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远了,尽管朱棣命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对开海也秉持更加开放的态度,但是由于没有意识到新的时代即将来临,所以也没有真正放开海路。”

  “但是明朝时期的火器其实是非常先进强大的,而华夏大地的各种技术也十分先进,所以也确实有看不起西方的资本,也不能硬是把几百年后的锅扣到明朝身上吧。”

  “骂清朝还差不多。”李一嘀咕,毕竟清朝的皇帝明明看见西方的各种先进技术,却硬是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明朝到清朝隔了三百年,西方彻底发展起来,两者面临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

  朱元璋朱棣他们没办法预料几百年后的事情,再英明神武也不能未卜先知是吧,可清朝不用未卜先知,但他们选择装瞎……所以有锅先扣清朝好吧。

  李一自觉没有很偏心。】

  清朝皇帝们:emmm……

  那些沉迷权利自然该继续装傻,还当自己是天朝上国,但是也有几个有上进心和危机意识的皇帝默不作声的开始查这些年西方的事迹,打算进一步海上贸易,也看看西方有什么值得天幕忌惮的。

  无论如何,属于清朝的历史轨迹还是有所不同。

  【李一继续道:“朱棣是一个很有活力的皇帝,生命不息,折腾不停,但是他所有的行动总体上都是利大于弊,对国家有好处的。”

  李面露微笑,“不是所有的皇帝都会把自己折腾完蛋,由此也就更加能看出皇帝的素质和手段了,厉害的皇帝总是不会翻车的。”】

  天幕对这明太宗倒是推崇备至。有些皇帝酸溜溜的想。

  【“抛开每个皇帝都会有的这样那样的缺点,朱棣确实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皇帝。

  而众所周知厉害的皇帝多半都是手握大权,说一不二的,这也意味着他们在皇帝集权上更是很有想法,朱棣自然也如此。”

  “明朝的中央集权在历史上就是出了名的,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群臣要事无巨细向皇帝禀报,由皇帝亲自处理。

  讲真,朱元璋是真的精力旺盛,雍正干了十几年就被累死了,可朱元璋就是生龙活虎的折腾,主打一个绝不内耗,怎么发疯怎么高兴就怎么来。“李一啧啧感叹道。】

  朱元璋道:“什么发疯,咱一向很讲理的好吧。”

  群臣:?认真的吗?

  朱元璋露出威胁之色,怎么,难道老朱我不讲理吗?

  谁要是敢点头,他就让这人见识一下什么叫做真的不讲理。

  【“而到了朱棣呢,他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不过这时候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远不是后来那个掌握大权的内阁。

  永乐时期,内阁文臣只是正五品,职权上也仅备顾问,但皇帝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决策会咨询他们的意见,相当参谋吧,总之是很有前途的,后来就更不用说了,哪个当官的不想入阁啊。”

  李一感叹一句,继续道:“内阁的出现弥补了自中书省废除后中央机构在结构上的脱节,终明一世没有被废除。

  正统至正德年间,内阁中枢决策的权位愈发巩固,权力也开始超过六部,内阁首辅开始出现,其地位与作用也日益显著。”

  “当然,在这时候内阁只是朱棣的一个参谋团罢了。

  而为了增强权利,他即位后,恢复了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设立东厂,这就是有明一朝大名鼎鼎的厂卫机构。

  厂卫机构的出现使天下臣民都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中央政权更是被高度加强。”

  “在任用厂卫人选上,朱棣选择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

  如此,宦官集团不仅被引入参政,政治势力也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将宦官集团的管理部门独立出来,不再由吏部负责,而是由宦官集团的内部机构——司礼监管理,更是强化了皇权和专制统治。”

  “锦衣卫加东厂,使朝廷侦察工作日益严密,宦官也由此得以上下其手。

  为防范驻防军将专权,朱棣派宦官赴外地监军,甚至委派宦官出任军职统军镇守,出使外国也虑臣僚不忠而任用宦官。”

  李一无奈道:“在这一点上,怎么说呢,如果说,内阁的设置开始了阁臣执政的端绪,那么宦官的倚用又开创了内臣干政的恶例,影响是深远的。”

  “我不敢肯定的说这是好还是坏,虽然制衡是有必要的,但是沉迷制衡的手段,那就很不好,朱棣当然没有,但是历来总是会出现这样的皇帝。”】

  朱元璋啪的一拍桌子,指着朱棣骂道:“你你小子要死啊,居然让宦官干政,历史前车之鉴你是没看见是吧。”

  少年朱棣苦瓜一张脸,怎么又骂他了,明明他啥也没有干。

  朱棣愤愤不平,并且伶牙俐齿的反驳,“那郑和也是宦官,要不是启用他,那航海史上的盛事指不定就没了。能出现一个郑和,怎么就不能出现第二个第三个,任才唯贤哪里不对了,您这是偏见!”

  朱元璋大怒,你还敢说。

  朱棣继续输出,“没有宦官也会有后宫干政,还有藩王有权臣等等,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会用人的皇帝什么人都能用的好,不会的皇帝少了这个问题也会有别的问题。”

  朱棣:“从来贪官污吏源源不断,而宦官能搞出大事的往往都是皇朝衰败时期,但已经是衰败时期,什么牛鬼蛇神都跑出来,少一个宦官也无济于事啊。”

  朱元璋额头青筋直崩,老四这话忒多,让他骂一下他居然还有那么多意见。

  他一个茶杯就砸了过去,朱棣灵活闪过。

  朱元璋没好气道:“防范于未然这五个字你是不懂是吧?”

  朱棣躲在朱标身后,谨慎的探头,“也不能因噎废食吧。”

  朱元璋顿时又生气了,不用宦官算什么因噎废食啊!

  一场明朝皇室版本的老鹰捉小鸡诞生了。

  朱标无语,他难道是柱子吗?

  【“当然,集权归集权,正事还是要办滴,皇帝的正事当然是治理好天下啦。

  首先在法律上,朱棣在审判制度上的创举颇多,审慎用刑,复行死刑五复奏,并以“令”的形式将其确立为法律制度,且良好地落到实处;并且规定如果各省死囚百人以上者,必须派遣御史去地方决囚;外地死囚亦可以赴京师会官审录,如此扩大了会审的对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冤假错案。

  因此还开创了热审,即在夏季炎热时集中审理罪犯,除犯斩、绞罪立即处决之外,其余徒、流以下罪犯,都令所在发遣减罪,以免罪囚在狱中淹滞而死。

  热审的开创性实行,发挥了源头作用,推进了明代恤刑制度的发展。”

  “在军事上,建立三大营。

  三大营堪称大明的精锐所在,所以后面朱祁镇那王八蛋把三大营打没了才那么让人心痛,明朝的军事实力也由此转衰,说起来就生气。”

  李一骂骂咧咧了一下,才继续道:“说到军事,就必须说朱棣拉,毕竟当了皇帝之后还能这么频繁御驾亲征的皇帝也就他一个了。

  他多次北征蒙古,威慑草原势力;又南征安南,将越南纳入国土。”

  “在军事上,朱棣的战绩一向斐然的,当然,总体上因为朱元璋才驱除鞑虏,所以能让朱棣发挥的余地不是特别大,不然朱棣的武功肯定能更加辉煌灿烂。”

  李一肯定的点头,毕竟朱棣的军事才华是被肯定的,所以她吹的毫无压力,吹的安心。

  “登基之后,朱棣注意到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

  又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

  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

  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据记载,永乐三年全国税粮高达三千多万石,这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万石以上的税收,按照当时不足一千万户的民户统计,每户平均纳税超过三石。

  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两千多万石,加上民户交纳的税粮,平均到当时人口,人均超过一石。

  在永乐二十二年间,税粮总入达近七亿石,平均岁入超过三千三百万石,而且总的趋势是增长的,这是有明一代的颠峰时期。”

  “你说是不是朱棣横征暴敛才有这么多的啊,嗯,再一次重申一遍,朱棣缔造了永乐盛世来着。”

  “总之,为了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朱棣又于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

  永乐十三年,因原本淤塞的大运河会通河段全面疏浚,明朝停止海运,改由大运河漕运,由陈瑄负责,驻节淮安。

  从此,长达1794千米、沟通五大水系、跨越十个维度的大运河迎来了历史上的辉煌期,成为明代都城北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海运的停止是可惜的,但是不得不说这大运河是修的好,想要富先修路,这话放海上河上也是一样的。”

  “所以同样是又打仗又修大运河,怎么朱棣就好好的,隋炀帝就完蛋了呢?”李一微笑脸,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李一再一次拉踩。】

  朱棣只觉得六月的天他却浑身舒爽,嘿嘿,多夸点,他爱听。

  【“而在文化上,朱棣也有卓越的贡献,他命人纂修永乐大典。

  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卷,共11095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其中内容包含自先秦至明初的资料有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

  而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可以说是华夏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甚至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除《永乐大典》外,朱棣还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编书活动,极大的使古代文化传承到后世。”

  “此外,朱棣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的同时,也以此改变明初嗜佛之风。

  其在位期间,一方面严厉整顿和限制佛教,完成了对明代整顿和限制佛教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又大力对之加以提倡和保护。

  可以说,朱棣对佛教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对他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佛教整顿和限制政策也为后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在靖难之役后,朱棣认为是真武大帝保佑了他,于是开始史无前例地大修武当,费时十二年之久,在武当山建成了9宫8观,72岩庙等33处大型建筑群。

  朱棣崇奉真武神,大修武当山宫观,扶植武当道教,这也是明史和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李一一言难尽道:“怎么说呢,真的就是你高兴就好吧。”虽然朱棣确实运气很好,但是这和真武大帝有什么关系呢?要不是他自己努力能干,一份运气九分实力,也当不了皇帝,哪怕当了皇帝不好好干也会和朱允炆一样呗赶下台。

  与其感谢真武大帝,不如感谢士兵和百姓吧。

  算了,和迷信的人说不清。】

  明太宗朱棣轻咳一声,反正就是力求一个安心。

  【“在对待少数民族上,朱棣选择“多封众建,因俗以治”的方式。”

  “在外交上,则是以“宗主”自居的朝贡外交。当时的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吸引了众多海外国家,出现了各国争相来朝的盛况。

  当时与明朝发生外交关系的国家多至近百个,因为贡使日多,朱棣甚至下令重置洪武中废罢的市舶司。

  为了与各国来人交流,同时还设置了四夷馆,专掌翻译各国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四夷馆下设有朝鲜、日本、安南、暹罗、鞑靼、满剌加、畏兀兀、琉球8个馆,并且要求馆内工作人员熟悉外语,以利于接待时的相互交谈,同时设会同馆接待外国使臣。”

  “麻蛋,这时候外交明明搞的很好啊,连外语人才也不少,正是搞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好时机啊。”李一郁闷了一下,怎么说呢,就和大家一样的想法,很可惜很遗憾。

  “永乐时期,共有4个国家的国王先后7次来访,共有来华使节318次。

  其中,浡泥国王、苏禄国王和古麻剌朗国王在死后均葬于华夏境内,其陵墓至今犹存,成为中外友好的历史见证,如今更是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景区。

  而这种情况是历朝历代都不曾见过的,也从侧面表明,永乐年间的海外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古代中外元首外交的先例。”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虽然虎头蛇尾了。”在这一点上,李一对明清都一视同仁的绝望,前面几个还不错的明朝皇帝没有做的事情,就不要指望后面陷入争权夺利的皇帝能搞。】

  朱棣决定回头再加大对郑和的支持,并且解了海禁。

  本来海禁不海禁的他其实无所谓,毕竟是老头子立下的政策,看不出什么影响也就无所谓,没想到后续却似乎引发很大的惨剧。

  朱棣决定分出一部分精力搞搞这个海上丝绸之路。

  毕竟听起来好处是大大的,他还是很缺钱的。

  朱元璋揉揉额头,这事他还得再思虑一下,放开海贸又不是一句话,后面还有成堆的问题呢。

  李一见针插缝的碎碎念终于让大明皇帝们重视海上贸易还有所谓的西方,嗯,这个是未来的大敌,姑且先记着,毕竟是在海的另一边,太遥远了。

  就算想给后人先解决这个大敌,可是,真的很遥远啊,一旦到了大海很多事情就是不可预测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件事能给大明带来多少利益,要不然这一代他们搞,下一代就放弃,那也是白费功夫不是。

  一件事只有足够的利益才能驱使人们前赴后继。

  【“总之,如果明朝时期开始发展海外贸易,真是不敢想象会多强大。”李一决定整理一份海上丝绸之路和近代史的资料给朱元璋朱棣几个还不错的皇帝。

  她一本正经道:“明朝能不能暴富就看这波了啊老铁们。”】

  朱棣哭笑不得,天幕又在说奇奇怪怪的话了。

  【“李一给大家描述一个搞海外贸易的美好前途,才笑意盈盈道:“他壮年起兵,夺取帝位,是唯一一个以藩王之身造反成功的。

  他五征漠北,攻下越南,于武功上成就卓然,历史上能以皇帝之身在狼居胥山下祭告天地,获得武将的最高荣誉“勒石燕然”仅他一人,这是一个奇迹。”

  “他修建北京城,疏通大运河,编著《永乐大典》等书籍,于文治上极其出色,甚至缔造了永乐盛世。”

  “他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说一不二的帝皇。”

  “他是一代永乐大帝,是明太宗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