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首映被安排在了德彪西厅。

德彪西厅是电影宫最大的影厅,也是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举办地,一种关注单元的电影,能在这里首映,戛纳官方显然对毕干非常重视。

廖东和杨欣到的时候,毕干、汤维和黄角正在影厅门口迎接来宾,毕干依然是一脸冷漠,只是和廖东握了握手,然后就没话了。

男女主角,汤维和黄角倒是挺热情的。

汤维是对谁都热情,毕竟这是她产后复出的第一部电影,市场什么情况还不知道呢,汤维想要多结交一些人脉,廖东这种刚蹿起来的新锐导演自然是她拉拢的对象之一。

另外汤维也非常欣赏毕干和《地球最后的夜晚》,当然毕干也很欣赏汤维,电影的女主角一开始叫山口百惠,毕干就是按照汤维的样子写的,他觉得汤维很像山口百惠……

哪里像了?

黄角的热情就纯粹是热爱了,他是真的喜欢《地球最后的夜晚》,并且也是毕干的粉丝,自告奋勇要出演男主角,正好毕干没有合适的人选,顺水推舟也就答应了。

为此黄角还专门腾出两个月时间,跑去学贵州方言,真挺努力的。

寒暄了几句,贾科长也带着《江湖儿女》剧组过来了,赵韬这个御用女主角当然少不了,柏林影帝廖烦也来了。

廖东对廖烦还真挺感兴趣,两人是本家,自然亲近一些,而且廖烦的演技好,价格又便宜,以后可以多合作嘛。

正好廖东拿下了《老手》和《新世界》的版权,孙大圣和姜科长都可以让廖烦来演。

廖烦可比王谦源的名气大多了,他也拍过《师父》和《集结号》这样的动作戏。

所以廖东主动上前,握住了廖烦的手,两人聊了几句廖烦就明白了廖东的意思,他当然不会拒绝,反正都是赚钱。

毕干见到贾科长立刻就露出了笑容,拉着贾科长就往影厅里面走,看样子是要亲自带贾科长入座。

站在一边的杨欣不高兴了,这毕干就算有才,也太不懂人情世故了吧?以廖东现在的咖位,还是过来给你们撑场子的,毕干不巴结也就算了,基本的礼貌都不讲?

杨欣黑了脸,汤维立刻过来打圆场,“廖东,杨姐,我带你们进去。”

廖东微微一笑,拉着廖烦的胳膊,“烦哥,我们一起?”

“走着,走着。”

廖烦也觉得有趣,他本来以为廖东会发飙,他合作过不少小鲜肉,知道这帮小鲜肉私下是什么德行。

尤其是面对咖位比自己低的,那嘴脸简直了。

可是廖东却毫不在意,这倒是挺有意思。

廖东可以不在意,但是作为廖东的经纪人,杨欣不可能不在意,她冷哼了一声,“毕导好大的架子,他还没拿奖呢吧?”

汤维一脸尴尬,她也不知道毕干为什么对廖东这么不上心,可是她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在前面引路,带着廖东到预定好的位置坐下。

此时德彪西厅的观众也来得差不多了,电影很快开始,廖东坐下之后,发现面前有一个3d眼镜,他有些奇怪,难道《地球最后的夜晚》是3d电影?2000多万成本拍3d?

廖东猜测大概率是后期转的。

可问题在于2d转3d的效果很差,和用3d摄影机拍出来的镜头天差地别,一般是投资方为了圈钱才这么搞,也花不了多少钱。

毕干为什么要这么做?文艺片导演的坚持呢?

就在廖东以为毕干向资本妥协的时候,屏幕突然亮了一下,然后又变成黑屏,上面出现了一行字幕,“这不是一部3d电影,但是,当男主角戴上眼镜的时候,请你们也戴上。”

德彪西厅响起了一阵掌声,一种关注单元嘛,以先锋着称,观众就喜欢有个性,愿意搞点花活的导演。

廖东恍然,原来毕干是想在结构上做文章,有点意思。

看了一会儿,廖东就觉得不对劲了。

这哪是《地球最后的夜晚》,这不还是《路边野餐》吗?

凯里的天气、漏水的房子、火车轨道、卡拉oK、镜子玻璃……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难道是《路边野餐》20万成本,毕干觉得太糙了,现在有钱了,想要来个升级版?

倒是有这种可能。

不过剧情还是一样无聊,当然,也没有多少人是来看剧情的,大家对毕干都有更高的期待。

然后就发现了很多对塔可夫斯基和墨镜王的致敬,阅片量达到一定程度的观众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有那种发现了小彩蛋的雀跃感。

廖东倒是没这种感觉,他早就知道毕干是老塔的忠实粉丝,塔可夫斯基应该算是他的精神导师吧。

比如毕干的处子作《路边野餐》,其实就是塔可夫斯基《潜行者》的原着小说名字。

《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多次出现的水草、轨道车和水杯被火车震落,同样来自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

还有落地的苹果、中空的废墟庭院、漏水的屋子、男女旋转……都是塔可夫斯基的经典桥段。

这些廖东都还能理解,他不太理解的是为什么汤维越看越像苏丽珍,黄角越看越像周慕云?

这哪是《路边野餐》的升级版,这是破产版的《花样年华》啊……

其实仔细看看,还能在电影里看到《郊游》《蓝丝绒》《牯岭街杀人事件》《蓝莓之夜》等等经典电影的经典镜头。

廖东突然觉得有些扫兴。

致敬自己的偶像,本来不是什么问题,很多导演都有这种操作,比如宁昊,比如杨青,但是他们两个人还算有节制,没有像毕干这样一股脑地都放出来。

这么多经典电影的桥段放在一起,剧情肯定不好看,有点像大杂烩,不能用文艺片不注重剧情就掩盖过去,还是导演和编剧的问题。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男主角黄角走到一家破旧的电影院门口,戴上了眼镜。

这时电影黑屏,提示再次出现,观众想起了电影开头的字幕,纷纷拿出眼镜戴了起来。

廖东精神一振,他知道那个60分钟的长镜头要来了,他依然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