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都市情感>愚公移山>第6章 六

  ==

  谢治群领着他穿过人流纵横的街道。

  路过的商贩老妇,脑袋上裹着个深蓝色的布巾,半蒙面,老态龙钟,显出细缝的眼,以及周边黑黄的皮肤,正吃力地推着沉重的推车,蹒跚前行,车上垒满色彩缤纷的果实。

  彼时一名留着本该是白灰,却因劣质洗涤剂失灵而略显燥黄的杀马特发型,赫然亮出斑驳花臂,估摸有二十岁的男人。

  正视若无睹地骑跨一辆形态飒爽的摩的,要从隔壁的臭水沟淌过,不出所料,车胎一碾水滩,便溅迸几股腥臭的污水,好巧不巧地黏附在黑色的轮胎上。

  男人怨骂一声,结果一个轮滑,俯冲迎面撞至那商贩的推车,踯躅之间,几个黄色的橘子骨碌碌地从拥挤的车内,一路逃蹿至陆地。

  那老妇虚虚地睨男人一眼,不敢吱声。

  岂料男人目露冷光,轻蔑地“哼”一声,一脚把几个果子踩得稀巴烂。

  老妇眼底一灰,忍气吞声,漠视男人的挑衅,瑟缩脑袋,老化的脊椎艰难地弯出一个卑微的弧度,探手要去拾那另外几个摔落的果实。

  一旁的梁念诚看得直冒冷汗,想上前阻挠,可男人长得横眉竖眼,穷凶极恶,看上去十分好斗,他的胆子又变小,不敢贸然出手。

  彼时男人许是觉得无趣,骂一句“这见鬼的人!比猪崽还能腾儿子!”,便驱车驰奔而去了。

  他望见老妇躬身在各式各样的鞋海中穿行,用嶙峋的手摸地,像只难看的爬虫,眼眶不由得便湿了。

  这令他怀念起从前最宠爱自己,但如今已天人永隔的二奶奶。

  二奶奶是家中最德高望重的长辈,连喜怒无常的二爷爷也要对她容忍退让。

  据说二奶奶年轻时是地主家的小姐,知书达理,学洋文的前度人士。

  后来途径文革——那个人人都摇旗呐喊,义愤填膺,惯于党同伐异,高呼打破阶级口号的时代。

  人人都似吃了兴奋剂般亢奋,基因刻上千篇一律的代码,讲的呼吁的,从始至终都是同一句话。

  他们每日通常早出晚归,秉承一天只吃一个白面馒头的优良传统,威风凛凛地游街,要挨家挨户抽插异类分子,黄昏日暮时,就揪着倒霉地主家的脑袋耀武扬威,让地主窝囊地爬在黄土地上,从他们旷如苍穹的裤裆下穿过,再声势浩大地举行批斗会,炫耀自己所谓的功绩,赢得人民麻木的赞誉。

  他们通常会忽然在某个时间段吆喝出一句响亮的口号,病态一般地要嗷嗷叫到声嘶力竭,自以为谁声高吭谁就高人一等,势必叫周遭闲杂人等的耳朵都遭殃。

  纵然如此扰民,但依旧没有人作先锋,上前制止。

  仿佛这片热闹是死的,是形同虚设的一道道人形立牌,他们唯一生动的反应便是回应那毫无头绪的口号。

  “打倒阶级分子!抄地主家藏污纳垢的房子!”

  在那些满脸鲜血,眸中空洞无物的地主们,其中就有二奶奶的父亲。

  历经这次文革,二奶奶家道中落,她原是北京一所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因父母不堪受辱,双双卧轨自杀,家中几位年纪尚浅的兄长被迫举家搬迁至西南部的乡落,二奶奶也不得不辍学。

  年轻貌美的二奶奶遇上当时还是“乡绅”的二爷爷,两人情投意合,便结为夫妻,在此处长久扎根,但这都是后来能口耳相传的事了。

  二奶奶喜欢看书,通晓天文地理,儿时的梁念诚便在二奶奶的熏陶下耳濡目染,对那些光怪陆离的历史片段十分好奇,而这些关于文革时期的事情,自然也不会遗漏。

  二奶奶待他很好。就连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名字,也是二奶奶起的。

  念诚,目的便是告诫他一生对朋友要诚实,对家人要诚挚,对妻子更要服诚,忠贞不渝。

  “小孩,你在看什么,怎么不走了。”谢治群的问话打断他的思绪。

  他回过神,此时仍是害羞,谢治群的手比他大一圈,掌心的肉白白的,轻而易举便将他整只手完全包裹住。

  他不敢轻举妄动,腼腆的面孔上红一刹,含糊其辞地回复:“不一定要请我吃饭的,我不饿的。还有……谢谢你刚刚帮我。”

  谢治群只是笑了笑,抛砖引玉:“前面那家包子铺不错,我一个人吃太孤单,你不打算陪陪我吗?”

  梁念诚忽然急促地“啊”一声。

  彼时一枚果子滚落在摩肩擦踵的如织人流中,正被踢球似地接传,意料之外地停靠在梁念诚脚下。

  心脏咯噔一声,他抬头瞟了谢治群一眼,遂垂手去捡。

  起身时,胸膺已充斥有足够的勇气,他与谢治群相视一笑,说“好吧”。

  随后胆大地拉着谢治群的手,未做任何解释,朝那名老妇走去。

  谢治群倒也不意外,心领神会,目光捕捉至那枚果子,也甘愿被拉着。

  只见这孩子携着自己的手,踱步至一位老妇前,将那枚果子送到那车上。

  那老妇很吃惊,笑得合不拢嘴,在梁念诚军绿色的口袋里塞进几个橘子,一面夸“好孩子”。

  梁念诚被夸得面红耳赤,拘谨地连续说十几个“谢谢”。

  一旁的谢治群瞅见他黑乎乎的脖子上,起了片害臊的红潮,不自觉地对这孩子生出好感。

  和老妇告别后,梁念诚摸着塞满了黄橙橙的大橘子的衣兜,忙不迭喜上眉梢。

  他美滋滋地构想待会儿怎么将果子送给谢治群。

  谢治群领他走进包子铺,排了十几人的队,才买好油条豆浆外加几个肉包子。

  早餐店生意火爆,集结鱼龙混杂的人,绞成一团,已是座无虚席。

  唯独能腾出的也就只有角落里那两个破落的座位。

  梁念书拍掉落在衣服上的落灰,生怕给谢治群白洁的衬衫染上尘土。

  谢治群坐下后,扬首看到仍夹着腿岿然不动的男孩,觉得奇怪,不明所以地挑眉,问:“怎么了,还不坐下?”

  又补充:“你不喜欢在这吃?”

  梁念诚当即大惊失色地摆摆手,现在也才七点半,昨夜工头催促赶工,他和一众工友兢兢业业赶完工,六点过半才缴械休憩。

  路过工头的房门时,一震轰鸣的呼噜声震不绝于耳,就明悉工头肯定要像往常一般,睡至日上三竿才会醒来,所以时间是充裕的。

  “不是的,我很喜欢的。”梁念诚坚定地道。

  他又在心里说,有你在的地方,我都喜欢。

  此念头一出,便屁颠屁颠地凑到谢治群身边,发乎情,止乎礼地从两人中撕出一条细小的空隙,期盼能再近一些。

  谢治群递给他一碗豆浆和包子,梁念诚道谢,眼神掠过谢治群凸起,上下移动的性感喉结,登时心脏失衡地乱跳,慌张地啃起包子。

  咬一口,浓郁褐色的汤汁便喷射进口腔,又烫又香,香得梁念诚用舌尖将口腔四壁扫荡一空。

  谢治群吃饭的时候很安静,似一尊静默的玉像,和这样的人待一起,难免会自惭形秽,不由得模仿起这慢条斯理的吃法。

  但梁念诚学很糟糕,他小心翼翼地啃了一小块。

  瞧见谢治群色泽淡红的嘴唇,便想入非非地往那肉馅轻舔一口。

  渐渐地,他看谢治群吃饭入了迷,忘记了自己置身嘈杂的饭店,忘了自己在吃什么,只一昧胡吃海塞,没过多久,他就着谢治群的脸,将桌上的吃食一扫而空。

  谢治群看见小孩吃的这么开心,顿感欣慰。

  他们吃完早餐,走出店外,柔和的霞光占据半边天,云卷云舒,麻雀惬意的立在电线杆子上,唤着,叫着。

  唤醒了梁念诚昏昏沉沉的灵魂。

  他有些舍不得,一方面因为即将要和谢治群分道扬镳,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也要回到工地上日复一日地劳作,墨守成规个猴年马月。

  但转念一想,他们本就是两根注定不会交集的电线杆子,能偶然因为一些因素交集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他这样试图安慰自己。

  可能谢治群温和的声音又再次打破他的冥想。

  “小孩儿,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呢。”

  谢治群又俯下身,和梁念诚对视,澄澈如水的眼眸照映出小孩青涩的面孔,庄重地伸出手,字正腔圆地介绍自己:“我先来吧,我叫谢治群,今年刚大学毕业,二十二岁,在附近的糖业公司上班。”

  又托着下巴道,揉了揉梁念诚的脑袋,平掌划过,对到自己的锁骨:“你长这么小,十三岁吗?”

  梁念诚支支吾吾回道:“我……我十五岁了。”

  他看到谢治群低腰时,领口下垂露出的一小块白皙的肌肤,心砰砰直跳,吞云吐雾迷惘道:“我……叫梁念诚。”

  唯有说出自己的名字的那一刻,梁念诚才有一些骄傲。

  他能感到自己的背脊挺拔,尘土不再压着他,也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包子铺旁有家药店,门前有个备受冷落的身高尺,谢治群让梁念诚抵靠墙面,比量一番,笑着斟酌:“再过两年,你可以和我一样高。”

  没有像别人一样数落他瘦不拉几,是个任人鱼肉的矮墩子。

  梁念诚受宠若惊,摸着脑袋,羞红脸,介绍自己:“我念完初中就出来上班了,家里面我最大。”

  谢治群怔了足足半秒,没有露出鄙夷的眼神,而是身子前压,出乎意料地拥抱眼前骨瘦如柴的梁念诚,说:“真是个好孩子。”

  梁念诚心似乎被什么硬物撞了一下,心悸不已,仿佛置身一处世外桃源。

  他能嗅到谢治群身上淡淡的清香,手足无措地啃咬嘴唇,由衷涌现出对谢治群连绵不绝的喜欢与感激,爱意一点点倾泻,将空虚的心塞满。

  自二奶奶去世的那一年,他肩上多了一份担当,便很久没有人这么愿意抱着他,给予他温暖。

  年少积累,他早已不再是那个能心安理得被安慰的人。

  此时,谢治群俯首帖耳,用格外好听的声音唤了一声他的名字。

  “梁念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