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穿越重生>穿书七零之独宠漂亮小炮灰>第112章 重开扫盲班

  两人愣住了,还没说话,就听陈晏初继续说:“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加一些附加的收入,就像去年上山摘杏,把杏一卖村民手里能多分点钱,到年底,假如真的收入不好,大家也能有钱过年。”

  “刚刚说到地势,人家有地有鱼塘,我们这也有大山,果园那一片能结出这么好的果子,说明那一片适合种植水果,我们为什么要等着果园长什么再摘什么?而不是自己想卖什么就种什么?”

  “牛棚的猪仔,现在不是刚抱一窝?如果多抱些猪仔,到年底不就多卖些钱,猪肉的价格不算便宜,可如果单靠牛棚那几个老弱病残来养,一年才能养几只?”

  “现在家家户户养的都有鸡,说不得谁家就有个养鸡老手,上面不让村民自己在家养太多,可没说不让队里养,虽说鸡肉没猪肉值钱,但规模大了,收益也十分可观。”

  这一番话直接把村长和大队长砸的晕头转向,村长酒没喝上头,听陈晏初的话却有些上头。

  他神情有些激动,有什么东西在脑子里一闪而过,仔细一想,却没想起来。

  紧接着,就听陈晏初继续说:“我刚刚说的所有事情,都离不开一个词,就是学习。”

  “学习如何提高粮产,学习如何种植果园,学习如何养猪羊,学习如何大范围养殖,都是我们接下来的重任。”

  “而想要学习,就要先扫盲。”

  “这次扫盲,针对的不只是小孩子,还有村里年富力强的青年人。”

  对,就是这个,村长一拍桌子,有些激动的想。

  这番话,直接打开了村长的思路,解开了他长久以来的困扰。

  大队长还有些顾虑:“扫盲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很多人安逸惯了,根本不愿意改变,总说学习耽误干活了,而且有些人上了岁数,根本学不会,两天不到就放弃了。”

  陈晏初思索了一下:“那就设立一些职位,让他们竞争上岗,这些职位所获得的报酬,可以和最后的收益分红挂钩,学习的核心内驱力,就是钱。”

  “以前扫盲看不到结果,过程又难,自然没人坚持的了,举个例子,如果一头猪的毛利是60,他们能分得6块,养个10头,就是60。”

  “这还只是养猪的分红,农忙时还要下地干活,这么算,就是收成不好的时候,一个人一年都能分得百十来块。”

  “而他们想要竞争上岗,就需要先学习,毕竟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养猪的。”

  虽然这种公社模式很快就会被取代,但不论形式怎么变,学习所带来的真实效益是不会改变的。

  村长止不住的点头,是这个理,大队长也眼前一亮。

  两人也不是傻子,被陈晏初这么一点拨,你一句我一句的,就把章程列出来了。

  说完还有些意犹未尽的看着陈晏初:“晏初,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陈晏初笑了笑:“刚刚周叔和保平哥说的都挺好的,不过前期的扫盲班,可以让知青负责,或者村里上过高中的来教,双方都能相互学习,当扫盲老师可以适当的加些工分,来促使他们踊跃参与。”

  “还有一点,我们可以在村里增加个广播站,买个收音机,没事播报些时事新闻,想要通过学习,跟上城里改革的脚步,消息流通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等重开高考的消息下来,大家都能第一时间知晓了。

  村长连连点头记下。

  说到学习,叶小妮的复学也要提上日程了。

  回到家,陈晏初就把这事和叶成林杨眉商量了一下,两人思索了一下,也同意了。

  村子离县城比较远,如果重新上学是要住宿的,每个学生带着对应的干粮,入学交给食堂,学校才管饭。

  可回去和叶然说了这事,他却死活不答应:“不行,县里太远了,我不放心,虽说有学校管着,但万一她偷偷溜出去,出了什么事怎么办?”

  叶然对让妹妹去县里有阴影,说啥都不同意。

  陈晏初思索了一下:“那这样,我听村长说这附近几个村子合办了一个公社小学,小学初中都有,不如让她去那先把初中上完,等我们一起考上大学了,带她去城里上高中。”

  叶然这才点点头。

  接下来村里又忙了起来。

  村长列好章程,就立马召集大家开了大会,一说起扫盲班的事,大家还没什么反应,但一说到后面挣钱的事,个个都精神了起来。

  有不明白的地方,还不停的追问。

  会议一直开了一上午才结束。

  下午杨眉就给叶小妮准备了干粮,就算是上公社小学,也是十天回来一次,一样需要带干粮。

  次日送她去报到的时候,叶小妮一笔一下的写下自己的名字——叶姝。

  之前说到给小丫头起个新的名字,陈晏初一直没什么灵感。

  昨个见叶小妮在院子里跑着玩,夕阳余晖洒在院子里,照在她阳光明媚的脸上,陈晏初就突然想到这个字。

  好在她自己也很喜欢,当天晚上就主动练习写自己的新名字,兴奋的很晚才睡着。

  扫盲班没多久就准备好了。

  一听说可以加工分,知青们都没拒绝,差钱的都想挣点钱,不差钱的一听到教书育人也都没推辞。

  在陈晏初的建议下,还分了难中易三个班,易班都是大字不识一个,基本都要从认字开始。

  中班是有认字基础,教一些算术以及阅读方面的内容。

  难班一般都是村里以前上过学的人,基础比其他人要扎实,学的内容都是村长去县里特意托人买的,和养殖种植有关的书籍。

  这样,即使有一天村里的知青都离开了,其他青年一样有能力带着村子继续学习。

  这事有人支持,自然就有人反对。

  那些每日勉强挣够工分,喜欢得过且过的人,觉得参加扫盲班太累,都不愿意参与。

  而且,种地谁不会啊,家里从根上几代都是农民,种了几十年的地,需不需要学习,自己还不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