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我要揍的勾践生活不能自理!>第135章 转眼又一年

135 转眼又一年

转眼来到公元前469年,吴国的强大,并没有招惹围攻。

这可能是吴王地的父亲三代人都把仗打完了。

反正在夫差那里吃了亏的晋国和齐国诸侯,都没有试图趁着夫差去世和孙子去世的天赐良机进攻。

尤其是吴王地抄录了几千份《孙子兵法》发放到各地,并允许学生和军官抄录一份带回家以后。

很多北方诸侯也通过间谍,拿到了孙子的兵书。

看完以后,才惊叹《孙子》的强大。

让他们更忌惮的是,吴国军官们人手一份。

吴国学校的三大教科书《诗经》《春秋》和《孙子兵法》。

其实很多大臣是反对公开的。

吴王地一一开导:“不是有这么一本兵书,就能成为兵法大家的,用兵之道,理论固然重要,随机应变的机智和强大的综合战斗力,才是关键。用兵之道,存乎一心啊”。

这句话也不知道是岳飞说的,还是戚继光说的。

反正很有道理。

想想长平之战惨败的“纸上谈兵”的赵括,就知道,光读书是没用的

还得学会理论指导实践。

自然,多读书有利于少走弯路,这也是必然的。

这也是书籍存在的价值。不就是让后人少走弯路。

这一年,吴国上上下下,还是在休养生息。

吴国的国库赚的钱,基本上都用在给士兵更换更好地兵戈甲胄以及全国各地新修大型水利工程了。

就好像蜀郡太守娄冰提出的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改变天府之国常年被水淹的悲剧。

这就是大投资啊。作为儿子公子定的封地。

他自然派东宫娘娘莫柔带人去督促修建。

公子定还小,但不代表他一直会小。

按照这个时代16岁算成年。

那时候大臣们就好劝谏他送公子定去就藩,镇守西部疆域了。

也没几年了啊。

结果等到年底,一清点。

吴王地发现,口袋里还是没钱。

但是仓库里的粮食,倒是充足了。

这源于他提倡节俭。外加找到大量铜矿,铸造大量货币后,满世界收购并不廉价的粮食。

相比起不能吃的货币,哪怕是亮闪闪的金银货币,还是粮食,更让他安心。

这年冬天,荆南缓了两年的百姓,终于按部就班的参与禁卫军和各地郡兵的挑选。

郡兵是家家户户都要轮流定期派壮丁参加训练。

而禁卫军就是从他们里面挑选最强壮,训练最刻苦的精锐。

虽然占据益州,荆州12郡的左翼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地域面积,都要超过徐州和扬州占据的右翼。

但士兵素质,延续了楚国逊色吴国一代人的差距,还是差距巨大。幸好是是吴国讲武堂军校体系培养多年的人才团队在训练。

这个冬天,很多人并不好过,训练很痛苦。

但相比起军方管饭,士兵们还是积极要参加禁卫军。

只因为郡兵是自带干粮。而禁卫军是国家承担。

军饷什么的,就不要指望了。

吴王地也想,但玩不起。

因此士兵要有所得,全靠斩获的“赏赐”。

相当于后来的无底薪KpI。

全靠绩效和提成活命,发财。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殊。雇佣军,职业军,他也想,但真的玩不起。

生产力,之前也看到了,精耕细作都做不好的时代。产量全靠天意的时代。

十个人的产出养活一个士兵,都苦哈哈的。

这样,还是24万全国郡兵,六万中央军,五千锦衣卫,好一万多临时征召的“衙役”“捕快”。这些相当于后世的警察系统。

可惜,待遇差太多了。如果没有土地,全靠俸禄,估计都得饿死。

就这样,吴国吞并楚越以后,已经是一等一的富裕国家,都如此,那么狼狈的秦国和还没富起来的齐国不得更惨。

也就已经全面封建化的晋国,算旗鼓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