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有名的大明‘战神’明英宗朱祁镇大家都已经了解过了,却不知道在此之前,大明还有一位‘战神’。”】

  朱元璋:......

  刘彻噗呲笑了出来,这和那朱祁镇齐名,能是什么正经战神啊,笑死,别羞辱战神两个字。

  【“那就是大明的初代战神李景隆!

  噔噔噔,没想到吧,朱棣能成功逆袭,以藩王之身对抗整个中央朝廷,并且最后成功夺得天下,成为华夏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特例,这份奇迹里面,实在少不了李景隆的功劳。”

  “就是这个人,靖难之役中明明手握几十万大军,十倍于燕王朱棣的兵力,最终却屡战屡败。

  甚至当朱棣率军兵临南京城下时,李景隆更是直接不战而降,抵抗都没有抵抗一下,就主动打开了城门放燕王大军入城。

  说他是朱棣派去的奸细我也是相信的哈哈哈。“】

  朱元璋:李景隆,这个名字有点熟悉啊艹李文忠他儿子!

  朱元璋顿时骂骂咧咧,真是见识什么叫做英雄老爹狗熊儿子了。

  【“当时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

  又令辽东江阴侯吴高等领兵围攻永平。朱棣留下少量兵将坚守北平,自己亲统大军救援永平。

  李景隆这个人是谁?是名将之子,所以天然让人有信任感,但是除了青出于蓝胜于蓝,还有一个成语叫做纸上谈兵。

  明史记载李景隆其人“寡谋而骄,色厉而馁”,而且素不知兵。

  让他领兵打仗,啧啧,谁的主意,怕不是朱允炆的仇人提的吧?“李一狠狠吐槽。

  “建文元年九月,李景隆至山东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间驻扎。

  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景隆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

  但双方毕竟兵力悬殊,朝廷的军队几个人围殴一个人也能干掉朱棣这点人手了,于是为了最终破敌,朱棣带领麾下精锐奔袭宁王朱权的封地大宁,试图劝说宁王加入自己的造反大业中,并让大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走之前朱棣还撤去了卢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直趋北平城下。

  当时经过卢沟桥时见无守兵,他立刻欢喜道:“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

  其实按常理来说李景隆此时有五十万大军,还有后方源源不断的粮草供给,而此时北平城几乎是个空城了,加一起都没多少人。

  别说此时朱棣已经带领精锐去了大宁,就算是朱棣和手下都在北平,五十万大军也怎么看都不可能输。

  可李景隆不是一般人,在后世有“大明第一代战神”之称的大宝贝。

  所以最后毫无悬念地,李景隆愣是攻了几个月没攻下北平城。”

  “当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

  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

  南军唯一一次获胜的机会是都督瞿能攻张掖门 ,几乎要攻下时,因被李景隆所忌,只得停止,功败垂成。

  而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当时天气寒冷,水一浇上去就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

  “而在李隆基试图攻城时,朱棣也没有闲着。

  十月初六日,燕军经小路到达大宁城下。

  朱棣单骑入城,见宁王朱权,哭诉自己无路可走,向朱权求救,希望能向朝廷上书,谢罪免死。朱权相信并收留了他。

  在居大宁期间,朱棣令手下吏士入城结交并贿赂大宁的军官等。

  十月十三日,朱棣提出告辞,朱权在郊外送行;但朱权来到郊外后,伏兵尽起,大宁军纷纷叛变,归附朱棣。

  于是朱权与宁王妃、宁王世子等一同随朱棣前往北平,而大宁的全部军队都被朱棣收编。

  大宁成为空城,朱棣由此实力大增。

  “朱棣带回宁王朱权的兵马回师北平,击败了都督陈晖所部,而后与李景隆在郑村坝会战。

  不出意外,李景隆又大败了,甚至抛弃随军物资,连夜带领部下南下撤退。”

  李一幽幽道:“当时李景隆接连打了几个败仗,大家以为朱允炆肯定会很生气。

  结果这朱允炆也脑回路清奇,不仅没处罚李景隆,反而认为李景隆接连战败,是因其权柄太轻,所以又授其“专征伐”之权,赏赐黄钺弓矢。

  呵呵,你高兴就好,反正丢了天下的也不是其他人。“】

  朱标暗想,天幕也真是促狭。

  【“李景隆在山东德州重整兵马打算重新北上,后合兵二十万进驻白沟河,结果又再次被燕军击败。

  他抛弃全部辎重粮草后撤回德州,不久又败退至济南。

  在济南的铁铉本来想和其一起守城的,结果李景隆却悄悄带着部下南逃了。

  纵观李景隆这挂帅征讨的一路,可以说是一败再败。

  李景隆领兵失败,不仅让朝廷损兵折将,更是使战争攻守形势逆转,可即使这样,朱允炆将李景隆召回南京后,也并未治其罪。

  当时黄子澄、练子宁、叶希贤等大臣非常激愤更是上疏建文帝,认为李景隆“失律丧师,怀贰心”,应予诛杀,以谢天下。

  可建文帝对此却一概不听,嗯,只想说,朱允炆你不要太爱了。

  不然就干脆掉把皇帝之位让给朱棣吧,真的不用那么麻烦借着李景隆送出这份大礼啊。“】

  永乐陛下哈哈大笑,可不是嘛,是他的好侄儿。

  【“更坑的还在后面,当朱棣带军攻打至南京城下,李景隆更是都没反抗一下,直接打开城门放燕军入城,由他给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谁见了不说一声666呢?”

  “以至于后来朱棣大封功臣时,李景隆更是位列群臣之首。

  后人怀疑李景隆是朱棣的人还真不是没理由,毕竟论功他第一,被人弹劾贪贿时朱棣也没有惩罚

  要不是后面多位大臣弹劾李景隆谋逆,朱棣还不会对他这个大功臣动手呢。

  可是就这样也只是削去其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面君,但仍以国公之爵赋闲在家。对比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建文旧臣的下场,李景隆却平安富贵地活到了永乐末期,也算善终了。“】

  李景隆欲哭无泪,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庆幸还是悲伤,这结局也没有多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