弃疾的永遇乐,那是伤古怀今的愁绪,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愤。

  读宋词,你一定要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宋词,你一定要读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读宋词,你一定要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读宋词,你一定要读何须论得丧,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

  读宋词,你一定要读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读宋词,你一定要读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些无一不是最经典的宋词,是华夏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李一缓缓吐了口气,“可是读宋词,你一定要读苏轼。”】

  苏轼也不是第一次被天幕提过了,他已经过了知道自己名垂青史的兴奋,现在就很想知道,天幕对他各种夸奖会不会像之前那些一样给些能帮助国家的好东西。

  【“苏轼之于宋词,就如同李白之于唐诗,失去李白的唐诗将少掉无数经典,变得黯然,而失去苏轼的宋词,如断一臂,少了最耀眼的那轮明月。”

  “我看过这样一个说法,如果要从浩瀚星海中撷取一颗作为宋代文化成就的代表、士人精神的标杆,那么人们大多会把目光聚焦到同一个人身上,那就是苏轼。

  他是千载以来文人们的精神绿洲,是最豪迈洒脱的大美食家,是我们和蔼可亲的苏东坡。”

  “谁能不爱苏东坡呢?”

  “没有人能不爱李白,所以也没有人能不爱苏东坡。”】

  不愧是他哥。苏澈抿唇一笑,他的兄长,虽然有时候各种不靠谱,但是论才华,他长这么大就没有见过还有比他的兄长更厉害的,和李太白并列齐名,那是应该的。

  苏轼显然不值得自己在弟弟心里这么牛逼,但是他还是忍不住笑了,毕竟那可是李白,哪个文人不看李杜。

  李白先被宋词吸引了,实在是李一举例的每一首宋词都太过经典,哪怕每一听过宋词的人,被这么一通灌输下来都只觉得惊艳绝伦。

  这样有别于诗的另一种题材实在有意思。李白想,看起来蠢蠢欲动,很有学习精神。

  随后,他又被苏轼所吸引。

  能在天幕说了无数经典之后还脱颖而出,想必非同寻常。李白暗想,当然,也有因为天幕拿他相比较所以更加注意的原因。

  而杜甫则好奇,‘没有人能不爱李白,所以也没有人能不爱苏东坡。’的苏轼又该有何等作品才能得到这样的评价。

  毕竟,他都是死后那么久才慢慢和太白兄并列齐名的。小迷弟杜甫不承认他酸了。

  【“苏轼的作品其实我也曾经说过一两首,都堪称千古名篇。”李一兴致勃勃道:“但是一两首词又如何能表达得完苏东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