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第370章 武举考试第一项射箭

崇祯兴致勃勃地试图朝着树上的百姓挥手示意,以求能够有所互动。

其实,他并未指望这些位于树上的百姓能够注意到自己,毕竟凭借着他那超乎常人的神奇“金手指”——非比寻常的体魄所赋予的卓越视力,即使相隔四五里之遥,他也能清晰视物。

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又怎能看清如此遥远的景象呢?

然而,世间总有一些目光敏锐之人。

就在此时,崇祯帝缓缓起身,向着屋外的树木挥动双手。

刹那间,只听得一阵沙沙作响,一大串百姓从树上坠落而下!

原来,这群百姓中有人眼力过人,竟瞥见了自家皇帝正朝他们挥手示意。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当那位眼尖之人将这个惊人的发现告知其他同伴,并以其太祖爷的名誉作保所言非虚时,树上那一串串的百姓瞬间乱了方寸,完全忘却了自己身处树梢之上。出于本能的反应,他们齐刷刷地跪倒在地。紧接着,仿佛熟透的果实般,纷纷从树上掉落。

崇祯目睹此景,岂能安然站立?他心急如焚,连忙吩咐王承恩率领众人前去查看百姓是否受伤。

若有伤者,则命随行太医全力救治;倘若未受伤者,则盛情邀请他们凑近些前来观瞧。

这场小小的风波转瞬即逝,王之臣亦已言毕。

也到了会试开始的时候。

第一项考核项目便是拉硬弓,这里准备了三种不同力度的弓供参赛者选择:分别是十二力、十力和八力。

当然,如果有人天生臂力过人,还有超过十二力的超级大弓备用。

应试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挑选合适的弓号,但最终能否通过考核,则取决于是否能将弓弦拉满并准确射中箭跺中心。

这种射箭方式强调使用硬弓射出重型箭矢,这其实是崇祯皇帝推行的一次小小的变革。

尽管火器需要不断发展进步,但他认为骑射技巧同样不可或缺。

毕竟,蒙古人所擅长的软弓已不再适应如今的战争局势;相反,建州女真所掌握的下马硬弓技术才是崇祯渴望借鉴学习的。

或许对于普通士兵来说难以轻松掌握,但这些未来的武进士们却务必熟练掌握此项技能。

此时此刻,教场内专门腾出了一片用于射箭的宽阔场地,其面积足有三四个足球场那般大小。

就在场地的西北角方向,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那天曾在云仙阁喝酒畅谈武举考试的几位年轻将门子弟现身了。他们正是参与此次武举竞赛的众多好汉中的一部分。

五位好汉作为第一波被抽中的一组选手,彼此间先是相互对视一眼,然后开始谦逊起来。

“各位兄长,小弟不才,愿打头阵,请诸位兄长成全。”

“贤弟莫要谦虚,以你之能定可马到成功。”

“不不不,还是张兄实力更胜一筹,理应由张兄先来。”

……

经过一番推辞之后,最终还是本领高强的张士杰站了出来,表示愿意第一个尝试。

只见他稳步走到桌前,目光迅速扫过桌上摆放着的三张弓箭,接着上前伸手轻轻掂量了几下,脸上顿时露出自信满满的神情。

紧接着,张士杰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监考官,朗声道:“大人,学生斗胆请求更换一张十五力的大弓,同时希望能有兄弟与我一同配合。若只是对着箭垛射击,实在难以展现出我真正的技艺。

学生自小在军队中成长,所学皆是上阵杀敌的真本事,对于这种呆板的射箭方式并不擅长。”

他的话语刚刚落下,周围便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喝彩声。

“好啊!果然是出自西北边军的神射手!”

“真是个勇敢无畏的好后生,面对会试考试毫不怯场!”

“觉得没有困难,咱就制造一点困难。张兄弟真的是吾辈武者的榜样”

“等会儿比试结束后,咱们一起去南苑外的半掩门那儿玩乐一番吧。今天由小弟作东,请大家务必赏光,借此良机结识更多来自天南海北的英雄豪杰。”

这位监考官乃是兵部武选司的一名员外郎,生得一副山羊胡,年纪约莫四十有余。其面庞之上挂着文官对于武将所独有的那份傲慢神色,似乎对眼前这些应试之人充满了不屑一顾之情。

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今日所遇的首位应考者竟然如此特立独行、桀骜不驯,活脱脱就是个刺头儿。

面对此般情形,监考官不禁冷哼一声,面露愠色地呵斥道:“岂有此理!你这等军纪涣散之徒,莫非将此处当成自家兵营一般,随心所欲便能应试吗?

还不快些挑选好弓箭,速速做好应试准备!

倘若尔等无心认真应考,本官即刻取消你的参考资格,哪儿来的给我回哪儿去!至于那梦寐以求的武进士功名,你就休再痴心妄想了!”说罢,他狠狠瞪了那个刺头一眼,眼中满是厉色与威严。

张士杰听到如此不耐其烦地威胁话语后,并无丝毫惊恐之色,反而镇定自若地向监考官作揖行礼道:“大人明鉴啊!学生之所以这么做绝非胡搅蛮缠,而是事出有因呐!

此次武举考试的新规已明确指出,应试者可不受任何形式与规则所限,唯一看重的便是真才实学。而学生唯有使用这把力量不足十二斤的硬弓方能淋漓尽致地展现自身真正的实力……”

然而还未等张士杰将话说完,那位留着山羊胡、满脸不耐烦神色的监考官便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够了!休要再继续啰嗦下去!”

这位监考官出身贫苦人家,自小勤奋好学、埋头苦读,历经二十余载寒暑,终于金榜题名,考取二甲第一百四十二名进士功名,但时至今日也不过官居兵部员外郎而已。

这个小小的员外郎从一开始就对崇祯皇帝大张旗鼓,举办所谓的新式武举考试很不满,不只是他一个人,而是所有兵部的官员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