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只当我为她铺垫造势。一个无力掌控龙宫的凡人,洞庭水君之位日后自然该由龙女能者居之。”

  就像在王母心中她与玉帝之间的关系一般,妻强夫弱,自该有人退位让贤。

  杨戬在天庭行事,虽称得上游刃有余,却并不算喜欢。因此此时提起来,颇有几分意兴阑珊的味道。

  “而玉帝不论有没有看破,对于洞庭水君的位置上坐着一个人族都是乐见其成的。”昊天的心思愈发难猜,但无论如何,这么些年来杨戬行事顺利,确实都有赖于他的纵容和默许。“至于天庭的其他神仙……”

  大抵是这些年他扮演一个得势不饶人的司法天神扮演得颇为到位,有声有色,半点都不曾愧对自己“戏神”的神职。是以尚不待他有什么动作,天庭上下便已经绘声绘色地传起了多年前洞庭龙王是怎么得罪于他,而他又是怎么一朝寻到机会,小人得志,便将昔年旧怨报复回去的小道消息。

  杨戬虽未将这句话说出口,但是借着紫府灵官们收集的讯报,东华也能将天庭其他神仙的反应猜个八九不离十。

  “你又何必如此自毁声誉?”

  他叹息一声,这也是东华今番约杨戬一见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年封神一战,通天什么都没有主动做过,被推着走到诛仙阵前兄弟相残,万仙阵下一败涂地,却仍是落得个狂悖无道的评语。如今杨戬欺上瞒下,在天庭众神看来便是什么都做了,他日又如何能够全身而退?

  “当日上天前,你可应过我与你师叔祖,要顾惜己身。”

  “杨戬不会忘。”杨戬所化的小兽忍不住抖了抖两肋生出的飞翼,沉声道。“这些年我许多行事,其实算不上周密。不过依仗王母轻信身边人,亦不屑于看人间这点小事,才大胆妄为罢了。信我者无需多言,自会明白杨戬为人。至于其他人云亦云之辈,他们如何评说,又与我何干?”

  “清源,你心中有数便好。”

  东华挠了挠小兽的下颌,心中其实并不如杨戬这般乐观。但……那又如何呢?到底他们这些老家伙还在,难道还怕护不住自家一个小辈?他几次相劝清源,也不过是不想他学他们一样以身做局,日后神伤。

  然后东华踌躇了片刻,方才开口,提起今次寻杨戬来见的另一件要事。

  “当日你来寻我,要我为你算上天的契机。彼时天机晦涩,我只得一点明光,道上天一事应在那孙悟空身上,要你借势妖怪作乱,相助西游。”论天机策算之术,东华帝君的一点明光,已经胜过世间无数修道者。

  然而前时他兴之所至,借着当日天势,再观周天,却得到了更多的东西。

  “如今大劫即将成型,新的劫数,开局怕是应在……”

  “婵娘身上,对吗?”

  杨戬细长的身子团成一团,低声道。

  东华耸然一惊,“你知道?”

  “前时我去华山看望婵娘,然而愈是接近华山,愈感到心头不安。”杨戬微微阖眸,“帝君可曾算到,婵娘身上,究竟有什么能引动天地大劫的?”

  东华默然不语。

  杨戬伏下身子,没有再问。是了,天数从来难测,即便是东华帝君,曾经伴生河图洛书的妖皇帝俊,能够算出劫数应在婵娘身上,已是不易,又如何能够强求更多?

  然而东华抱着貂儿站起身,幽幽叹了一口气,却是出乎杨戬意料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这一次,天象显现,像是故意要将未来告知于我。大抵是因为你欲动旧天条,为天地肃清秩序,本就合了天道之意。”

  所以杨戬能够感应到征兆,或许也是天道有意为之。

  “天道讲究因果,旧天条因何而起,便要以何而终。”

  昔年天条出世,有瑶姬长公主思凡下界,玉帝施以雷霆之罚,如此,方才奠定了新生的天条在三界之中不可动摇、令神人生畏的地位。

  如今……

  杨戬所化的小貂身子一僵,连尾巴都僵直在那里,过了好久才慢慢垂落下来。

  他突然想起很久很久以前,那还是杨婵尚跟着他在金霞洞的时候。

  在他刚抱着年幼的婵娘回金霞洞时,他和师父两个人着实手忙脚乱了好些时日。其实起初,他本来是想要将婵娘托付给大鵹、少鵹两位姐姐照顾的。毕竟玉虚昆仑乃修道之地,并没有仙侍小童的排场。婵娘年纪那么小,又是个女娃娃,让他和师父两人来抚养,饶是做什么事都成竹在胸的杨戬也没有太大把握。

  但或许是听明白了她母亲的意思,明明连眼睛都刚刚能够睁开的婵娘却可以一直拽着他的袖口不放。直到他将她带到了金霞洞的洞府中,哄了良久,方才像是确定了这里是新的“家”一般,勉强松开手。

  于是他也只能磕磕绊绊地学着照顾小孩子,连带着他那不食人间烟火的师父玉鼎真人有时候也不得不撸起袖子,替他带孩子。

  好在婵娘自小就乖巧,除了刚到金霞洞那段时间被他和师父弄哭了几次,平日里总是安静地坐在一边,看着他们乐呵呵地笑。

  后来婵娘年岁渐大,也慢慢晓事了。有一日大抵是在玉虚昆仑不知谁那里听来了他母亲的旧事,突然哇哇大哭地跑回金霞洞来,一把抱住他,抽噎着对他说她这辈子都不会嫁人,会一辈子陪着哥哥不分开,让他不要难过,不要哭。

  那时他也有一瞬地哑然,旋即变成了某种暖心又哭笑不得的情绪。

  现在到底是谁在哭啊?小美人都要变成大花猫了……一时嘴贱说出了口,于是不得不哄着妹妹赔了半天的好话,倒也让他锻炼出了一身哄女孩子的好技术。

  而原本那时候心下想着金霞洞没有其他女孩子,不适合婵娘继续生活,要为她另觅个去处的想法也暂时搁置了。

  反正教妹妹又怎么不是教呢?他杨戬的妹妹,便是在金霞洞养她一辈子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而他也知道,那时候师父玉鼎真人虽露出了一脸嫌弃的模样,但看着一手带大的婵娘说出这样一段话,师父也是替他感到欣慰和熨帖的。

  如今,也到了婵娘许人的时候了吗?

  就不知,她会看中怎样的青年才俊?

  以杨戬私心想来,他是希望杨婵在天条改了以后再嫁人的。毕竟如今无人知晓婵娘的真正身份,到时候论起天条来,总有一番波折。

  但妹妹若是有了一番好姻缘,他也愿意背上她,亲自送她出嫁。总不能为了旁的事,耽误了婵娘的良缘吧。

  总归是他杨戬的妹妹,他也已经不是当年束手无策的少年了,谁难道还真能拿婵娘怎么办吗?

  只是,既然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候……

  “琬姨可有醒来的迹象?”

  东华摇了摇头,“大抵还要四五百年。”

  论起来,东海龙三太子敖丙倒不是东华收留的第一条龙了。当年杨戬带着敖琬找上他时,东华亦是来者不拒地留下了敖琬。如今这条来自北海的白龙正沉睡在紫府之下,经由紫府偌大灵气滋养,来弥补她失去龙珠所受的重创。

  而也正是她沉睡时不经意散发的龙威,反过来滋养了紫府水榭中养着的那一池锦鲤,才让它们中有鱼早早地有了化龙的迹象。

  褒珎、褒瑨大概在踏足紫府时便有所察觉,只有敖丙那条小龙,傻乎乎地以为他在紫府水域穿行时的熟悉感源自他一醒来就一直生活在这里,而没有想到紫府之下,还藏着他的另一位同族。

  “不过四五百年对于天道而言,也是转瞬。”

  所以敖琬未必赶不上下一场大劫兴起的时间,也未必不能参加她女儿的婚礼。

  杨戬心下仍有不安,但只是思凡而已,即便应在婵娘身上,照理来说也应该并不会有什么大事。

  这一次他相助洞庭龙女,也曾看过她选中的那个凡人。纵使在凡间的价值观中,一个落第书生算不上功成名就。但柳毅能够急人之困,不避艰险,不负重托,甚至在钱塘君一开始提起婚事时,不欲挟恩图报,坚辞不受。直到洞庭龙女出面,直诉爱慕之情,方才将自己的心事也和盘托出,缔结婚约。有如此品性,又如何不能与龙女相配?

  杨戬暗自忖度着,在他看来,他的妹妹自然配再出色的人物也不为过。但若是妹妹喜欢,他悄悄地去看那人,也不能随随便便吓着人家。比照着柳毅的标准就行,若是能再出众一些,比如像他父亲那般,那当然是更好不过的了。

  如此,即便那时琬姨尚还没有醒来,日后他对琬姨也能有个交代。

  “我心中有数了,多谢帝君告知。”

  还有几百年还是几千年?杨戬想,他总是能做好准备,看他未来的妹夫究竟是怎样一般人物的。

  公元683年,即永淳二年,李治驾崩,临终遗诏禅位皇后武氏。朝中诸臣不满,议当拱立太子李弘为帝。时天现异象,凰鸟高飞,以女主当立。长安血流三日,终以尊高宗遗诏为先,上尊号曰圣神皇帝,仍以李弘为皇嗣。

  公元690年,即载初七年,官民共申,请改国号为周。同年,群臣上奏。帝许,于九月九日登则天门楼,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欲赐太子李弘武姓,弘坚辞。

  公元691年,即天授元年,有臣以“太子非国姓”为由,请废太子,附和者众。帝不语。同年七月,召寡居府中的太平公主入宫久居,赐姓武氏。

  公元698年,即圣历元年,废太子弘,加封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同年除夕,以思念长孙为由,留李弘嫡长子于宫中。

  “他们母子二人情谊深厚,事情倒是不曾发展到你我之前所设想过的那个最坏的结局。”

  群臣几次废立太子的请求,不过是出于各自的立场和对上意的揣度罢了。

  有人觉得开天辟地的第一位女皇,既然毫不掩饰她的野心,不惜将长安杀到血流长河也要从她的丈夫、她的儿子手中抢过这个皇位,就定然也是希望她的武周能够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的。

  如此一来,一个从始至终都不肯改为武姓的太子,自然是女皇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他们甘愿做皇帝手中的那一把刀,以李弘为踏板,来谋一个前程,谋一份青眼。

  而另一些人,则是一心想着李唐的正统,而不曾考虑过始终沉默不语,除了坚辞不受武姓外,实际上并没有反对过母亲任何举动的李弘心中到底是怎样的挣扎和为难。他们只一心想着要借助这位再名正言顺不过了的皇太子,来推翻他母亲的统治。

  好在,李弘仁孝,而武则天始终对这个长子怀有一分慈母之心。

  太平公主与薛绍的儿子仍然姓薛。而她自被则天皇帝接入宫中后,便对外表露出了不愿再嫁的意思。想来太平公主也是心知肚明,想要如她的母亲一样力压群臣于她而言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但母亲是她的目标,她希望能够用余生所有的精力去达成她母亲曾经做到过的事。

  而那个被养在宫中,由武则天亲口承认了的皇长孙则是她母亲留给太平公主的助力与考验。是武周还是李唐对于原本姓李,是正儿八经李唐皇族的太平公主来说,差别实际上并不如对她母亲来说的那么大。

  但若是日后这个孩子能够姓“武”,便证明了太平公主亦不曾输于她的母亲。

  而若是日后太平公主迫于宗族和群臣,仍保留了这个孩子的李姓,那么即便他日重新改武周为李唐,名义上养在了她膝下的孩子,便能够保她全身而退。

  至于太平公主的好哥哥,那位占尽了正统之名却因为母亲的野心而错失帝位的太子李弘,则会为了他与太平公主之间的血缘亲情和那个孩子,相助于她,而不是站在太平对面,成为她的对手,就像是这么些年,他对着母亲一样。

  “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李弘犹豫的,无非是既不愿伤害母亲,又不愿愧对父亲。李唐和武周,他没有觉得哪个就一定是理所当然,方才能够被武则天说服。”

  安宁公主的死,李治的多情与滥情,还有李治临终前对李弘不经意间表露出来的恶意和武则天从始至终对他的维护……武则天手中的筹码足够多,李弘又是这样柔软又纯粹的性格,自然能够被最疼爱他的阿娘所说服,默许了这一切的发生,甚至于愿意相助太平。

  最后那部分是作者君贫瘠的智商能想出来的最圆满的结局了呜呜呜呜就是想给则天大大圆梦,至少她活着的时候不用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