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耽美小说>[聊斋+红楼]带领名著人物为人民服务>第193章 贾敬番外(一)

  贾敬觉得,自己这一生,可算是见识遍了你方唱罢我登场。

  犹记当年,他为旧主报仇之后,又为了保全家族出家为道。

  只可惜,他们家的人作得太狠,就算他曾立过不能明说的从龙之功,也还是没把他们保住。

  好在他们作恶不算多,虽然爵位和家业都没了,但人都好好的活着。

  他躲在道观里吃了两年金丹,直吃得双目赤红,口舌溃烂,整个人烦躁的恨不得解衣狂奔。

  后来见他儿子虽然蠢笨依旧,但总算是安分了下来,贾敬就试探着给自己留了一线生机,把那要命的金丹换成了养生的药丸。

  恰逢天下越来越乱,不是这里闹灾,就是那里叛乱,圣人本身的才能不足,坐稳皇位已是让他焦头烂额,自然也管不了早就出家的贾敬了。

  看来,是天不绝他。

  贾敬松了口气,当真沉下心来颂念道经。

  以往那些入眼不入心的经典,如今真的看进了心里,他才明白为何佛道两门能传承多年。

  不管佛门和道门这些年出过多少败类,他们经典却都是导人向善,能与人心灵宁静的。

  只是自来一样米养百样人,不是所有入了佛门和道门的人,都能沉下心来研读经典,遵循先贤之道的。

  错的从来不是某个流派或某本经典,而是险恶的人心。

  道经读得多了,那些多年积压在心头的往事,也终于慢慢淡去。

  再想起端敬太子时,他虽敬重依旧,也依然惋惜,却不再愤世嫉俗。

  太子已经薨逝,活着的人还是得好好活着。

  毕竟,端敬太子特意选了那般惨烈的死法,不就是为了保全他们这些旧臣吗?

  若能重来一次,贾敬自然会利用自己的先知先觉,帮助端敬太子躲过死劫。

  可世间哪有这种奇事?

  他在道观里日复一日地修行,眼见得京城大乱,眼见得判军入城,眼见得改朝换代。

  叛军攻破城门后,观中大小道士都慌乱不已,纷纷脱下道袍,收拾细软,扮做逃难的百姓,以期躲过叛军的搜刮。

  半天时间不到,这个由贾家出资建造的道观,就只剩下了贾敬这一个老道士。

  贼军闯入道观,但见门窗破损,桌椅横斜,就连米缸里的米都被人搬空了。

  只有三清殿还算整洁,但打眼望去,也没有半点儿值钱的东西,只有蒲团上坐了一个默诵经文的老道士。

  贾家人都生得好,贾敬这些年又修身养性,早年因吃丹药而蜡黄充血的面皮,逐渐恢复了曾经的白净。

  三缕长髯垂于胸前,一身道袍蔽旧而整洁,便是在刀斧之下,他依旧泰然自若,手掐子午决,不紧不慢地颂念《灵宝度人经》。

  那些叛军原本十分粗鲁地踹开了殿门,开了门之后却只敢看看,不敢胡乱翻动半分。

  究其原因,便是贾敬此时太有神姿,任谁看了都是个得道高人,几十个叛军挤在门口,竟无一人敢越雷池半步。

  贾敬不紧不慢地念着经,这些人真就站在门口听他念。

  他的心境十分平和,声音沉稳,自有股安定人心的力量,一篇经文听完,那些叛军心中的杀性,竟是消磨了个一干二净。

  如此一来,就更没人敢惹这个老神仙了。

  经文念完之后,贾敬才淡淡道:“诸位居士来晚了,那群老道士、小道士早把值钱的东西偷走了。”

  众叛军面面相觑,好半晌,还是这群人的小头目上前两步,非常恭敬地抱拳施礼,“道长息怒,我等打扰了。”

  贾敬也不怪罪,只是轻轻摆了摆手,“此乃老道清修之所,尔等去吧。”

  一众乱军如蒙大赦,急忙恭恭敬敬地退了出去,同时还警告同僚,这道观里住着一个老神仙,叫他们千万不要打搅。

  就这样,贾敬过上了清贫却安稳的日子。

  好在如今正值春夏之交,道观里虽然没了粮食,但山上却不缺猎物和野果。

  贾敬虽然自幼读书,但毕竟是勋贵子弟出身,骑马射箭也没放下过。

  日常除了诵经之外,他便在山上采集些野果、野稻,打些猎物自己吃肉,并顺手把皮毛硝制了。

  等京城稍微安稳,他就带着这些皮毛下山,换了些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过冬。

  他换完粮食没多久,先进城的这批叛军便败了,京城又落入了另一伙人手。

  就在贾敬以为,京城的百姓会再次遭殃,他这道观也会再次迎来不速之客的时候,接下来的发展却十分出乎意料。

  这批叛军进城之后,并无半点劫掠之事,首先便是张榜安民,然后便是给京城现有的百姓登记造册,重新编了户口。

  就连贾敬这个孤零零的老道士,都重新录了道籍,颁发了新的度牒。

  这般纪律严明行事有度,贾敬看了,不由暗暗赞叹,觉得若无意外,这次进京的,便该是天下正主。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当天晚上便观了星象,果然看见紫薇正位,天府、太微等各自隐匿。

  看来,天下要太平了。

  想到百姓再不用受战乱之苦,贾敬每日都乐呵呵的,他甚至还自己在道观里开了一块菜地,准备做个自种自吃的黄冠。

  就在他以为,这天下大事再与自己无关时,山上突然来了一批官军,把整个道观都团团围了起来。

  贾敬并不慌乱,心头却十分讶异:这是怎么回事?莫非是亲故或旧仇来访?

  没过多久,守门的官军左右分开,非常恭敬地对来处行礼。

  如今贾敬的眼神好得很,顺着来路的方向一看,却见来的是两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女子。

  这俩姑娘有点眼熟,而且若他没看错的话,他们两个身上穿的,应该是国公品级的常服吧?

  这些年他不问世事,并不知天下变化,见两个女子竟然敢公然穿国公服饰,不由暗暗猜测:这两个莫不是新君的内宠?

  若如不然,焉敢如此放肆?

  正当他疑惑之时,那两个女子已走到近前,同时对他行了个叉手礼,一个喊他“敬大伯”,一个口称“敬大舅舅”。

  贾敬这才反应了过来:能不眼熟吗?这不是他家三丫头,还有敏妹妹的女儿吗?

  他对这两个孩子见得不多,又多年未见,一时之间才没认出来。

  “好孩子,快起来。”他急忙抬手虚扶,又左右看了看二人,脸上露出疑惑之色,“你们这是……”

  这两个女孩子他虽只见过几面,却也看得出来,她们都是心高气傲之辈。

  纵然二人阴差阳错入了后宫,也不过作出如此僭越之事,以免家族蒙羞。

  国公服饰之事,一定别有内情。

  黛玉和探春对视一眼,都笑了起来。

  探春道:“敬大伯有所不知,陛下起义之初,我与林姐姐便投入麾下追随王军。

  而今天下大定,陛下念我二人功劳,分别赐封为荣国公和鲁国公。

  日前我们得知敬大伯并未离开京城,便着人打探,果然伯父还在观中清修。待俗物料理清楚,我二人便专程来此,给大伯请安。”

  黛玉也道:“家严家慈年事已高,此次便未随外甥女一起来京城。但我入京之前,母亲再三叮嘱外甥女,一定要来给舅舅请安。”

  “好好好,都是好孩子。”贾敬捋着胡须哈哈大笑,“咱们家后继有人呀!”

  他畅快地笑了一通,才反应过来,急忙侧身把两人往里让,“好孩子,快进来,我上午刚摘的小青菜,都是我自己种的。你们来得正好,一起尝尝。”

  说起自己种菜,他脸上十分得意。

  他也应该得意的,毕竟他一出生便是个养尊处优的贵公子,说是五谷不分绝对不冤枉了他。

  从一个韭菜和兰花都分不清的农业废物,能自己摸索着种出好青菜,他能不得意吗?

  探春吩咐带来的官兵都在门外守着,不要进去打扰,便和黛玉一左一右扶着贾敬,爷儿三一边说笑一边往里走。

  因着道观里只剩他一个人,贾敬就只把三清殿收拾出来自己居住,其余地方都任它荒废。

  倒是院子里被他打理得明明白白,一畦一畦的青菜迎风招展,这都是贾敬的劳动成果。

  贾敬抬着下巴炫耀道:“怎么样,我种的菜不错吧?”

  那副姿态,像极了小孩子炫耀自己的功课。

  探春和黛玉在他背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几分无奈。

  ——敬大舅舅(敬大伯)真是越老越欢,怪不得人家都说老小孩呢。

  她们两个晚辈能怎么办呢,只好舍命陪君子了。

  两人也不假人手,亲自帮着贾敬一起摘菜烧火做饭,到叫贾敬惊讶了一下。

  “你们两个小姑娘,打小就一脚出八脚迈的,喝口水都有人递到嘴边儿,如今也学会炒菜做饭了?”

  探春道:“这东西不会的时候觉得难,学会了也就那样。我早年帮着宝姐姐跑商,后来又常年带兵打仗。

  无论是商道上还是军中,都没那么多讲究,有功夫就自己弄,没功夫就吃大锅饭呗。”

  早年做那金尊玉贵的国公府千金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心中尚有许多不如意之处。

  后来处处都要靠自己了,除了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她的日子反而过得痛快了。

  就连侍书都取笑她,“你可真是天生的劳碌命,给你福都不会享。”

  探春笑道:“那种福,还是给喜欢的人享去吧,我就喜欢自己挣自己吃。”

  她既然把侍书从家里带了出来,就没再把她当丫鬟看。

  侍书也是跟她识过字的,无论是探春跑商时还是带兵时,侍书都是她最好的助手。

  等她自己做了将军,顺理成章就把侍书提为了副将。

  一开始侍书还不乐意,执意要做她的家将,还是探春再三劝说,直言把她当亲姐妹,她这才勉强从了。

  这些年她们俩配合默契,不但探春得了国公爵位,侍书也得了个伯爵,也算是光宗耀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