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我要揍的勾践生活不能自理!>第12章 吴军北上

12 吴军北上

陈县,曾经五六百年的陈国在这里披荆斩棘,开建如此规模城市。

未来还有陈胜吴广在这里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造反定都,建立张楚政权。

提前一步抵达这里的王后陈嫣笑脸相迎的把迁移百官,将士安排在陈都各个衙门,校场。

这些地方早已经规划多年,进行重整。

哪怕陈国加固了五百多年的城池。

他们也在最外层,重新按照城堡设计,进行加固加修。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土水泥的城墙,实际上还没古人用糯米粉当粘稠剂修建的夯土城墙来的坚固,在没有大炮的时代 。

这个时候贵族诸侯们修的城墙,做防守设施,其实已经够了。

但要以少防多,还得改造成棱形城堡。就是类似五角星那样的设计,这样会让城墙上面接触面增加,可以站更多的弓箭手射击。突出部也可以派人投石砸人。多面防守。

唯一的坏处就是:造价更高一倍。

但是相比起军事战略考虑。

经济成本只能靠后。各路大军就在淮阳郡郡兵们带领下,迅速熟悉了改名京兆的陈都城防。

陈县西南,原蔡国,就是濒临淮河水系支流大河:颖水修建。

而陈县东北也是另一条支流汝水。

汝水的一条分叉支流绕城而过。实际上颖水也有条支流靠近陈县。所以水运很发达。

这种位置的好处,就是不容易被水淹。

从汝水和颖水修堤坝水淹,都不现实。

反而泄洪很容易从汝水和颖水支流回到下游的淮河。

更何况,陈县本来就修在易守难攻的高地位置。

可以说除非倒霉,碰上百年难遇的黄河泛滥期,也就是雨水漫天几个月的那种情况。

陈县被水淹城破的可能性并不高。

这个和新郑类似。晋军两次临门,但凡可以破城,智伯瑶都不会见好就收的撤军。

吴国一群视察的高层,也是很满意。

虽然重修一层陈县外城,成本不低,但总比寿春那样需要完全重建来的好。

沿用陈国防备设施的坏处就是:城内比较小。

想想五百多年前,陈国才多少人。

那个时候的规划,自然是够用的。

但到了人口和科技大爆发的春秋战国时期。

就显得有点小了。

对此,吴王地等人不介意:“如果不够,就把首都职能,分给寿春和金陵等陪都一点。我们搬走了,那里修建的城池和房屋不就没有利用起来。”这就是吴王地的心态。

最关键,还是没钱啊。剩下的一点储备,要么防着粮荒,要么防着被入侵。相比起修城扩建。那些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慈禧太后用北洋军费修园子的事情,他是干不出来。后果可是赔了小鬼子2.3亿两白银的教训啊。由于没了海军,后来八国联军肆无忌惮入侵,又赔了4.5亿两。

这教训还不深刻吗。

所以,面子丢一点点,没多大事,一切艰苦朴素。

但里子丢了,就和现在被人揉软搓圆的郑伯一样,天天受气。

“诸位,迁都的事情,各部门看着办,现在,前线战场出了件大事,那就是上次坚持了半年没怂的郑国,这次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别晋国打崩,跪地求饶了。面对郑伯的叛吴投晋行为,已经深深伤害了吴国军民的感情,是打你们的脸,也是打我吴王地的脸。所以,这次聊聊这个!”

“打,先揍郑伯,再揍智伯瑶那个不要脸的。”公孙雄绝对的主战派。

说话掷地有声、

其他大臣,也纷纷响应。相比起经常被淮河大雾笼罩的寿春,陈县的天气就明显没那么潮湿。

明显干燥很多,也明媚很多。

秋高气爽,寒冬将至。正是杀人好季节。

左右相萧靖和辛评也认为要打,不然以后各国朝贡就不好收上来了,那可不是个小数目。

在吴王经常减免赋税的时候,这些钱是国库少有的流动资产。

王孙雒不在,两人就是文官之首,因此,上下很快达成一致。

吴王地然后看向太尉张道衍。

张道衍道:“京兆有郡兵数万已经足以自保。陛下可以倾巢出动,禁卫军两万,御林军两万,虎贲军两万,水师近万,这些人马已经足以对付郑国和晋军了。至于京兆郡兵,颍川郡兵,自保各地郡县即可。”

兵部尚书石乞深以为然道:“太师所言有理,论战备,吴国要远远好过不团结的晋国和虚弱的齐国。剩下的就是将士用命,指挥官用谋了。”当过越国人,也当过楚国人,现在有当过吴国人的石乞也是久经战阵的名将。

如果是多年前,吴王地对他还有戒备,现在双方已经达成了妥协。算是互相了解了。

石乞少了太多忐忑,吴王地也多了太多信任。

最终在选帅方面,吴王地还是选择最为足智多谋的张道衍。这家伙太聪明,哪怕不能赢,也不至于吃大亏。

相比之下,石乞太有功利性,容易被利用。

北军都督巨臣和法正,执行力一流,但缺乏足够多的临机应变,这点法正还好点,巨臣尤为明显。

南军都督麻成,公孙信也有类似特点。

中军都督马孙成和水军都督徐承要好很多。但要掌控一个国家机器的对抗,不论是资历还是经验都差了很多。

不是不给机会,而是兵凶战危,要为士兵和士兵家庭负责任。

“太尉,此次出征,就麻烦你了。”

公孙雄和公叔山两对奇葩的嗷嗷叫。

吴王地看向太尉张道衍,张道衍点点头。

“既如此,你二人就当个助手吧,记得要听太尉号令!”

公孙雄和公叔山急忙点点头。

不是他们要争功劳啊。

而是20年前的那场夫差北上争霸战,输的太莫名其妙了。

作为两个核心经办人,自然不甘心,要雪耻。

可惜黄池会盟后,吴国国力急转直下。

直到最近十年,接连灭亡楚越等国后,吴国才从南方争霸的纠缠中脱身。而且更比从前。

锦衣不还乡,犹如夜行啊。

当年有多么不甘心把霸主位置让给晋定公。

现在就有多想揍晋出公。

随后,吴王下令户部尚书庄惠准备钱粮,兵部尚书石乞准备兵马调动,工部尚书莫无伤准备器械铠甲,以及攻城用具。

吏部尚书费祎准备记录功劳,从将军到士兵。

刑部尚书木僚要派人严明军纪。

萧靖,辛评要做好各部门协调。吴王地就负责坐镇陈都,稳定军民人心。

分工明确后,整个吴国就像一个战争机器,战争流水线。

开始整个运转。

曾经秦始皇分六代才建立的战争机器,吴国经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和吴王地三代,也已经建立起来了。

不是吴国更强,而是秦国崛起的时候太晚了,那个时候魏赵韩都已经崛起了,更不提老牌贵族大户齐燕楚。

此时的吴国崛起的对手,主要是晋国和齐国。

比起后来的秦国要好太多。

齐国内部因为田氏代齐,矛盾不小。

晋国更是直接,四家瓜分晋公权柄和版图。

随后,吴军在吴王地的亲自鼓动下,北上!

鼓动的言论,核心就是:我不想打仗,我不想打仗,但是帮我们看住北大门,让我们不受欺负的小弟,郑国被欺负了,郑国受不了,还反叛了我们。这怎么能忍。郑国到陈都才多远啊。才350里(后来有高速170多公里),哪怕是最差的步兵一个礼拜就能打到城下。

所以,我们为了自保,为了正义,为了反抗压迫,必须揍回去!

很多大字都不认识的农户子弟一听:是这个道理。

实际上全世界的老百姓,有几个人希望打仗的。

都想过安生日子。

所以,你要发动战争,必须把锅甩给敌军。

不然自己就得倒霉。

这就是古代出兵打仗,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原因。、

不仅仅是给敌军的心理打击,更重要是安慰安抚自己军队的厌战情绪。

这种心理暗示很重要。

比如现在的吴军,就嗷嗷叫。不仅仅是为了战功,还是为了揍晋国,解救被威胁导致叛变的郑国。

他们是解放者,是正义的化身。是昊天上帝的人间代表。

而晋军恃强凌弱,是邪恶的化身,是人间阎罗王。必须打倒和铲除。

于是七万吴军带着正义北上了。他们实际上兵分四路。荆州的禁卫军,也就是北军,在巨臣和法正带领下,从西面颍川郡杀入。

水军在水军都督徐承带领下,从东面谯郡的汝水睢水沿江北上。剩下两路军,兵源来自豫州的中军,也就是虎贲军,以及来自徐州扬州的御林军,分别在马孙成和麻成带领下,在张道衍驱势下,沿着鸿沟北上。

偷偷挖了两年的鸿沟很容易就被他们修通了。

这也是吴王地要迁都陈县的另一个原因。

背靠鸿沟,北上争霸变得成本更加可控。

晋国迫降郑国后,估计第二步就是进攻吴国,把鸿沟填埋了。但是从焉陵到大梁,都是吴军在戒备。

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这些年,晋国的间谍可没少用人命给他们窃取大量吴国的信息。

越了解,就越知道,吴国战争机器的可怕。

本钱不够的他们,不敢轻易尝试,但是又不敢放任吴国继续猥琐发展。

他们肯定会越来越被动。吴国越强,他们越被动。

尤其是准备迁都到中原的吴国,早已经成了晋国和齐国的眼中钉。就连默默无名的秦国,实际上也很忌惮吴国的做大。

虽然吴王地一直表现得人畜无害。

但是国力的强盛,还是很难掩盖中间差距带来的危险性。

13 齐国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