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这里说到贾元春之死,我们就必须连同元春本人的判词和红楼梦曲一起说了。】萧兰兰说到这里时,天幕上似有另一个声音传来: 【兰兰要上‘国际惯例’了?】

  很明显,萧兰兰也没预料到这一声,一转头,只见她身后坐着一对年纪和她相仿的青年男女,这一对男女都正转过身,抱着椅背,望着萧兰兰。那名年轻女子听得全神贯注,刚才那一声正是她说的。

  见到萧兰兰回头去看他俩,两人都一惊,大约才发觉自己也出现在“天幕”上。

  那名年轻男子赶忙向萧兰兰打招呼: 【兰兰你好,我俩都是你的粉丝。原本今天在这间茶馆歇脚,就是想要坐下来看你直播的,谁想到竟然是现场看到你的“直播”。】

  那名女子赶紧扯同伴的衣袖:【别,可别打扰了兰兰的直播。】两人一起向后缩了缩,几乎缩出天幕所涵盖的范围之外。

  【当然没关系!欢迎一起参与兰兰的直播。】天幕上的萧兰兰镇定自若,笑容可掬,重新转过头来面对天幕外。

  【没想到在这个直播场地也能遇到收看直播的粉丝小伙伴。看来现在大家都对兰兰的套路太熟悉了,都猜到我要说“国际惯例”了,那么咱们就话不多说,上“国际惯例”。】

  如今贾府众人也都知道天幕那所谓的“国际惯例”是指一个很特别的册子,还有与之配套的画儿和曲子什么的。按照以往惯例,宝玉与探春会奋笔疾书,将天幕上所说的记下来。

  但是今夜,事出突然,荣禧堂前并未准备这些。探春正在斟酌,扭头向宝玉看去,就见宝玉面上两行亮晶晶的泪痕,应是过于伤感,实在无暇记录。探春有心提笔,却又怕事后泄露机密,只能咬牙暗记。

  【元春在《金陵十二钗》中排名仅在黛玉与宝钗之后,列于第三,说明她也是红楼中一位绝对重要的人物。】

  【《金陵十二钗》册子上,属于元春的那一页上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一个香橼。】

  【这个弓很好理解,谐音“弓”,香橼的“橼”字谐音元春的元,意味着元春进入宫廷的命运。】

  【但这可能只是表面一层的寓意:如果我们顺着弓和香橼继续想下去。弓,是一件兵器,也是凶器,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就是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死的……】

  这话听得人心惊肉跳,冷汗直冒。他们大多知

  道天幕口中的“明”乃是指的前朝,但却并不知晓明代的末代帝王究竟是如何死的。

  可是只要细想一下太爷们当年是如何挣下这份家业的,众人心里又似模模糊糊有了些影子。【这弓除了是凶器之外,还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鸟尽弓藏”之意,总之绝不是什么吉兆。】

  【而香椽,不知道小伙伴们认不认识这种“水果”,说它是水果可能不大合适,它其实更适合作为香料,是一种天然香水——它拥有一种纯正天然的芸香科植物香气,比我们平时时常见到的柑橘柚子等水果都还要香。据说慈禧太后当年曾经在储秀宫墙角用大缸装满绿橙、佛手和香橼,让这些水果令自己的储秀宫满院皆香。】

  【但是香橼外表宛如大橙子,内里却极其酸涩,不能入口,所以得了个“心有不甘”的外号。】

  【元春将皇宫中形容为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又说自己与家人“骨肉分离,终无意趣”,恐怕正是为自己失去的宝贵自由而“心有不甘”吧。】

  听见天幕上大喇喇地谈起女儿省亲时与自家亲人才说的私房话,贾政与王夫人都是面面相觑,面色惨白,手足无措。贾政嚷嚷着要入宫请罪,而王夫人急着要哭。

  而其时贾母正在望着天幕傻笑,宝玉则在发愣,无人敢上前相劝。无奈之下,探春向凤姐一使眼色,这两位荣国府里最为精明强干的女性顿时一个劝贾政一个劝王夫人,各自道: “老爷(姑妈),天幕无所不知,自然不会为娘娘讳言。但也绝不会将娘娘和我府内无辜之人事渲染为有辜……且先听下去,天幕对娘娘没有苛责之意,想必自有道理。"

  贾政夫妇两人这才缓过来些。

  【我们再看元春的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①”这么短短二十八个字里,竟然有两句是有文字上的争议的。】

  【第一句: “二十年来辨是非”,在周汝昌周老点评的周评本中,根据乙卯本和杨藏本改为“二十年来辨是谁”。】

  【小伙伴们,原本这个“二十年来辨是非”还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形容元春逐渐成长的说法的话,只是说元春长到二十多岁,又或者在宫中生活二十多年,总算认清了人情是非。可一旦改成“二十年来辨是谁”,显然就有明确所指了。】

  【结合红学家们对于秦可卿真实身份的考

  证,有些学者认为“二十年来辨是谁”,是指元春经过二十年左右的观察,终于确认了年幼时隔壁宁国府突然多出来的那个陌生女孩子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份。】

  荣禧堂前,一片死寂,人人连大气都不敢出。

  秦可卿那是什么身份?天幕上说过,她有可能是义忠亲王老千岁留下的公主啊!这件事若是真的,必然在两府都是绝密。可是……难道元春真的能从各种蛛丝马迹中猜出秦可卿的身份。

  【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倒是没什么争议了,但是寓意非常的不吉——石榴对于宫着来说,是能带来好兆头的一种植物,因为石榴“多籽”。但这一句判词的问题是:它只有榴花而没有结子,这也许意味着元春怀孕了,但是孩子没能够生下来。】

  就听院中“咕咚”一声,王夫人向后便栽倒,好在凤姐在她左近,与驾鸯一道,死命扶住了。

  就听王夫人“嗷”的一声惨嚎,众人的耳朵瞬间被荼毒。可以想见,这位夫人必定会放声大哭,一时间荣禧堂里众人竟担心他们可能会错过天幕上说的什么。

  谁知片刻后,王夫人处再无半点声响,仿佛她凭空被什么吓住了似的,然后老老实实地在凤姐与鸳鸯的搀扶之下,站起身,立在贾母那张圈椅之后。

  各人这时才留意到贾母,只见这位老太太已早非适才那副昏聩模样,此刻正目露精光,双眼一眨不眨地望着天幕,似乎心中正在飞快计算天幕上的可怕预言到底有几分靠谱。

  【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文字上没有多少争议,但是句意上有。】

  【这句中的“三春”和“初春”可以做两种解释:一种是指的“元迎探惜”四春,指“迎探惜”三春的东床完全无法与“初春”元春相比。】

  【另一种的“三春”是时间上的概念, “一春”指的是“一个春秋”,也就是一年的时光。也就是说,元春封妃三年之后,贾家的状态便远不及当初刚刚册封之时。】

  【这里兰兰更支持第二种观点,因为第一种观点中“迎探惜春”三人的婚姻比不过元春,这是必然的,谁还能盖过元春这位皇妃呢?很难想象曹公会写这么“凑字数”的一段废话进这么重要的判词里去。】

  【关于“三春”的说法,红楼中还有一处,便是秦可卿临死给王熙凤托梦,留下的一句话是“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这句话也是用时间

  概念来解释“三春”更加合理一些。】

  凤姐想起当年秦氏托梦,心里莫名打了一个突,陡然涌上伤感。

  【至于最后一句,争议就更大了——“虎兕相逢大梦归”,中间的这个“兕”字,在有的版本上又做“兔”字, “虎兔相逢大梦归”。】

  天幕上,就见萧兰兰手一挥: 【语音小助手,替我展示这两个字形很像的字。】

  片刻后,天幕上似是覆盖了两张平平整整的白色纸张,一边是“兕”字,一边是“兔”字,两个字上方还有怪模怪样的两个小小标记,分别是“sì”和“tù”,不知是何意。

  【这两个字字形很像,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这多半是抄书人在抄书的时候抄错了。那么问题就演变成了,究竟是把“兕”抄成了“兔”,还是把“兔”抄成了“兕”。】

  各人闻言,都看看这个字,再看看那个字,一时十二分的眼花。

  【兰兰自己的观点是, “兕”本身是个生僻字,所以把“兕”抄成“兔”的可能性,比反过来把“兔”抄成“兕”要大很多,大家说,是不是这样。】

  天幕上,包括那位“急急国”的国君在内,都留下了诸如“对”、 “是的”之类的文字。

  【但在这句判词里,这两种文字都是能说得通的。】

  【“兕”,是一种形状如犀牛的上古瑞兽。古籍中时常将其与犀牛并称, “犀兕虎熊之所”多半便指猛兽出没的山林凶险之地。】

  【“虎兕相逢大梦归”,指两派强大势力相遇,想必会有一番争斗。元春便在这场争斗中不幸殒命。再结合前面几句判词,这事件便应当发生在元春封妃后三年左右。】

  荣禧堂前,各人的心倏地收紧:算来,如今正是元春封妃之后的第四年,已有三年过去。再联想到元春已有孕.…

  【而“虎兔相逢大梦归”,似乎就比较好解释了, “虎兔相逢”可能是“虎年兔月”或者是“兔年虎月”的意思。】

  【因此,我们看到在程高本续书后四十回中,就写了贾元春“卯年寅月”过世,存年四十三岁,病因是“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②】

  【这真是一个非常夸张的谢幕方式,而这续书人也丝毫不在意“毁形象”,直接将元春写成一个普通中老年妇女,年纪大了发胖,连日常起居都坐不起来、走不动了,还时不时会有痰疾,所以突发疾病死亡了。】

  【这续书所写的元春结局,几乎是狗屁不通。按照续书中元春过世时四十三岁推算,那么她受宠封妃时的年纪要在三十八岁左右。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而荣禧堂中,除了正在出神的贾母之外,各人皆默默垂泪——虽然元春那个“发福而死”的结局被天幕说得如此荒谬不堪,但在荣府众人心中,竟然都隐隐期待“那个结局”才是真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续书作者可能是“被迫改文”,为了逃避当时严格的文字审查,将任何影射真实历史的事件都改头换面了。唯有判词,因为实在太过隐晦了,最终得以以原来的形貌留在书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