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第369章 将才武科

幸运的是,崇祯毕竟是一个知晓分寸之人。在王承恩接连不断的咳嗽声以及李邦华、徐光启、王之臣等诸位大臣惊讶诧异的目光注视下,崇祯逐渐收起激荡的心绪,重新坐稳龙椅。

台下原本喧闹异常的气氛,伴随着皇帝陛下的到来和入座,突然间陷入到一片短暂而又诡异的沉寂之中。崇祯面带微笑地对着王之臣开口道:\"王爱卿啊,今日朕来到此地不过只是一介宾客罢了,你才是此间真正的主人呐。此刻时辰已然不早啦,一切便交由你主持吧。\"

听到圣上如此吩咐,王之臣赶忙恭敬地俯身施礼,表示遵命后随即迈步登上讲台,开始发表讲话。他所讲的那些话语无非都是些阿谀奉承、极尽谄媚之能事的言辞,竭尽全力地夸赞着崇祯皇帝的文韬武略以及治国理政的卓越才能。

毕竟崇祯即位尚不满一年,但即便如此,对于这样的君主仍然需要大力颂扬一番,因为这便是所谓的\"政治正确\"。然而,真正引人关注且颇具内涵的部分实则隐藏于王之臣接下来所讲述之事当中。

实际上,那些从各地乡试及县试脱颖而出的武生和武举人,在家乡时便已敏锐地察觉到本次武举相较于往昔存在显着差异。应考者的报考条件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松绑,不再像过去那样必须经由他人引荐方能参与其中;即便是来自寻常百姓家庭的平民子弟,如果自认为身怀绝技亦可踊跃报名应试。

更令人惊讶的是,崇祯竟然全然不顾朝中众多大臣的强烈反对,毅然决然地下达旨意明确规定:无论出身贵贱与否,哪怕身为低贱之户,同样拥有权利提出报名申请并参加考试,官府绝不能横加阻挠干涉。

那就意味着数以百万计的贱户,胥户乐户丐户都有可能在下一代重见天日,获得真正大明民户,生而为人的待遇。这一点是文科科举没有的。

崇祯此举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影响之深远或许需待两至三载后方能完全显现。自地方至京城,武举考试被分为四个层级逐一展开。

首当其冲者乃武童试,应试之人皆称武童。若顺利通过此关,则获封武生头衔,但绝非戏曲舞台之上所演绎之“武生”角色,实则与文科秀才相对应。至此,大明朝或可明确区分之文、武官科矣。

次之为乡试,与文科科举毫无二致,唯有武生方有资格参与其中。一旦金榜题名,便成为众人耳熟能详之武举人。待六千余名考生——亦即武举人汇聚京师之际,崇祯帝特将彼等安置于南苑,并令其与白杆兵及勇卫营共同操演。

这似乎表明了崇祯有意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意义的军事力量,类似于后来人们所说的“教导总队”。

他明白,真正先进的军队并非仅仅依赖于精良的兵器装备,更关键的在于其体制理念以及人员素质的先进性。

时光荏苒,如今这场考试已经进入到了第三级会试阶段。

按照常规,崇祯皇帝只需要出席最后的殿试便可,但由于本次武举乃是一次大胆革新尝试,旨在彰显出他对这件事情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程度,因此他特意打破常例,亲自莅临会试现场视察。

此次武举改革还进一步细化了两个考核标准。

崇祯明确提出,武举选拔不仅要选出优秀士兵,还要挖掘出有潜力成为将领之人才。

于是乎,当六千余名武举人参加会试之际,那些成功通过考验的六百多位武进士,便成为了崇祯心目中的未来将相之才。

这种选拔方式被称为“将才武科”。

而在接下来的殿试环节——决定六百多名武进士名次高低之时,首先会考察他们的武艺技能。

具体测试项目涵盖了马步箭射击技术,以及长枪、单刀、棍棒、画戟等各式兵器运用技巧;此外还有拳法、摔跤、相扑等格斗技法。

传闻中,崇祯皇帝个人对于射箭和摔跤项目情有独钟,没事的时候,喜欢看宫中美女做相扑之戏。

第二场笔试考查的重点是军事专业能力,这与崇祯对热兵器火器的热衷紧密相关。这场考试将涉及到领兵作战、排兵布阵以及如何运用火铳、火炮、地雷和战车等武器装备。

为此,崇祯事先向六千多名考生发放了《武备志》和《纪效新书》等参考书籍,至于谁能够真正领悟并掌握其中的精髓,那就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悟性和能力了。

接下来的第三场考试则是面试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考生需要具备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能够在皇帝和诸位大臣面前口若悬河地畅谈一番。他们所谈论的话题涵盖广泛,包括兵法、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

关键在于,不仅要言之有物,还得切中要害;既要有独特的观点,又要展现出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这一轮严苛的考验。

此时谈论这些尚为时过早,毕竟当下正在举行会试的第一场比试,这场比试主要较量的乃是个人武艺,而这恰好也是广大民众最为喜爱和乐于见到之事。

为了进一步提升武举考试在民间百姓间的影响力,这一日,崇祯特意敞开了皇家园林的大门,并宣称要与百姓一同欢庆娱乐。

每当回想起旧时代贵州地区举办的乡村运动会时,崇祯便感到心潮澎湃、充满激情。他希望自己在这个时空举办的新式武举,会有那样乡村运动会的特色。

然而,正当王之臣仍在此处喋喋不休地发表各种精神指示之际,崇祯早已迫不及待地将手搭在凉棚之上,探出脑袋向校场外张望。

果不其然,他望见校场之外的那些大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的人群。在中国这片广大土地上成长的儿女实在是一群最为可亲可爱之人啊!

无论是否酒足饭饱,他们总是热衷于凑凑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