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朱棣大概是真的天命在身吧。

  首先是他开挂了,靖难之役朱棣可以说是每战亲临、冲锋在前的情况下,然而三年来却毫发无伤,要知道当时燕军阵中最强人张玉也战死沙场了。

  你们说着能不是开挂吗?作为造反头头,他都冲在最前面,朝廷的军队居然没有追着他杀?要知道朱棣一死,这场战争也就差不多可以平息了。

  可是朱棣偏偏冲在最前面,却总是有惊无险,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是天子的庇护啦。“李一戏谑道:“朱允炆大概有着奇怪的脑回路,对叔叔们下手的时候没想到名声不会好听,偏偏大战的时候又想起了要名声。”

  “在这种两军对垒,一决生死期间,他居然下诏“毋使朕有杀叔之名”,让士兵不得伤害朱棣,这样打起来,朝廷的军队不免束手束脚,而朱棣却仗着这个冲在前面,化身猛将,所向披靡。”

  “朱允炆这怕不是被降智了吧,简直是不把士兵的命当命啊,不然你就直接把皇位给朱棣得了。”李一再一次吐槽,什么傻逼玩意,以为打仗是玩过家家,居然还不让人对对方头头下手。

  “朱允炆直接给朱棣送了个不死光环,这,我要是朱棣简直要笑死了。”】

  朱标再一次扶额,他儿子原来心里还有叔叔这个概念啊?

  但是......

  平心而论,作为储君,还是经历乱世的储君,朱标是真的没有那么心慈手软。

  他能让一干弟弟心服口服,让朝臣都满意,做到几乎无可挑剔,他的能力手段心机可见一斑。

  他想,已经撕破脸到这个地步,又假惺惺的说什么毋使朕有杀叔之名,实在好笑,这是骗谁呢?

  这儿子真不行。朱标漠然的想:朱允炆......不是他的长子朱雄英。

  其实朱标一直不敢问,为什么他爹选择允炆那个孩子,而不是他的嫡长子。

  他缓缓闭上眼睛。

  朱标没有敢问,其他人也不敢说。

  少年朱棣暗想,他白白胖胖的大侄子雄英改名?不对啊,那朱允炆那么讨厌,怎么可能是大侄子。

  额......那他大侄子呢?

  朱棣左右为难,一时之间既担心大侄子出事了,又不愿意那朱允炆是大侄子

  朱雄英出生时朱棣才十四五岁,被长兄管着,对看着出生的大侄子自然也亲近喜爱。

  所以他绝不相信那在朱允炆是大侄子,可这也意味着……朱棣依然沉默了。

  【“说朱棣有天命在身,那自然是有依据的,不单单是因为朱允炆降智一般诏令。”

  “Judy,人送外号——风系大魔法师。”李一轻咳一声,笑眯眯道:“光武帝刘秀被称为天命之子,天降陨石助力,不称帝都说不过去了。

  可是历史上也不独光武帝幸运up,我们的风系大魔法师Judy也不遑多让。“】

  天命。朱元璋拧眉,难道老四真的身负天命,毕竟自古以来就没有藩王能造反成功,尤其是和平年代,可是老四偏偏成功了。

  那么大的差距,那么多的劣势,可是都没能阻止他。

  【“朱棣起兵后,并不是一直都胜利,也有被失利的时候。

  然而在白沟河、夹河等三次重要战役中,每次他快要落败之时,都会突然刮起大风,从而让其反败为胜,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可是这却是事实。

  在耿炳文大军失败之后,建文帝开始重视这场所谓的造反,在黄子澄的建议下,他派出李景隆为统帅,统帅朝廷中央军60万北伐。

  当时大军长驱直入,直抵北平郊外的雄县一带,朱棣闻讯,亲自率领燕军加宁王军还有原耿炳文的降卒共计十五、六万迎敌。

  建文二年四月,白沟河之战爆发。

  由于曾做过朱棣下属的朝廷先锋大将平安熟悉朱棣的行军方式,于朱棣进军路线上设伏,朱棣军首战不利。

  彼时朝廷军队越战越勇,朱棣军渐渐式微,燕军接连两日都战败,连朱棣自己都差点被擒。

  然而就在战争到了第三日傍晚,朝廷军队照旧叫阵搏战时,本是晴空万里的天气,突然吹起了旋风,而且极为猛烈,一举吹折了李景隆中军帅旗,顿时朝廷军营飞沙走石,目不能见物,这情况对朝廷军队简直不利。

  要知道当时燕军已经士气低落,不敢应战,可就在此时,却出现这种变故,这不是天助朱棣吗?

  于是朱棣果断抓住这次机会,派出骑兵在内线的配合下,乘风纵火,大火在旋风中肆意蔓延,顿时火烧连营。

  于是李景隆不得不匆匆抛下大军逃亡奔入济南。

  朱棣趁朝廷大军无主混乱之时,亲率大军虎步出击,骑兵左冲右突,朝廷军队慌不择路,杀溺蹂躏死者数万人,这就是白沟河之战,很惨烈也很离奇。

  后世评价此为战场突起“妖风”。

  可不就是妖风吗?要不是突然来了这阵妖风,朱棣还未必能赢呢,至少不可能是这样的大胜。“李一感叹道。】

  李景隆:看,这是老天不让我打赢,不是我没有能力!

  【“此战之后,燕军在南方的战局中终于有了主动权。”

  “在白沟河之战一年之后,朱棣已经掌握了占据的部分主动,可以肆意率军攻击南军镇守的城池,但是此时他依然被困在幽州一带。

  当时盛庸坐镇主帅,使朱棣几次受挫。

  建文三年二月,朱棣率军南下,与盛庸大军对峙于武邑县的夹河,历史上著名的夹河之战爆发。

  首先由朱棣率先发起进攻,盛庸陈军布阵,严阵以待,轻松防守住。

  朱棣并不甘心,三番组织骑兵冲阵,开始了苦战,双方战况极为激烈,往来间,双方多位大将皆力战而死,此时双方还难分胜负。

  但无奈朝廷军队人数众多,后勤充足,燕军渐渐落了下风。

  此时意外再次出现了。

  在最终的决战,盛庸军列阵西南,朱棣军陈兵东北,双方正准备着最后的殊死一搏。

  不料未时上下,本来晴空万里的天气,突然吹起了极为猛烈的东北风,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是的,没错,和白沟河之战一样,当时大风来袭,那个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是时尘沙涨天,咫尺之间却不见人影。

  逆风向的盛庸军根本就睁不开眼睛,而顺风的燕军本就以骑兵见长,于是朱棣再次抓住机会,挥师大举掩杀,一举大败盛庸。

  此战中,朝廷二十万人军队折了十余万,可以说这一战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局势,当时朝廷在失败之后,只能倾尽全力布防在山东河北一线,防止燕军再行攻城略地。

  而这也造成了京师空虚,给了朱棣用奇谋偷袭南京的机会。

  所以说若非天降妖风,朱棣很难在夹河之战中击败名将盛庸,毕竟当时燕军已经强弩之末,而南军的援兵平安已经从真定赶来,近在咫尺。

  只能说人算不如天算,真的,朱允炆输的不算冤。“李一摇头道,朱允炆运气是真的不行。

  “击败盛庸后,朱棣进军真定,考虑到攻城较困难,他决定诱敌出战,于是下令军中四出取粮,而用间谍向吴杰等透露此事。

  吴杰等见状,决定袭击燕军。

  闰三月初九,两军会于藳城,遂交战。

  南军列方阵,朱棣则率精锐攻其东北角以破阵。

  燕将薛禄由于马失足被擒,但夺敌刀斩数人后,夺马逃走。

  此战大量燕军被南军的火枪和弓弩所伤,朱棣的帅旗被射得像刺猬一样,但是,由于朱允炆的禁杀之旨,朱棣本人反而没事。

  次日,两军再次交战,噔噔噔,这时候风来了,那股大风叒来了。

  当时战斗中突然又刮起了猛烈的大风,南军不能支,大败而去。

  燕军四面围攻,斩首六万余级,只有吴杰、平安等逃回真定,坚守不出。

  藳城之战,朱棣再次反败为胜。”

  “从白沟河之战、夹河之战到藳城之战,燕军三次得大风相助而胜,这朱棣都认为自己得天命相助,他不当皇帝谁当皇帝啊?”】

  朱元璋沉默了。

  朱棣的兄弟们也沉默了。

  有时候,人真的不能不认命,比如这三次大战,明明战争之初,朱棣都处于不利的局势,偏偏天降神风相助,这就是命啊!

  【“都说朱棣是藩王中唯一一个成功的,但是他的造反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李景隆因为一败再败后,被撤职,换人上场后,朱棣在济南之战中就大败了,东昌之战时北平一方的大将张玉更是战死。

  可以说在东昌之战,朱棣多次濒临险境。

  但是由于朱允炆有“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旨意,南军将士惧怕战后反攻倒算,既不敢伤害朱棣,又难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朱棣也恃此特权,单骑殿后,南军无可奈何。

  而三次妖风更是一步步让朱棣获得胜利,取得优势,增强势力,此消彼长之下,局势就变得不一样了。”

  “所以说,风系大魔法师真的名不虚传。”李一笑道。】

  “老四,你真的能控制风啊?”有兄弟贼眉鼠眼的凑过去“小声”问道。

  朱棣:……

  他无语了,“怎么可能。”要真能控制风,一准谁把你扇飞,问什么愚蠢的问题啊。

  哦。一干人顿时失落了,多可惜啊。

  【“说起来。”李一捂嘴笑道:“还记得齐泰,黄子澄吗?就是朱棣靖难的对象之二,这两个碰上朱允炆,从朱棣造反后命运就是条曲折线,那个叫做高低起伏。

  朱棣起兵后,打赢了,他们被贬谪。

  东昌之战大捷后,朱允炆十分高兴,恢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职。

  闰三月初四,建文帝因夹河之败,再次罢免齐泰、黄子澄,谪出京城,当然暗中令其募兵。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又又被贬就是了。

  别人当官是为了功名利禄,他们玩的这是心跳啊。

  啧啧,总之这也算另类的我与朱棣生死相依了吧哈哈哈。“】

  齐泰,黄子澄:……

  永乐陛下再次被逗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