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廖东在看《法兰西特派》的时候想到的公关方式,他在放映厅里就给梅根发了短信。

廖东和梅根的想法不谋而合,只有一点小分歧。

一开始梅根是准备给韦斯·安德森泼脏水的,其实也不算是泼脏水,大概意思就是说韦斯·安德森不尊重戛纳。

谁都知道戛纳喜欢现实主义题材,《法兰西特派》可算不上现实主义,只要带节奏说韦斯·安德森一开始瞄准的是威尼斯,觉得廖东报名戛纳,才过来的就行了。

只要有一两个评审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韦斯·安德森就不是廖东的对手。

不过廖东这招更高一些,把韦斯·安德森架起来,疯狂吹捧他的导演能力,这更符合大家的预期。

作为美国独立电影的领军人物,好莱坞对韦斯·安德森也很有好感,尤其是那些大牌演员,都想借此刷刷知名度。

不然《法兰西特派》这种小成本电影,怎么可能吸引到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蒂尔达·斯文顿、阿德里安·布劳迪、蕾雅·赛杜和甜茶这些大牌?

法国人当然也很喜欢这个论调,美国人主动向法国电影致敬,这就足够他们高兴了。

所以现在的情况对廖东和《小偷家族》最有利,毕竟他们是冲着金棕榈来的,而且戛纳很少把两个重量级奖项颁发给同一部电影。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算是个意外,毕竟那年这部电影太突出了,而且马修·麦康纳的表演也超出其他人一头。

《小偷家族》就没有这个困扰,这部电影的重点是剧情和导演,演员的表演也不错,但是并不出彩,没有剧情衬托,郝雷和张松文都没有办法争夺表演奖项。

相比之下《内特拉姆》的男主角卡莱伯·兰德里·琼斯的表演堪称惊艳,就是《x战警:第一战》里的那个海妖。

当然,这也是电影加成太大,《内特拉姆》是一部一黑到底的电影,琼斯在里面演一个反社会人格杀手,这种角色通常很容易受欢迎,和廖东在《小丑》里的待遇差不多。

至于影后,最有希望的是挪威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女主角雷娜特·赖因斯夫,她也是挪威人。

这是一部聚焦欧洲大龄单身女性的电影,女权意味十足。

但是很多女性并不买账,觉得这部电影是假女权。因为女主角的生活太糟糕了,糟糕到电影名字都告诉大家了。

女主原本是一个学医的高材生,然后觉得做手术枯燥乏味,转而去学心理学,没多久又乏味了,准备去拍照……

找男朋友也是一样,换了一个又一个,找到一个上进的吧,又开始焦虑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

然后立刻和另外一个陌生人一见钟情……

导演毫不留情地将矛头指向了那些一直打着“自由”旗号,却始终无法让生活走向正轨的一类人。

然后有些人就应激了……

不得不说,雷娜特·赖因斯夫演得非常好,让人恨不得把她从大银幕里揪出来打一顿。

这是演员的成功,但是电影成功不了,不够政治正确,那就只能给表演奖项了呗。

《小偷家族》的首映式还要等两天,廖东先去看了《野马分鬃》。

本来他对这部电影没抱太大幻想,毕竟是他看过魏淑君的前两部作品。处子作《浮世千》有点灾难,能看出导演有野心,但是才华支撑不了他的野心……

《延边少年》虽然拿奖了,但是廖东不太喜欢,觉得魏淑君拿奖的意图太明显了。

破败的城市,底层人民加上寻人……刻意模仿贾科长,真没什么必要。

可是《野马分鬃》给了廖东一个小惊喜,这部电影应该是魏淑君的自传,毕竟他和男主角一样,也是学录音出身,反正就是各种青春,各种彷徨。

电影剧情没什么好说的,也不出彩,廖东看到的是魏淑君导演技法上的成熟。

比如有一个长镜头,就是一个小姑娘在商场遇见男主角要他做问卷的戏份。先是远景追人进电梯,然后通过透明电梯,让观众看两个人的对话,再然后就是两人分开,一上一下,标准的学院派风格,很流畅。

调度上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知道利用空间给观众介绍人物关系,这就秒杀国内大部分导演了。

也许和魏淑君学过录音有关,有时候一些远处的音效直接传进观众的耳朵,这个设置还挺讨喜的,让原本无聊的长镜头有点新意。

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电影没什么突破,故事也就那样,今年大概率就是来打个酱油。不过廖东注意到魏淑君和戛纳的工作人员很熟。

连戛纳的主席皮埃尔和评审团主席斯派克·李都过来了,这可不是主竞赛单元的电影,看来魏淑君很有可能成为戛纳的嫡系导演。

倒是可以拉拢一番,如果魏淑君不排斥商业电影,可以让他接手《大人物》系列,想要一直拍文艺片也行,有个冲奖选手,对电影公司品牌塑造也有帮助,不然欢喜为什么花大价钱签约那么多导演?

看完电影,廖东打了个招呼,就默默离开了,这是魏淑君的主场,他就不要来抢风头了。

过了一天,廖东又去了《七人乐队》的首映。

和之前猜的差不多,就是一部普通的拼盘电影,廖东倒是看得津津有味,毕竟都是他小时候追过的电影。

但是这些导演也确实过时了,也就杜琦峰的部分最好,他拍的是千禧年的故事,那也是香港电影最后的余晖。

这个年代,也是杜琦峰创作高峰期,《ptU》《黑社会》《铁三角》《夺命金》……部部经典。

《七人乐队》也不例外,杜琦峰拍摄的部分叫《遍地黄金》,听名字就能猜到内容。

但是即便如此,杜琦峰仍然是距离现实最近的一个导演,他对香港人投机逐利性格的嘲讽与同情,茶餐厅和语言梗的频繁使用,都非常准确,邮箱里显然还有油。

至于其他单元,大概也就剩个怀旧的作用了……

不管怎么说,《七人乐队》想要冲击什么大奖是肯定没戏的,但是来宣传一下,等上映的时候多卖点票房还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