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我要揍的勾践生活不能自理!>第134章 孙子去!

134 孙子去!

“这样子不行啊,必须解除他们的顾虑”。

回到行署的吴王地,立即叫来辛评,随行的公孙雄,镇守荆南地区(荆州南部,相当于后来湖南)的胥门巢等人。

“必须解除他们的顾虑啊。不然这休养生息太难了。”

辛评道:“除非解除他们兵役一年,同时免除他们明年的赋税。否则还是有顾虑啊。”

“那就解除吧,这边在南方,只要北方不溃败,没道理会打到这里来。”秦国又没有商鞅变法,变成冰冷的战争机器,也没有横空出世的“杀神”白起,水淹焉郢。他有的是时间,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辛评道:“这圣旨好下,就是陛下可不能出尔反尔啊,那时候以后政令再出,就没人相信了”。这就是君无戏言的说法。

随便拿国策开玩笑,就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的下场。

“下令吧,还有派出劝课农桑使节到各地劝导百姓精耕细作。否则粮种丢进地里,等于喂鸟了。秋收还是颗粒无收。”

这个时候的主粮食不是后来的水稻。

虽然占城稻已经被他引入到了吴郡,但还没有全国性推广。

相比起占城稻产量高,抗风抗旱。

原来的五谷杂粮,虽然有稻,但由于种植方法不得体。

产量问题很大。稷米,麦米,粟米,菽米,黍米等,其实按照现有方法。

也很难自给自足。

难怪后来魏宣子魏驹的儿子魏文侯魏斯,启用弟弟魏成子,家宰(相当于吴国相国)翟璜,李悝(Kui)变法,核心就是精耕细作,劝课农桑几个字,只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人们吃饱饭,你才能挑选强壮的勇士,参军参战。

经济不强,也没钱打造精良的武器啊。

可以说魏武卒的赫赫威名,就是李悝改革的必然结果。

自然,用对了和孙子齐名的吴起也至关重要。

因为用错人,错失良机的君主也不在少数。

果然,在吴王地亲自承诺,下达后。

荆南各地百姓终于松了口气,放下戒备,开始全心全意照料自己分到的土地。从楚国旧贵族夺取的好地,肥沃地方不少,但更多的还是等待开垦的新荒地。

在免除全部税收和租金的政令下。

老百姓自然要积极对待。

这种机遇,古往今来都不多。

在这个大争之世。吴王地能争取的也就这样一两年。

毕竟有时候,有很多事情,不是他就能决定的。

他是独霸南方,但北方经济发达地区,不鸟他的多了去了。

比如晋国,齐国,还有遥远的秦国。

吴国占据汉中,还在当地屯兵两万。

自然让秦国上下很不爽,再加上大量楚国旧贵族逃入秦国。

也导致吴国留给秦国的第一印象就是:极端霸道。

大概就是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给山东六国的印象

“暴秦”这个单词,现在应该叫做“暴吴”。

自然,很多国家被吴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威慑,尤其是兵圣孙武出山,导致很多国家更加忌惮。

可惜,在荆南秋收之际。

寿春的萧靖报告:孙子病故,享年75岁。

使得吴王地不得不交代清除荆南和益州安排后,就带着公孙雄等人返回了寿春。

等他抵达的时候,孙子已经入土为安。

他的门徒,早已经帮他下葬。

没办法,秋老虎之下,尸体不容易保存。

就荆南和寿春的距离,等吴王地来主持,。本身就不科学,也不合理。

于是公孙圣,萧靖等人,就带着孙子在“讲武堂”的数千兵家弟子。

一人一巴拉。

就帮他挖了坑,再巴拉,就把他掩埋。

至此,一带兵圣,和黄土为伴。

吴王地亲自祭拜后。第一次封孙子为“兵圣”。

晓喻全国,学习孙子的《孙子兵法》。孙子十三篇。每一篇都是大道理啊。

也总结了春秋几百年“无义战”的军事理论。

两千多年后,都不会落伍,很多商业大佬都有在读。

尤其是赫赫有名的高启强,靠着《孙子兵法》居然小鱼贩翻身成了大佬。

读了这本书,你就知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这个时代是怎么打仗的。但凡不慎重一点的诸侯,都烟消云散了。

但凡不识时务一点的诸侯,都成了黄土。

强权,成了永恒的定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一句话就点名了,必须要研究军事的关键性。

然后是五个方面阐述:天时地利人和将领,法制。

可以说作为国君,第一篇开篇,就够他一辈子用的了。

这一年,就在吴王地带头虾,全国上上下下,或学校学生,或军事机构的军官,都在学《孙子兵法》。

还要定期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