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宣和轶事>第253章 失路英雄徒奈何(三)

随着政事堂和枢密院命令下达到陕西,种师中直接将赵佶的通牒告知仁多保忠,同时开始组织陕西诸路的马军备战了。

眼下正是关中收获的时节,若是往常,宋军沿边诸路早就严阵以待,防止西贼寇边的,但是自去岁大败西贼以来,西夏越境袭扰的事情就非常少了,陕西沿边的百姓终于可以休养生息一年。

只要不折腾,中国老百姓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再苦再难的日子都能够扛过来,没有西贼的搅扰,沿边的百姓们收获了粮食,缴纳赋税,还有一点剩余,陕西的军储也比往常殷实多了。

现在的西军,求战之心远比之前强烈,一来是连番获胜让西军将士不再畏惧西贼,宋军不光能凭坚据守,就是野战,宋军也对西贼建立起了优势。二来就是赵佶给西贼开出了每颗人头三十贯的赏格,虽然经过层层漂没,拿到士卒手里的可能只有十来贯,但是对于这些贫穷的西军士卒来说,依然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现在的西贼,在宋军眼里就是一个个的金元宝啊,士卒们就等着好好发一笔横财呢。

兴庆府,得到仁多保忠奏报的李乾顺大怒,李乾顺将政事堂的堂谕扔到地上,大声骂道:“保忠无能,丧权辱国!梁王,此事应当怎么办?”

嵬名安惠无奈的说道:“陛下,而今之际,恐怕只有权且忍耐一时,答应宋人的要求,否则宋军真的袭扰,我军力不能支也。”嵬名安惠是宿将,当然知道西夏军队如今的境况,当年追随李元昊建立西夏那些老将早就死的死杀的杀,当年和李谅祚一道抵御契丹,击败宋军的那些老将也都凋零了。

现在西夏军中,宗室将领就是自己和嵬名阿吴,李察哥、李良辅能战,可是后面两位年纪尚小,除此之外就是仁多氏的几位了,嵬名安惠不想给仁多氏任何机会了,更何况现在的西夏军队,多是新兵,军器甲胄不全,一旦损失过大,被地方豪强们发现,他们未必不敢取而代之。

李乾顺问道:“不能请契丹给南朝施压吗?”

确实,对于西夏来说什么底线、节操、信义都是纯属多余的东西,若是对大宋有优势,那就狮子大开口,要钱要物,若是战事不顺,就立马跪下叫赵爸爸,还要喊出他耶律爸爸来,西贼对大宋,一向是用契丹来威胁大宋的。

昔日李谅祚曾经致书神宗:夏国提封一万里,带甲数十万。南有于阗作我欢邻,北有大辽为我强援。若乘间伺便,角力竟斗,虽十年岂得休哉?把神宗皇帝气得不行。

契丹也确实多次帮西夏说话,当年平夏城大战后,耶律洪基就曾经致书哲宗皇帝:事贵解和,盖辽之于宋,情重祖孙;夏之于辽,义隆甥舅。必欲两全于保合,岂知一失于绥城?

每次宋军只要占据优势,契丹就会跳出来制止宋军,甚至不惜武力威慑,要是西夏占据优势的话,那契丹更是要借此机会大捞特捞了,不是索要土地就是要增加岁币,宋辽所谓兄弟之国就是这么一个兄弟法的。

故而李乾顺想请契丹出面调停,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嵬名阿吴说道:“陛下,现在请契丹调停,一来是时间恐怕来不及了,二来是契丹未必肯帮我国,即便是帮我国,我国不需要付出代价吗?三就是臣观赵官家,恐怕不是那种轻易能屈服的人,契丹也不敢跟南朝彻底撕破脸皮的。”

嵬名阿吴说得确实有几分道理,宋人要西夏贡马。契丹就不要吗?契丹人一样不会平白为西夏说话的,而且契丹与西夏的关系恐怕没有李乾顺想象的那么好,其实自李元昊末年起,西夏与契丹的关系就急剧恶化,现在西夏利用契丹讹诈大宋但是得手后并没有给契丹任何表示。

当时李元昊给仁宗皇帝上书称:元昊与契丹联亲通使,积有岁年。炎宋亦与契丹玉帛交驰,傥契丹闻中朝违信示赏,妄乱蕃族,谅为不可?后来契丹公主的死更是彻底激化了矛盾,兴宗皇帝曾经大举伐夏,虽然功败垂成,但是也令西夏元气大伤。

后来虽然与西夏恢复关系,但是再也没有回到之前的那种地步。至少西夏屡次求娶契丹公主,契丹都没有应允。虽然这几次契丹也帮助西夏调停宋夏关系,但是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明目张胆的为西夏撑腰了。

平夏城大战后, 李乾顺屡次乞援,辽主但牒雄州。令还夏国疆土,不肯发兵。声言点集人马应援夏国,仍次境上不出。契丹现在对西夏的支持,已经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大宋反而是越来越强硬了。

嵬名安惠也说道:“陛下,南朝声言九月十五为限,万一南朝并非威词恫吓,一旦发兵,则契丹之书未至,而南朝之兵已动,徒唤奈何?”

李乾顺还是不肯,说道:“卿等所言,不过万一之事。若是朕现今允诺贡马,党项诸部,何以视朕?朕以何面目见先帝?”

李乾顺的担心也并非没有道理,西夏崇尚武力,像李元昊这样的暴君,虽然暴虐,但是能带领党项人打胜仗,战胜宋人,追随他出兵的部落也能得到好处,故而李元昊在党项诸部里颇有威望。

李乾顺自即位以来,先是在被梁氏当作傀儡,好不容易在契丹人的帮助下诛灭梁氏一族,取得实权,结果连败两仗,而且还丢掉了土地,这让李乾顺在党项部落里并不被看好,现在又向南朝贡马,无疑会使他的威望急剧下滑,李乾顺故而不愿意贡马。

嵬名阿吴说道:“此事不难,陛下将仁多将军的上书公布,我想过几日仁多将军还会上书的,陛下可准允仁多将军所请。就说既已授仁多将军全权,商谈如此,只得如约。”

嵬名阿吴的主意,说白了就是把仁多保忠推出去顶缸,让仁多保忠作替罪羊,这个办法倒是得到了李乾顺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