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清泉明月>第53章 县令

陈新泉让柳韵,喝了好几碗用夏枯草煮出来的茶水。

也不知道是温茶喝多了,起了效果,还是冷布巾敷额头,擦拭腋下起了作用。

大约在辰时二刻,柳韵的高烧缓和了许多。

陈新泉又给柳韵吃了些许糕点,才让精神萎靡的柳韵睡下。

“娘,你和爹带妹妹们去外婆家吧!我留下来照顾韵姐姐。”

陈新泉看了看时间,觉得差不多要让谢氏出发去桐江村了。

再不出发,谢家外公外婆就等的心急了。

谢秀儿看看时间,觉得差不多要出发了,若再不出发去桐江村,娘亲陶氏肯定会着急的。

至于,爹爹谢大山。嗯,她这次回去都不一定能见着。

爹爹经常在田间地头劳作,倒是友河从老爷子那里学来不少打理庄稼的经验。

但是,让儿子留在家里照顾柳韵,谢秀儿又很不情愿。

老母亲陶氏就盼着能见一见外孙,这好容易回去一趟,正主却没出现。她不知道陶氏会怎么的抱怨她。

可是,家里还躺着一个病号,若就这样全家人都离开,去桐江村定然也是不行的。

谢秀儿犯难了。

陈新泉见娘亲不答话,稍一思索,便大致猜到了娘亲的想法。

“娘,你和爹爹以及妹妹们先去外公家。今日你们过去,外婆和大舅母,必然要留你们在桐江村吃了饭在回屋。”

“我待韵姐姐身上高烧再退些,就去桐江村。必然可以见到外婆的。”

谢秀儿问:“你如何知道,你外婆和大舅母必会留我们吃饭?”

谢秀儿前两次回娘家,一次是向母亲陶氏借钱,一次是向父亲谢大山借农具,铁犁。

前两次回去,她都没敢在家中久留。

她好奇儿子如何会知道,今天她们回桐江村,便一定会吃了饭再回家。

陈新泉道:“自然是娘亲今日去桐江村带上的许多礼物。还有就是明日是端午节了,外公一定也会在家里等着你和爹爹回去的。”

“若是,下河镇的小姨能回桐江村,大舅中午必然也要赶着回家一块吃一餐饭的。”

谢秀儿又问:“为何?”

“娘亲忘了,昨天我送肉去奶家里时,奶说,下河镇林家村的二姑姑今日回娘家,让我们晌午去她屋里吃饭吗?”

谢秀儿莞尔一笑,道:“你个小家伙,什么时候学的这般聪明了?”

陈新泉呵呵一笑,不答谢氏的话。

他可不敢告诉娘亲,在那昏迷的七天里,有个二十多岁的大叔,在他脑子里和他抢夺他的身子。

“娘,你们快去吧。早点回去陪外婆说说话。我这边待韵姐姐好些便赶过去。”

“你放心,我知道去外婆家的路怎么走。我们去梅沙圩集市都要路过桐江村的。这路我认识。”

谢秀儿见儿子这般安排,觉得这个法子也行,就点头同意了。

“你看着时间来,若是巳时过半,韵儿没在高烧,你便自行去桐江村。”

谢氏叮嘱了儿子一句,便背着箱笼和丈夫一块出了院门。

陈友河背上背着一个,怀里抱着一个。带去桐江村的礼物便由谢秀儿背着。

谢秀儿的打摆子病症,已经好了许多。此时,病症未发作,她和常人并无异。

~~~~~~~~~

程似道五天前便收到了永州府境内,发生稻田禾苗起青色蛾虫灾的消息。

当天,他便亲自到县城附近的稻田里,查看了水稻禾苗的生长情况。

他发现,今年县城附近水田里的禾苗,长势很不容乐观。

回到县衙,他召集了几位明面上支持他的永兴县乡绅。

那几位乡绅,对于稻田禾苗可能会起蛾虫灾的事情一无所知。

一直到三天前,他再次去查看稻田情况时。发现,禾苗虫灾可能无可避免的,会在永兴县发生。

当天下午,他便收到治下各个乡镇农官和保长们,提交上来关于稻田禾苗可能要起蛾虫灾害的公文。

让他惊愕的是,在这些文书中,他看到了一份署名秀才凛生谢文元的文书。

对于这个谢文元,他也是有所耳闻的。

原因吗?

那是因为,谢文元不但是三十多年前的老秀才。

还是,去年乡试衡州府仅有的两个举人之一的谢江南的亲叔叔。

并且,此人七年前,亦然放弃考举入仕,去祁东县,做了祁东知县的师爷。

祁东知县,去岁升任永州府同知,他却没有随祁东知县一块去永州府,而是回了桐江村颐养天年。

谢文元的秀才身份和他这几年的行为表现,都让程似道有了要结识谢文元的想法。

他是熙元二年的同进士出身,能被放任南岭这么一个偏远的中等县城出任县令,也是圣上对他的一次考教。

只是,南岭之地,族亲观念极重。永兴县下所有乡镇都至少有两三个大姓结族自保。

各大姓氏之间,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他们把持地方政务,县衙颁布的政令,在这些地方大族中,往往只是走个过场。应付一下他这个县令便算了事。

如此,让他上任两年多以来,几无建树。

去年底,马山乡铁矿矿工还做出了打杀监工,冲击巡检司的行为。

这件事的发生,让他在永兴县的政绩添加了一个大大的污点。

若今夏粮食欠收,致使夏税不足,或百姓流离失所民怨四起。他的仕途几乎可以预见,将黯淡无光。

今圣睿智,励志改革图强,恢复大唐时汉人荣耀。然而,底下众臣并不想做出多少改变。

大周承平三四十年,周边无大战,国内无大的动荡,百姓似乎早就安逸惯了。

可是,圣上却知道,民间阶层矛盾越来越多。

如若不及早采取措施,拖延日久势必对朝廷形成严重危害。

程似道自己是支持改革的,然而改革就意味着要触动某些人的利益。

“大人,前面就是梅沙乡,咱们穿过梅沙乡集市,在向东南行六七里便能看到桐江村。”

一位三十来岁的男子对程似道轻声说道。

程似道点点头,他来过梅沙乡,但并没有去过七里之外的桐江村。

那是去年冬,他去处理马山乡铁矿矿工暴动事件时,路过梅沙乡。

马山乡也是自梅沙乡东南方向而去。只是,去马山乡在进入桐江村之前拐弯继续向南而去。

桐江村在去马山乡的官道上拐弯向西,进去两里就能看见一群庞大的居民建筑。

程似道骑在骡马上,举目看向远处的稻田。

稻田里的禾苗枯瘦中带着浅绿色,程似道一路走来,一路上见的禾苗色泽都不甚太青葱。他心里也越发确定今夏的早稻收成减产已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