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古代言情>飘渺烽烟>第192章 第一百九十二章,忌惮

  长平之战的结局传遍海内,列国震恐。

  齐、韩、楚三国君臣心情复杂,既庆幸自己未曾援赵、免于招致秦国屠刀,又怜悯赵国骤失数十万青壮,更畏惧秦军之锐、白起之威。

  魏王魏圉倒是挺高兴,在朝堂上开怀大笑:“哈哈哈!赵人应受此报,苍天有眼!”

  须贾等文臣皆嬉皮笑脸的阿谀附和。以晋鄙为首的武将们则颇有“物伤其类”之感,低着头轻声唏嘘。

  信陵君魏无忌愁眉深锁,向魏圉进谏道:“王兄,您珍重亲友,实属人伦常情,但您也该审视眼前形势。长平一战,秦军全歼四十五万赵军锐卒,武安君白起更有杀降之举。秦贼之暴,彰明昭著、人神共愤,大魏不能不自危自警啊!”

  魏圉笑道:“谁说寡人不自危自警了?只不过赵人遭殃诚乃大快人心之事,寡人当然要欢庆一番!”

  魏无忌道:“王兄,赵国遭此重创,绝非大魏的喜事!”

  魏圉仰起脸庞,两眼半眯,表情似得意、又似怅惋,语声悠长的道:“族亲挚友罹难,堂堂一国之君却无力施救,这滋味当真痛苦至极!赵丹令寡人尝过这种痛苦,寡人恨他入骨,却始终没法回敬他,现在秦贼助了寡人一臂之力,教赵丹也体会到寡人昔年的痛苦,这对寡人而言就是喜事!”

  魏无忌叹道:“阿齐之死,主谋乃秦贼也!王兄当日曾说静候秦赵两国在长平之战两败俱伤,可眼下长平赵军覆没,秦军却兵锋无损、继而伐赵,这并不是王兄期盼的结果!”

  魏圉“哼”了一声,道:“这是赵人不中用!”

  魏无忌拱手道:“赵国既已受创,王兄对赵王的积怨也该消了。臣弟恳请王兄以大局为重,出兵援赵,共抗暴秦!”

  魏圉冷然道:“人死不能复生,寡人对赵国的仇恨永远不会消弭!”

  魏无忌急道:“王兄,如今局势,赵国已然衰弱,无力抵御秦贼,大魏若再不助赵,赵国恐将就此为秦贼吞灭!大魏与赵国唇齿相依,赵国若亡,大魏也将岌岌可危,王兄岂能因私怨而罔顾国家安危?何况便是论及私怨,王兄对秦贼一样怀持深仇大恨,又怎可冷眼看着秦贼顺遂如意?”

  魏圉听完这席话,面皮胀得通红透紫,活像猪肝一般。群臣瞧见此状,只道国君盛怒欲发,纷纷跪地伏拜,唯有魏无忌昂首挺立,两眼直瞪瞪的与魏圉对视,精光灼亮。

  魏圉并未为难胞弟,他咬着牙缄默了片刻,沉沉的吐出一口闷气,道:“无忌,你适才也说了,长平之战,四十五万精锐赵军全军覆没,秦军却兵锋无损。秦军凶虐若斯,武安君白起强悍若斯,我们大魏发兵援赵又有何用?不过是给秦军和白起多送数万人头罢了。”

  魏无忌一怔,灼亮的目光顿时黯了几分。

  魏圉所言,他无法反驳!

  “眼下大魏切不可与秦贼作对。”魏圉颓然的道,“便由得秦贼灭赵、赵国亡国吧。大魏只要恭顺的趋奉秦贼,秦贼断不会急于灭魏,大魏犹可争取转圜的时岁。”

  魏无忌摇了摇头,道:“暴秦无道,臣弟以为王兄不宜心存侥幸之念。”

  魏圉双眉微竖,严峻的道:“寡人绝不出兵援赵,无忌休再提议此事!”

  魏国对赵国见死不救,楚国、韩国也作壁上观。

  燕国本欲趁机侵略赵国,平阳君赵豹苦口游说燕王姬桓道:“燕王三思!贵国与秦国合击赵国,赵国必定速亡,此于燕国究竟是利是弊?燕国虽可扩张领土,却从此与秦国接壤,难道燕王愿意与虎狼之国毗邻?”

  燕王和众臣僚听闻此言,俱是心中懔懔。

  燕国与秦国固然常为盟友,但乱世争霸、利益至高,列国因逐利而背弃盟约之事屡见不鲜,秦国又素来不是礼仪之邦,燕国怎能对秦国尽信不防?

  燕国君臣经过商议,决定暂时取消攻赵之计,但燕国亦不援助赵国,只像魏国、楚国、韩国一样隔岸观火。

  子月初,赵国皮牢、太原两地的守军先后向邯郸告急。赵国君臣深知此两地若失,秦军下一步的行动必是侵攻赵都邯郸!众人日以继夜的筹思对策,却是无计可施!

  这天,虞信出使齐国归来,禀奏赵王赵丹:“大王,齐王与齐太后同意支助赵国,但他们有一个条件。”

  赵丹和平原君赵胜等人喜出望外,赵丹连忙询问:“什么条件?”

  虞信眉头微皱,侧首看了一眼相国田单,道:“齐王和齐太后希望都平君返回齐国、复任原职。”

  “什么?”赵国君臣都是吃了一惊。

  平原君赵胜面露忧色,道:“当年齐王、齐太后与都平君有嫌隙,此番他们说要都平君回齐国复职,恐怕是个幌子,实则要对都平君不利!”

  田单凝神沉忖须臾,迈步出列,朝赵丹一揖,道:“大王,微臣愿回齐国,为赵国取得援军。”

  赵丹心里实也想用田单换取齐国支援,田单一人的福祸当然不及赵国的安危重要,只是国君把忠臣推入虎穴毕竟是不仁之举,赵丹不便直接下令。现在田单自行请缨,赵丹惊喜无比、激动无比,热泪盈眶的道:“田卿家果真甘冒此险?”

  田单微笑道:“齐王和太后未必有加害微臣之心。况且,即使微臣此去真是自投罗网,只要齐国兑现承诺、助赵国化险为夷,微臣就算死,也是死得其所、死而无怨。微臣既为赵国之臣,理应倾尽才智生命,报效赵国、报效大王!”

  赵丹走下王座,上前握住田单双手,含泪笑道:“田卿家忠肝义胆,寡人与赵国朝廷、官员军民,谢过田卿家!”

  遂尔,田单和虞信一道赴齐,在临淄王宫谒见齐王与齐太后。

  大殿之上,田单风度翩翩、器宇高爽,丝毫无惶恐局促之态。

  齐王田健与太后亦面容祥和,田健朗声道:“欢迎安平君回归大齐!”

  “安平君”是田单入赵之前在齐国使用的旧号,田健以此号称呼田单,显有延揽亲近之意。

  田单潇洒的作了个揖,道:“外臣自知有罪,多年来不敢重踏母国故土。大齐人才济济,又何需外臣效力?”

  太后端然一笑,起身款步走下凤座,来到田单面前,辞气谦抑的道:“多年前之旧事,原是哀家和安平君之间有些误会,哀家事后细思,常觉当时小题大做,辜负了安平君的一片忠心,哀家悔恨无已。今天哀家与安平君再度相逢,哀家恳请安平君不计前嫌,复为母国出力!”话音一落,她袅袅屈身,朝田单深深一揖。

  田单忙躬身还礼,道:“不敢当!”

  太后淡淡的叹了口气,道:“哀家也不瞒安平君,目今大齐国内人才虽众,却多是谋臣文士,将帅之才甚是稀缺。长平之战,赵军惨败,哀家引以为戒,深知优秀宿将于国家极其重要。是故,哀家与齐王便急着召请安平君回国。”

  田单笑道:“太后抬举外臣了。”

  齐王田健道:“不管是论战绩,还是论资历,大齐再没有其他将官能比得上安平君。寡人要恢复安平君的官职和爵位,还请安平君继续赞襄寡人、振兴大齐!”

  田单双膝跪地,叩拜道:“效忠母国,外臣义不容辞。然外臣身负赵王之恩,不可罔顾,恳请齐王与太后依约援赵!”

  太后笑盈盈的颔首,道:“安平君放心,你既已回国复职,哀家母子便定当帮助赵国度过难关,这也算是哀家母子答谢赵王多年来对安平君的厚遇。”

  田单叩头道:“微臣多谢大王,多谢太后!”

  田健满脸堆笑,指示田单平身。

  虞信拱手道:“齐王,太后,事不宜迟,请两位赶紧调派兵马支援敝国!”

  太后燕眉稍蹙,唇畔的笑容微透苦意,道:“白起之锋,锐不可挡,纵然大齐调十万兵马援助赵国,想来也是无济于事的。”

  虞信一听这话,惊得挢舌难下:“这……”

  太后转过脸庞,问田单道:“安平君乃是沙场名帅,你认为哀家所言可有道理?”

  田单抿了抿嘴唇,脸上呈现出无奈的情状,喟然道:“太后言之有理。”

  虞信面色煞白,身板往后一晃,险些摔倒。

  太后目睹虞信的窘状,原本的苦笑突然舒展开来,道:“要结束一场战争,并非只有兵来将挡、殊死搏斗这一个途径。既然我等在战场上全无胜机,那便在战场之外使些手段,另辟蹊径,使秦贼罢兵。”

  虞信浑浊的双眼内光彩渐明,礼揖道:“外臣素闻太后智谋过人,不知太后是否已有妙策?”

  太后凤目凝注虞信,口中清晰响亮的说出四个字:“赵国求和。”

  虞信登即摇手道:“不成,不成。倒不是我们赵国固执逞强,而是秦贼得势、绝不肯善罢甘休。长平之战时,我们就试图向秦王请和,可结果怎样,天下尽知。”

  太后道:“时移世易,如今形势已有巨变,你们现在求和,未必不能趁愿。”

  “形势……巨变……”虞信仔细思索。

  太后不卖关子,笑着说道:“功高震主,君王大忌也。”

  虞信沉吟道:“白起于长平一战全歼我赵国四十五万精锐大军,这份战功,天下震骇,秦王也不见得能泰然视之。若白起又攻破邯郸、灭亡赵国,那就是立下比长平之战更大的功勋,届时无论是封赏或是辖制,皆是秦王的难题。”

  太后笑道:“即使秦王临时易帅,秦军灭赵的战果也是得益于长平之战的余威,战后论功,依然是白起功劳居首。哀家久居王室、常伴君侧,甚是明晓君王的心思。白起威若战神、战无不胜,诚然是秦国栋梁,却也最受秦王忌惮,白起屡立奇功,绝非秦王喜闻乐见之事。”

  虞信仍然踟蹰不定,道:“秦王虽忌惮白起,可灭赵之战也攸关秦王自己的功业,眼见功业将有大成,秦王真会因为忌惮臣下而半途罢休?”

  太后笑道:“君王虽贪功业,却并不会时时刻刻都把功业放在首位。”

  虞信见太后俨然成竹在胸,当下也不好再加以质疑,遂侧过脸望着田单。

  田单对太后道:“太后妙计,下官附议。既然大齐已允诺支助赵国,若赵国去向秦国求和,大齐也应当给予赵国必要的帮衬。”

  太后道:“哀家与大王早已谋划好了,我们大齐借一员策士给赵国,务必说服秦王息兵。”

  田单问道:“哪位策士?”

  太后笑着回答道:“安平君的老朋友,苏代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