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耽美小说>[红楼同人] 林如海咸鱼摆烂日常【完结】>第四十五章、“姑苏日常”

  前世林如海没怎么关注过王家的祖辈, 他与王家交集不多,王子腾得势的时候,自己早就进了棺材。

  莫说林如海, 贾敏作为实打实的贾府人,也不是很明白父亲早年为什么要做王家这门亲, 那个时候荣国府里担着疏浚河道的差使, 四王八公之中, 比王家好的人家还能挑一挑。

  贾敏为难的摇摇头:“我也说不清楚, 只知道王家本来也是有爵位的人家,祖辈上就有交情。兴许是修海塘的时候,父亲遇到难题, 王家老太爷推荐了能工巧将。下回我们回京,我问一问母亲或者哥哥, 他们兴许记得清楚, 我那时年幼,好些事情不记得了。”

  王家是有爵位, 可是不知怎的到了王夫人的哥哥手上就到头了,后面王家在京中立足,靠的是王子腾和王子胜的能耐,并不是祖上的荫庇。

  兴许贾政和王夫人逼着贾珠努力进学念书, 就是想要贾珠走王子腾的老路。

  林如海转念一想,若是自己当年能从巡盐御史的任上顺利进京, 也能进六部,凭着探花的出身,混得未必会比王子腾差。

  可笑荣国府煊赫一时, 最后是要靠着贾元春在宫中的恩宠和媳妇儿母家的庇佑, 林家祖上几代列侯, 最后也落得个人走茶凉的下场,呜呼哀哉!

  林如海见贾敏实在不知,轻轻拍了一下她的肩膀,“无妨,以后若是回到京中,咱们再慢慢问。”

  反正贾政和王家的婚事早已是定局,王家也没什么大错,现在问清前因后果,也不能悔婚。只要他这辈子活的长久点,看谁能欺负他闺女。

  入秋天渐渐变凉,夫妻二人一夜无话,相拥而眠。

  过得十来日,原先去金陵城请名医的大管家回来了,门房传来消息的时候,林如海才起来,正在给贾敏描眉。

  外面的嬷嬷着急忙慌跑进来:“金陵来的太医到了。”

  林如海和贾敏赶紧把动西扔到一遍,整理衣衫,往林家老爷的院子里去。

  这位太医已经古稀之年还多五载春秋,七十五的年纪在当下已经算是高寿。还是林家祖上是勋贵人家、舍得出钱,还有个年纪轻轻高中探花的儿子,外加贾府祖籍金陵有几分势力,才情得动。

  老太医鹤发童颜,精神健朗,腰背也不驼,看着比缠绵病榻的林家老爷年轻十来岁。

  他进去见过病人,只沉着气号脉,也不多话。

  出来写了方子,只说了一句:“仔细调养,尽力而为吧!”

  林家看了姑苏能排上号的大夫,基本上都是这个说法,林家老爷心肝脾肺肾都很衰弱,能做的就是用药和饮□□心养着,能养几时是几日。

  林如海自己看过医书,略懂一点皮毛,这位太医开的滋养方子比前面看过的大夫温和,没有用太多的人参肉桂发热大补之物。

  难得请来一回,老太医又给林家太太和林如海、贾敏都号过脉。

  林家太太有肝气郁结之症,想来是心中担忧林家老爷身子所致。至于林如海和贾敏也是肝火虚浮,心中焦躁。

  太医给贾敏号脉的时候,林家太太眼中希冀得很,恨不得能从太医口中听出‘有喜’之类的字眼,太医已经开了调理滋补的药。

  林家太太也是二十八周岁上才有的儿子,虽然心里很急,还是忍住了没催生孙子。

  林家预备丰厚府谢礼,林如海亲自送老太医上了回江南的船,林家又恢复到平静单调的日子,每日给林老爷侍奉汤药。

  十月里书院那边下帖子,林如海又去过书院一回逗留两日就归家,余下时候甚少出门,多在家中闲着。

  秋收一过林家各处庄子忙着盘账,大约有个模样的时候,林家太太让人把林如海和贾敏都叫过去。

  这一回她主要是找贾敏安排事情,两日去到林家太太那边,桌子上是三摞账本,码的整整齐齐。

  林家太太坐在上首,她今日穿的讲究,上身穿着宝蓝藏针描金半臂,披了一件蓝黑茱萸纹绣素罗薄氅,很有当家主母的气势。

  林家太太和贾母不同,不好享受,虽然屋里也有不少金银头面,她嫌弃太重,而今林老爷病着她不太出门,懒得戴出来,今日头上的八宝簪子还是以前林如海从京中买回来的。

  林家太太坐在上首,开始对儿媳训话:“我们家几代下来,没有女儿嫁出去,历代主母嫁妆,还以祖上的产业的积累,是有一些余财,你当了林家媳妇,就要守住这些东西。”

  贾敏知道婆母都喜欢乖顺媳妇,她一如既往的安静垂着头,摆出一副恭谨模样,听林家太太指点。

  林家太太起先是不太喜欢儿媳太过鲜活艳丽,这一段时日相处下来,发现贾敏知礼守节,十分听话,她说往东就不往西,平日里也是儿子说什么就是什么。她又有点担心儿媳太软和,今后会被仆人拿捏。

  真真是世事难两全,趁着自己还有精力,林家太太可得把儿媳调教好,不然林家的产业交给贾敏打理,林家太太不能安心。

  林家太太训话完毕,简单说了一回家中要紧的几样出息,就叫贾敏回去先看账本,若有不懂的再问。

  贾敏带着的丫鬟搬了两次,才把账本都搬回院子中,因得紫儿在书房伺候茶水,林如海几乎不用书房,贾敏也懒得去那边,让人把东西都挪到厢房的塌上,再移好几盏羊角灯过来,她晚上也要看账本。

  贾敏得了账本,反而把林如海放到一边,林如海陪着她坐到半夜,自己都开始打哈欠了,贾敏仍是神采奕奕,好像那些账簿上有花儿,看得津津有味。

  林如海吃味得很:“奶奶何故还不歇息,如此用功?”

  贾敏正色道:“家中产业有些零碎,我一时看不完。”

  这么一看,贾敏是在做正经事,林如海反而成了游手好闲的浪荡子。

  林如海无奈得很,自己却是比不过几本账簿了!

  把贾敏面前的账簿一压:“天不早,明儿再看,虽说我们家中不缺烛火,仍是伤眼睛,先前我就说了,我还是有些产业的,不敢欺瞒奶奶。不过江南富商遍地,历来有斗富的习俗,我们林家倒是不显。”

  贾敏这才慢吞吞把账簿合上,反手捏捏肩膀,“家中在东北那边没什么产业,怪不得每年都有好大一笔人参开支。”

  就算放下账簿,心头还是记挂着,前世贾敏走的早,没机会教黛玉管家理事,虽说有贾母照拂,实际上黛玉并没有正正经经有人教过管家理事,都是她聪慧,看着王熙凤管家,自己照管潇湘馆,耳濡目染,慢慢学的,大约也遗传到几分贾敏的能耐。

  贾家的田庄在北边,每年都有山参送来,林如海忽而想到因为黛玉用药要用人参,先前自己在时,都要往贾府打点这份钱财,落到荣国府爱嚼舌根子的下人口中,就成了白吃白拿。

  林如海又道:“人参虽然不易得,但咱们家又不是买不起,北面那边好的地方,早前都被圣上封赏出去。我们家的田地,基本上都是用朝中的赏钱慢慢置办的,自然是住在哪儿,地就买在哪儿。”

  林家的田产庄子都靠南边,金陵姑苏一代,北面还真没什么东西。

  贾敏移开面前的一盏灯,把账簿子放回去。

  “你说的是,若非圣上赏赐,谁也不会想着要去那么远置办产业。”

  贾敏早就和母亲说过,皇家封赏的庄子太远,每年他们送年货和时节土仪都不容易,也该在金陵那边再置办点田地,为子孙后代多积攒田产。

  贾敏想着在南边置办田产,林如海却心底估摸着哪儿他都想去,若是能弄到好地界,林家要是去北面弄个庄子,也不是不可,今后自有新鲜的人参鹿茸吃。

  林如海:“远一些也好,庄子里都是靠天吃饭,如果田产都在一处,一起受灾的话,肯定颗粒无收。”

  说到置办田产,林如海又来劲儿了。前世他怎么就能允许贾琏把林家的产业田地多半折成银子呢!那些东西一旦换成银子,又没个标记。贾府里的人说什么是什么,像是土地和房屋,好歹在官府有个契书。

  林如海又道:“我才娶亲,过几日去和父亲母亲商量,再买些祭田,多给祖宗添一份。”

  贾敏听林如海提起祭田,眸中一亮,若是置办的祭田,就算将来荣国府爵位到头,圣上要把一些恩赏收回去,断然不会将祖宗的祭田充公,林家果然是几世勋贵,想得长远。

  烛光之下,贾敏笑意温柔:“我们府上祖籍金陵,可惜我自小长在京城,都没去过一回,赶明儿我也写信给母亲,让她在金陵给哥哥们都添一份。”

  若不是急着赶路回家,他们大可在金陵逗留赏玩几日。

  林如海意动,牵起妻子的手:“金陵又不远,若是得空,我带你去。”

  可惜他们没有这般的机会再成行,凛冬将至,就算林家不缺炭火和补药,林老爷的病却一日比一日沉重,和前世的症状一般无二。

  精神头越来越差,期间昏迷过好几次,每次十分凶险的被救回来,而后四肢无力,昏聩不已,瘫痪在床上,连人也不能认出。

  林如海每日侍奉在病榻前,夜里也歇在隔间,起来探望多次,唯恐林老爷半夜就撒手人寰,一来二去林如海,日日都顶着青黑的眼圈,自己也瘦了一圈。

  就这般熬过腊月里,林家有重病之人,年节也过得十分惨淡,大初一的时候,林家太太让林如海和贾敏都穿上大红织金的喜庆心仪,她自己也穿上盘金小袄。

  可林家太太说的话却不那么喜庆,她把两个孩子都叫去,神情疲惫:

  “你父亲不知能不能熬过这个春日,把各样东西都预备好,冲一冲,若是不好,免得到时候慌了手脚。”

  林如海答应下去,回去就让管家把名册送来,贾敏翻开册子,是以前林家来往人家的礼单,厚厚一沓。

  贾敏问:“这些都是要报丧的人家?”

  林如海点点头,给贾敏腾了一个位置,“这么多年过去,有些人家不太往来,还有些获罪没落,也不是哪家都要送。”

  贾敏微微叹气,坐在林如海身边,拿起另一个折子:“我父亲走的早,那时候我不太懂事,只记得家中也是很忙。”

  夫妻二人心照不宣,父亲的丧事,只是时间问题,兴许就在这几天。

  晚间他们在小院中用饭,林如海往贾敏碗里夹了一块鱼肉:

  “多吃点,林家虽然不必荣国府交往的人家多,但是我们家中没有旁支,只能自己操持。”

  作者有话说:

  又是去医院的一天……

  日常向的作品~主打慢节奏家长里短。

  要把后面的更新码出来,加油加油

  46 第四十六章

  ◎“林父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