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这时,小黄门前来禀报,荀太傅送入宫的那些食材,已经在太傅府幕僚的指导之下,制作成十八道菜肴。

  刘辩下令传膳。

  他遵循师徒礼仪,让内侍在坐西面东的尊位上又加了一重坐席,请荀彧入座。

  色香味俱全的土豆大盘鸡、拔丝红薯、排骨玉米汤、金沙玉米、松子玉米、奶香烤玉米、薯塔……一样样被端上食案。

  时下实行分餐制,除了等待调味的薯塔,其他菜肴都是双份。

  风清河负责向小皇帝刘辩介绍这些菜肴。荀彧食指大动,但脸上一点也看不出异样。还是温文尔雅的模样。

  单一个薯塔,风清河就准备了七八种口味的调料:孜然烤肉味、番茄味、黑椒牛肉森*晚*整*理味、麻辣味、香辣味、鸡汁味、蟹黄味、葱香芝麻味。

  刘辩听完介绍,迟疑许久,道:“给朕洒上番茄味的调料粉。”

  轮到荀彧作出选择。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是这里又没有别人,一个是一路走来、风雨同舟的玩家,另一个是他悉心教导多年的弟子,有什么不能暴露的?总不能伪装一辈子!荀彧垂眸:“臣都要,每种口味都来一点。”

  风清河:莫名有种熟悉的感觉。那个文若黑粉就有一副极品的好胃口,喜欢把所有没见过的菜肴挨个儿品尝过来。

  两刻钟之后。

  风清河:文若的胃口,也十分惊人呢。

  他在玩家频道匿名发了一条消息——震惊,王佐之才一顿能干三碗饭!而且无肉不欢。

  【唐瑛:@伍君豪,匿名有用吗?除了你,还有谁?】

  【左俭:@伍君豪,文若的身材管理,简直完美,他不可能是个吃货。】

  风清河:“……”

  伍君豪:“……”

  不不不,他只是消耗也比较大。每天多少国事家事?兴致来了,荀彧也会舞剑、射箭、弹琴,样样都是体力活,不吃饱根本扛不住。六叔荀爽的年纪,就很难连续弹琴一个时辰以上,因为体力支撑不了。

  翌日,拂晓时分。主街道被上朝的大部队占据。车声辘辘,人马喧嚣,整座皇城在朝阳下渐渐苏醒。

  公卿百官三三两两,在朝房中等待早朝。

  荀彧在仪门处下车,步行走向朝房,陆续有官员、内侍跟他打招呼,无论是否相识,职位高低,荀彧都温和地行礼,一视同仁,没有半点不耐烦。

  狭路相逢,袁绍像没事人一样,热络地跟荀彧寒暄。袁术则完全相反,鼻孔朝天,冷哼一声就过去了。

  大将军、三公可以带着幕僚上朝。荀太傅开府仪同大将军,因此让幕僚列好队,一起入殿。风清河偷偷摸摸地直播,专门给袁绍拍了一个面部特写。

  袁绍生得非常英俊,仪表堂堂,门客众多。谁遇到困难找上门去,他一般都会帮一把,所以江湖人称“小孟尝”。人缘比曹操要好得多。

  就连荀彧心中也感念袁绍庇护过他的伯乐,就是称赞荀彧是“王佐之才”的那位太学领袖何颙。当年何颙被通缉的时候,多亏袁绍收留,才保住性命。后来袁绍吐血病逝,河北的百姓痛哭哀悼。

  荀彧对袁绍的结局十分惋惜。袁绍治下,百姓生活相对安定,冀州也比较繁荣。可惜他的对手是曹操。哪怕他更得人心,也还是战败了。民心决定了军阀能不能长久地统治一个地方,然而战争的胜负,尤其是一时的成败,其实不一定会按照百姓心中的预期发展。

  比如刘虞和公孙瓒。刘虞得幽州的民心,但刘虞是个内政型人才,对军事一窍不通,被公孙瓒吊打。公孙瓒杀了刘虞以后,大失人心,实力也开始走下坡路,但这并不妨碍他拥有能够锤爆刘虞的军队。

  这就好比满清入关,难道是因为皇太极、多尔衮得民心吗?董卓入京,号令百官废立天子,也不能闭着眼说他是民心所向吧?

  荀彧很赞同U站某视频的一句字幕——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今时今日,若论人心,百官肯定更愿意支持四世三公的袁氏,门生故吏的渊源摆在那里。但荀彧得到了大将军何进一半的兵马,手底下还握着一支精兵。坐拥吕布、张辽、徐荣、段煨、张济、张绣等猛将。尽管很多同僚都念着袁氏的提携之恩,但为家族利益、人身安全考虑,站队的时候还是会选择荀氏。

  早朝的时候,由孔融领头,几名议郎、侍御史一致要求给李膺、荀昱等人翻案。

  百官听到“荀昱”这个名字,狐疑地望向荀彧、荀爽,猜测孔融的行为是不是太傅指使的?荀氏是否在幕后推波助澜?只需荀彧一个眼神确认,他们就会出面附议,替太傅壮壮声势。

  荀彧眼观鼻,鼻观心,不动如山。昨天专程和小皇帝沟通协商这件事,就是为了预防这种情形。

  这时,很少开口说话的小皇帝刘辩清了清嗓子,表态:“陈年旧案,以后再议。”

  至于孔融,荀彧本着不浪费人才的原则,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合适的活计——主持编撰汉语字典,给汉字注音、释义。这事极其繁琐,没有十年搞不完。但有利于文化传播、教学,必须有专业人士去做。

  帝王的冕冠,垂着十二条玉旒,让百官难以窥探天子的喜怒。天子却可以坐在最高处,将百官的神情尽收眼底。

  接下来,讨论幽州牧刘虞请求裁撤幽州驻军的奏疏。

  幽州那地方比较穷,穷到什么程度呢?官府的日常开支,需要青州、冀州补贴。刘虞上任以后,鼓励百姓耕种,开放上谷地区的市场,和游牧民族做生意,开采渔阳的盐井、铁矿,获得大量的财政收入,不仅养活了幽州的官府,还安置了不少因为黄巾之乱流离失所的青州、冀州的难民。

  解决财物问题以后,刘虞精简军队,领着公孙瓒跟入侵幽州的鲜卑、乌桓打了一仗。鲜卑、乌桓求和。刘虞主张以怀柔政策安抚这些游牧民族。公孙瓒主张乘胜追击,打服这些游牧民族。

  如果荀彧没记错,这是刘虞和公孙瓒的主要矛盾。而且,这两位现在是互相嫌弃。公孙瓒嫌弃刘虞软骨头,幽州都被抢空了,他那么多袍泽弟兄战死沙场,难道都白白牺牲了吗?而且外行指挥内行,碍手碍脚,各种掣肘。官兵才刚刚小胜了一场,刘虞就放低姿态,拉拢鲜卑、乌桓等东胡部族,实在可恨!

  刘虞嫌弃公孙瓒的军队军纪太差,攻打乌桓王的时候,士兵打到哪里,抢到哪里。败坏官兵的形象,影响恶劣。

  但公孙瓒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乌桓劫掠幽州百姓,他抢乌桓,有错吗?

  据说公孙瓒守卫边境,每次听见东胡部落来袭,公孙瓒立马疾言厉色,作战的时候那种兴奋劲儿,仿佛在打自己的杀父仇人,甚至能一直杀到深夜不犯困。从此乌桓、鲜卑都害怕公孙瓒这位猛人,不敢轻易来犯。公孙瓒和他身边善于骑射的袍泽都骑白马,自号“白马义从”。这支精锐骑兵大约有三千人左右。

  刘虞的奏疏,要求裁撤掉大部分军队,只给公孙瓒保留一万兵马,是步兵加骑兵一共一万。顺便告状——公孙瓒暗杀游牧民族的使者,企图破坏和谈。

  大多数官员都认为可以裁撤幽州守军,为朝廷节省一笔军费开支。

  此一时,彼一时。先前,大汉内乱严重、国库空徐,确实无力阻挡乌桓、鲜卑等东胡部落的入侵。但乌桓、鲜卑在幽州、并州劫掠了一整圈,现在求和未免有些太迟。何况这种求和其实并没有什么诚意。明年天气转凉,如果草原上缺少生活物资,他们还是会来大汉这边劫掠,都快养成习惯了。

  荀彧表示:不稀罕这种只能和平几个月的和谈。

  昨日那个给徒弟送食材,还私下里开玩笑的荀文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居中持重的荀太傅,一丝不苟的朝服,极其优雅端正的坐姿,使百官敬服的公正和缜密。仿佛早已习惯这种场面的淡然从容,让他整个人都透着一股子说不出的、超然的雍容。

  荀彧将象牙笏板插进绅带之间,示意风清河、郝明明和白小深等玩家抬着几只大木桶出来,揭开纱布,露出满满一桶水煮玉米,一桶烤红薯、一桶薯塔、一桶黄金玉米烙、紫薯干,一桶鲜玉米汁。

  冀州试种的甜糯玉米,鲜玉米采摘以后,清洗,煮熟,再密封,存入冰窖冷冻。凛冬时节运到洛阳,前天刚到,吃的时候热一下就可以。荀彧已经请刘辩享用过玩家捣鼓出来的美食,刘辩特别喜欢松子玉米,希望百官也品尝一下这些新农作物的独特风味。大部分菜肴放凉了就不好吃,也不方便在崇德殿搞自助小食堂,考虑到口感等因素,荀彧只选了这几样。

  烤红薯、糯玉米的香甜气息,黄金玉米烙、薯塔的香味,混杂了殿内的熏香,很是诱人。

  一些官员已经吃过红薯和土豆。还是第一次瞧见玉米烙、玉米汁,以及用土豆炸出来的整串薯塔。

  侍者送上食案和餐具,由百官自由选取想要品尝的食物。是选番茄味的薯塔,还是要椒盐、孜然、香辣味的薯塔,成为了公卿百官共同纠结的难题。

  终于,袁术第一个发出感叹:“就不能都要吗?”

  天下吃货共同的心声。荀彧对袁术的好感值上升一点。他昨天就是都尝了一个遍。

  早朝从茶话会变成了聚餐,其乐融融。

  荀彧等文武百官都结束用餐,示意身后的幕僚大声地报出今年玉米、红薯、小麦、水稻、粟米的收成。以及廷尉府查抄张让家,抄出了多少钱财。

  曹操一听,钱粮充足,那当然要乘胜追击,顺势平定幽州啊。

  曹操主动请命出征乌桓。

  一片议论声中,荀彧宣布:保留幽州的驻军,适当刷选、精简人员,提高待遇。幽州的军政分开管理,刘虞专注治理民生,供给后勤保障,不再直接插手军务。幽州的战事由公孙瓒全权负责。给这位白马将军一个机会,让白马义从发挥最大的作用。

  曹操非常失落,他渴望担任主帅,扫平胡虏。奸雄现阶段的人生目标——征西将军。

  散朝以后,荀彧叫住了曹操:“孟德。”

  温煦的冬日阳光中,曹操回头,等荀彧走进,并肩而行。“文若,公孙瓒的性情过于刚烈,打仗一直都是硬碰硬的作风。这些年,乌桓、鲜卑渐渐壮大,公孙瓒恐怕解决不了幽州的隐患。我愿领兵出征,为君分忧。”

  “孟德,上车再说。”

  荀彧请曹操同乘一辆马车,等曹操在身侧坐定,他压低声音道,“公孙瓒可能确实拿东胡部落没办法,穷追猛打好几年,却见不到显著的成效。但至少有他这种作风强硬、随时开打的主帅坐镇幽州,东胡不敢轻易地劫掠大汉。我有更重要的事交给孟德——明年开春,由孟德挂帅,先收复凉州。”

  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治安问题。眼下除了青州,各地的黄巾残部都渐渐销声匿迹。是时候攻打韩遂,消灭凉州的割据势力。先平定整个北方。

  曹操精神一振,厚着脸皮道:“可以,让奉孝和公达给我当军师,必定打得韩遂后悔从贼。”

  马车穿街过巷。鼻端萦绕着淡雅的衣香,耳畔是和銮轻鸣。曹操身心愉悦,唇边不由溢出一抹浅笑。

  隔着半透的竹帘,依稀能看见两只小巧的金铃,摇来摇去,时不时撞在一起,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荀彧:“奉孝和公达自然要随军,不过,他们不了解西凉的情况。奉孝的建议,最好再带上贾诩贾文和,他是凉州人,韩遂军中的虚实,他心中应该门清。”

  虽然没听说过贾诩这号人物,但郭嘉的眼光,曹操信得过。他乐了,笑眯眯道:“没问题。奉孝看准的人,定然是最合适不过的。”

  雪花纷纷扬扬。

  时下的冬衣漏风,御寒保暖的效果委实不怎么样,所以一下雪,所有百姓都待在家里“窝冬”,基本不怎么出门。军队也不得不停止操练。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一个个缩着脖颈赶路,整座城都陷入半休眠的状态。

  回到太傅府,小侍女阿骛正坐在灯下绣香囊,荀攸也在,他随手取了一把银剪子,剪了灯芯,罩上琉璃灯罩,让光源变得更明亮更稳定。

  阿骛低头,耳根慢慢地红了,小声道:“谢谢。”

  荀攸声音微哑:“不用谢。”他拿起竹简,坐在一边,虽然是规规矩矩地保持着距离,但目光总往阿骛那边飘。

  两个人都心猿意马,谁也没发现荀彧已经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