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总裁豪门>娱乐:开局全网黑,老千拯救内娱>第264章 重工业电影

陈大头显然不太能接受廖东的观点。

“廖导演,你说的太绝对了吧?今年贺岁档,冯导演的《芳华》是独立电影吧?是文艺片吧?可是这部电影拿了14.2亿票房,是贺岁档票房亚军,超过了《机器之血》《心理罪》《二代妖精》《追捕》《解忧杂货店》《妖铃铃》和你参演的《妖猫传》。这些电影都是你说的类型片,你总不能否认吧?”

廖东耸了耸肩,“我为什么要否认?《芳华》的票房成功只是个例,永远不要拿个例去代表全部。《逃出绝命镇》全球票房超过3亿美元,40多倍的盈利率,好莱坞的制片厂可没有一窝蜂地去搞独立电影,他们还是在拍大投资,大制作。”

“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这只是个例。虽然这样的个例不算太少,每隔几年都会出来几个,但是真正赚大钱的是什么电影?去年北美票房排名第一的是《星球大战8》,第二是《美女与野兽》,第三是《神奇女侠》,都是超A大制作。不仅如此,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投资都很高,就连《神偷奶爸3》的投资都有8000万美元。”

“再看看我们去年的票房排行榜,排名前十的作品只有《羞羞的铁拳》制作成本最低,还不到一亿人民币,但是他们的宣发成本不低,加在一起也能超过1.5亿。而你刚才说的《芳华》,其实也不属于独立电影范畴,你见过哪部独立电影的成本能超过1亿人民币的?”

“其实如果按照我们对文艺片的普遍印象,《芳华》都算不上是文艺片。不管是人物设定、故事线、演员选择、摄影风格和深层立意,都很符合大众审美。”

“咱们就说刘峰这个角色,他在电影里是挺惨的,但是最后还有爱人陪他终老,这已经是美化过后的结果了。按照原着呢?和一个不爱的人在一起,然后癌症身亡……这个题材要是换成真正的文艺片导演来拍,绝对拿不到这么高的票房。”

“我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妖猫传》除了查案的那两个人,其他人的结局都不算好。杨贵妃死得惨吧?我演的那个角色在墓里出不去,这才叫惨呢。电影看似是悬疑探案,其实推理就是幌子,陈导探讨的还是人性,这才是文艺片的路子。所以票房不太好,当然,这部电影没赔钱,所以陈导才敢这么玩,这也是个例,没有太多可探讨的。”

很简单的道理,不是圈里人也知道,商业片赚票房,文艺片刷奖。中国就没有什么独立电影,独立电影压根就上映不了,没有龙标……

《白日焰火》够文艺了吧?拿了柏林金熊,然后呢?票房一亿出头。电影好看吗?好看,需要大家沉下心去看,可是有多少观众能沉得下心?他们已经用脚投过票了。

被称为开心麻花最好电影的《驴得水》,够讽刺,够好看了吧?票房也是一亿出头,同样的道理。

商人都是逐利的,就算是专门盯着文艺片拍的方力,他选择的题材也大多是海外版权好卖的类型,不赚钱?那就没有下一部电影。

所以未来电影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以商业电影为主,只有把蛋糕做大,培养观众看电影的习惯,慢慢纠正他们的审美,文艺片才会越来越有市场。

而不是砸明星,砸小鲜肉,或者文艺片导演和制片人跪下来卖惨,绑架院线经理,那只能是饮鸩止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商业电影怎么拍?好莱坞的模式值得借鉴,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重工业体系,当我们的从业者越来越专业,拍出的电影不逊色于好莱坞大片,我们的电影市场才会越来越好。

如果一味地支持什么独立电影,什么文艺片,天天拍喜剧以小博大,我们就是下一个湾湾,电影市场都被抢占完了,只能搞个什么奖自娱自乐。

道理其实从业者们都懂,可真正拍摄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我们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懂商业电影的导演和制片人,就算有,他们的话语权也不能保证。

在国内,就算导演和制片人都懂商业电影,可投资人懂吗?资本懂吗?

他们要塞几个演员,要改几句台词,或者改一条支线剧情,导演和制片人又该如何应对呢?

应对个屁啊,只能妥协。

最可怕的就是我们很多导演和制片人也不专业,不能说是不专业,他们的镜头语言、调度、资金预算之类的东西还是很专业的,主要是讲故事。

越大牌的导演越有自己的想法,这里也要加一点,那里也要加一点,加来加去,电影超时了,怎么办?直接砍支线呗。

最典型的就是陈凯哥,只要编剧一栏写了他,电影的故事通常都不太好看,是陈凯哥不会编剧,没有文化吗?

真不是,廖东和陈凯哥接触时间不短,陈凯哥的谈吐和文化素养都非常好,就是想法太多,什么都想表达。

《霸王别姬》这么成功,很大程度上和陈凯哥没参与编剧有关。

廖东这番话给陈大头说沉默了,半晌,她才问道,“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廖东小熊摊手,“没有捷径,只能从无到有搭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重工业体系。用及格的商业电影来冲击电影市场,等到观众不喜欢看小鲜肉和资本喂屎的时候,这帮资本和电影公司赚不到钱了,就会开始好好做电影,和其他人抢肉吃。”

陈大头还是有些悲观的,“可是资本觉得无利可图的时候,通常会选择退场。”

廖东嘿嘿笑道,“这是必然结果,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很多小资本退出电影市场了,因为他们现在就圈不到钱了。但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太快了,这几年时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票仓,里面的利益太多了,很多大资本舍不得退出去,他们已经开始被动转型了。”

“而国内很多电影公司和电影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已经开始做重工业商业电影了,比如《红海行动》。”

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廖东终于把话题引到了《红海行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