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我要揍的勾践生活不能自理!>第113章 再起风波2

第113章 再起风波

兵部尚书庄惠道“可是这也是我们难得的灭掉越国的机会”。

他主张集中力量灭了越国再说其他,可以说对于每个吴军头顶上的大山,宿敌都是越军。

张张道衍道“灭亡越国,我们可以明年,甚至以后都有时间,可是如果楚国内乱被迅速平定,那么对吴国称霸南方,统一南方,一个强大的宿敌就冒出了。这是不利的。更何况灭越,除了动员我们,还可以联合西吴大军,他们也是最为敌视越国的。我们只需要发兵三万就可以帮助西吴夺取越国,剩下七万就可以投入到北方攻势,趁着楚国内乱,迅速扩大版图和我们的势力才是关键”。

张道衍迅速说服了其他人,包括吴地。

吴地当机立断道“既然如此,既然如此,北路包括两万禁军和中军八万人,你随意抽调五万人随你出发,是战是和,一切随你”他对着太尉张道衍道。

张道衍急忙点头。

“其他三万禁军,随我杀本越国,通知长沙,夹击越国”。

吴地发了第二步命令。“相国协助太子安监国。六部尚书予以配合。不得有误,如果被人偷袭,可以去请兵圣出马拯救危局”。王孙雒点点头。这也是吴国一贯作风,大王总是冲杀在前。阖闾是如此,夫差也是如此,如今吴王地也是如此,甚至被阖闾刺杀的王僚也是赫赫有名的猛将国君。

因此没什么劝谏不能去的说法,比起后世儒生深怕国君出了首都,失去控制,一味阻止,现在的吴国压根没这个气氛。不是他们不忠心,而是吴国需要战神般国君。好战的吴人也最崇拜能打胜仗的国君。

尚书房安排好,并不代表就此决定,而还需要朝会通报。

然后紧急朝会迅速召开,一时间五品以上吴国在京都的高官,全部迅速汇聚首都的王宫金銮殿。

然后,张道衍奏报楚国危局,王孙雒跟进主战。最后计然补刀,辛评提出出兵策略,配合的非常熟练。

然后就是吴王地宣布发兵两路“攻越救楚”大军。

最后告诫他们保密以后,退朝,然后,这就升级为“国家意志”。国君战略升级为国家战略。

只用了一天,吴地就安排好了大军以及后方。事实上,朝会当天,张道衍就已经带着两万骑马的禁军快步杀去寿春,汇合早就得到飞鸽传书的徐承召集的汝南,淮北,淮南五万大军。然后向西杀去。

张道衍还下令陈国蔡国各出兵两万支援他的行动。

作为宗主国,他有这个权利。带着十来万大军杀入楚国的张道衍,也在收寻楚国战况。

当他得知石乞拥立芈燕以后,代表三万攻打载郢,就知道,大好机会来了。

打着援助楚国的名义,他迅速占据了没什么防备的宛郡东部各邑,比如他分兵两路西进,他自己亲自西进就轻易占据已经大摆“空城计”的稷邑(南阳市最东南的桐柏县),另一路从息邑越过蔡国占据道邑(遂平),越过两个大邑就是方城,方城是楚国围绕宛郡修建的防御型城堡,是一段长城简称。

占据两地以后,张道衍自然不会轻易放弃,派兵和官吏镇守,甚至直接划入了汝南郡统治。

新任的汝南郡郡守立即派官吏治理,尤其是开仓放粮,救急处于饥饿状态的老百姓,吴国不缺粮食,他有粮食收纳人心。

随后他在陈国大军帮助下,有把道邑西北的曾邑,应邑收入囊中。这也是张道衍交给徐承的任务,夺取宛郡方城以东的河南地区,把他并入面积狭小的汝南郡。很短时间,汝南夺取并设立四个县,还都是人口大县,土地肥沃的大县,可惜这里百姓都处于饥饿状态。

对于这些连守军都没几个的楚国城池,张道衍并不在乎,他带着主力和陈蔡大军大约十万人,继续向西。然后他就看到了申邑,这里已经进入南阳地界了。

申邑很大,土地也很肥沃。张道衍很想拿下。但是守军拒绝了。他没有硬来,而是继续西进。

然后就遇上被叶公高突袭攻破宛城的芈燕,芈燕一路东逃准备逃入申邑收拾残军。

张道衍一声令下,就把他围了。

芈燕果断求饶。张道衍很快从他口中得知,叶公高居然带兵突袭宛郡,这还了得。

立即会和法正,十万大军裹挟着芈燕这个名义上的宛郡老大,迅速反攻宛郡。

宛郡城池很大,作为拥有很多人的收复,宛城名不虚传,各种工业都很发达。

此时这里飘起了叶公高的战旗。

这让张道衍毫不犹豫下令强攻。

还没来得及稳住人心的叶公高也没想到芈燕这么快就搬来救兵。

心中一叹,就这三千刚刚突袭击败了近两万芈燕军的他,自身损失非常巨大不说,最关键这群白公胜训练的以白地为主的白公武士,不仅仅善战,而且极为忠心。到现在他都没能全部镇压,毕竟他是少数对付多数。

如果没有张道衍迅速杀到。恐怕他还是有时间慢慢收服。可惜,当芈燕大旗在城外飘起,果然他就得知城内白公军立即展开激烈的反击。,

叶公一看城内乱成一团的部队,根本连敌我都分不清。

他欲哭无泪,但是为了不把自己搭进去,他下令向西门突围。

果然,他到西门没多久,就得到北面,东门,南面都被吴军攻破,而城内守军的反叛就是最关键的。

看着呼啸而入,喊杀声不断地带着吴语腔调,也让他气愤不已。吴国人,吴国人的势力都深入到宛郡了吗。”

叶公高走了,张道衍迅速占据宛城。然后分兵占据宛郡各地以后,他就强迫芈燕割让“曾邑,道邑,稷邑,应邑等四个大邑,和鲁阳,舞阳,唐城,随邑等割让给吴国,徐承很快调集两万汝南郡兵占据宛郡方城以东各大城邑,尤其是随邑,由于内战,这里很轻易就被徐承派去的三千人占据。

徐承控制了这些地方以后,张道衍松了口气,这堪称一口气吃成胖子的典型。整个河南楚国地区,人口密集,高达四五十万,堪称夺去两地就有半个楚国了。作为前任汝南郡郡守,一直面积狭小人口稀少,立即就被这一次大规模扩充占据了。

这时候张道衍做了两件事,那就是他把那群白地士兵,也是最忠诚芈燕的部队,移交给了庐江郡守马孙成,让后让他们“锦衣返乡”。芈燕没了这群家乡在吴国的士兵支持,立马就成了光杆司令。

解散了芈燕的亲兵,这是第一,随后,他就解散了宛郡郡兵。让他的两万吴国禁军和三万陈蔡联军一直控制整个宛郡,也就是后来的南阳市一块。

这里要土地有土地,要人口有人口,最关键还有北路西路东路依山傍水的天险,唯一没天险,一马平川的就是南面应对襄阳一带。历史上楚国靠着宛郡可把中原各国挡在北方强国多年,最终还是被人屠白起破了这个金身。

你说意外的得了这里的张道衍怎么可能在离开。是的他就盘踞在这里,不断地换上吴国的官僚,不断上通过赈济百姓获取人心。白公胜弄得人心尽失,他正好抓住机会收拢起来。两郡几十万人口,足够安抚他这次极力出兵的需求了。他满足了。两万禁军和八万中军三军兵马一列排开。要想在轻易从他手中夺去,那就不那么容易了。他还在谋划着,等芈燕的而价值榨干了,等两郡局面稳住了。呵呵。他也就没价值了。自然占据这里坏处就是,吴国一直不和晋国交界的良好局面不再有了。从此以后,吴国不得不取代楚国,面对晋国巨大压力。

可惜他很想从两郡扩大兵源,最终却发现,这是徒劳,这有点像夫差泗水之战前的吴国,壮丁大量损失,国力疲惫,民间怨声载道。可以说如果今年不能有所产出,百姓天灾不能缓解。呵呵吴国也未必能站稳。

张道衍不着急,现在他占据着主动,他可以慢慢的看着,叶公高,楚惠王,申包胥,和石乞大军对抗,还有虎视眈眈北上的勾践三万大军。他不知道最后谁会胜利,但是自己肯定不会输。因为他已经占据了两个大郡(西汝南郡都足够在设立一个郡了),自然他对吴地大军还是很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