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古代言情>飘渺烽烟>第169章 第一百六十九章,食粮

  光阴荏苒,又到一年寅月初七。

  午间,风轻云淡。

  白起夫妇吃过午膳,一起回至卧房。

  婷婷舒雅的坐在床上,白起双手递来一枝崭新的白玉簪,簪首为一只曲项展翅的鸿雁。

  “好漂亮的鸿雁簪子!”婷婷睁大乌眸,朗声称赞。

  白起得意的笑道:“多谢婷婷赏识!请婷婷笑纳!”

  婷婷莞尔,幽幽的道:“真好,正可凑成一对呢。”语毕,自己一双洁白的小手也伸到白起面前,掌心摊开,一枚曲项梳羽的鸿雁白玉佩赫然映入白起眼帘。

  白起心中感叹:“婷婷的肌肤比这白玉美多了!”嘴上说道:“这枚鸿雁玉佩很精致,多谢婷婷!”遂先将鸿雁玉簪小心翼翼的插在婷婷发髻上,随后吻一吻婷婷的小手,郑重接过玉佩,收入袖中,再拿起事先放于床边的铜镜。

  婷婷笑盈盈的照镜子,点头道:“恩。”

  白起旋即搁了铜镜,伸手去解开婷婷乌黑的发髻。

  婷婷任由白起行事,小手从白起袖子里取出玉佩,把玉佩和玉簪凑于一处,道:“鸿雁是恩爱之鸟,一对鸿雁夫妻,会相守一生一世。”

  白起的手指在婷婷纤腰上搔挠,朗笑道:“婷婷,我与你生生世世都要恩爱相守,我们比鸿雁更恩爱!”

  婷婷“嘻嘻”娇笑,继而与白起面对面,灵动乌眸闪烁璨璨星辉,脉脉凝望白起。

  白起早已热血沸腾,立刻俯首亲吻婷婷的丹唇。

  *

  次日早晨,秦王嬴稷召集群臣廷议。原来是王龁又请求增援粮草与兵马。

  “如此实非长远之计。”嬴稷表情严肃的道,“我军与赵军在长平对峙,迄今已近一年,期间多番补给,大秦国力虽可支持,但我军战绩却迟迟无有进益,大秦不能再徒然消耗兵马粮秣。”

  张禄附和道:“大王所言极是。我等原先以为,我军顶多用半年光景就可突破赵军防线,未曾料到这场对峙竟持续了一年之久,且胜期犹然不明。我等的确应当另谋良策也。”

  白起向秦王嬴稷抱拳一揖,道:“大王,我等虽要做其他部署,但我军此次请求的补给却也不宜耽误。我军遇赵军严防坚守,鏖战一年无果,士气难免受挫,若再遇缺粮少员之境,情形将更为不利,这倒是趁了赵将廉颇的心愿。”

  嬴稷颔首道:“白卿家言之有理。此次的粮草与兵马仍得及时运去上党,否则只怕会有前功尽弃之祸。”话至此处,他目光凝重的看着白起,道:“但补足了粮草兵马之后又该如何?寡人已没有耐心继续和赵国相持互耗。”

  白起道:“此战长久拖延,不仅耗费大秦的国力军力,还会折损大秦的威望。微臣相信王龁也知晓个中利害,只是赵军凭着坚壁高垒死守不出、以守为战,我军一味强攻难以见效。倘若赵军能出垒与我军交锋,我军作战就可便利些。”

  张禄皱着眉道:“先前赵军与我军交锋,屡屡败阵,廉颇已知赵军野战不及我军,所以才坚持固守。他都守了一年了,现又怎可能突然敢于冒险出垒呢?”

  白起道:“廉颇老谋深算,当然不愿冒险,不过赵军要不要出击,却并非取决于廉颇一己意愿。大秦的国土比赵国辽阔数倍,人丁与粮产皆富于赵国,大秦尚且感到久战艰辛,赵国必定更感疲敝。”

  嬴稷听闻此言,脸上不禁露出一丝睿智的笑色,道:“不错,廉颇再如何固执,终究还是得遵从赵王之命。而今寡人已然对此战失去耐心,赵丹年轻气盛,又能按捺到几时耶?”

  卯月,邯郸有谍者回到咸阳复命。

  “启奏大王,赵国兵粮紧缺,赵王发使入齐借粮,但齐王不应,不仅拒绝借粮,连卖粮也不肯。”谍者跪在地上,据实叙述。

  秦王嬴稷听着这些话,满脸愉悦,向张禄笑道:“齐王此举甚合寡人心意!也是多亏了张先生的‘远交近攻’之策!”

  张禄欠身拱手,道:“此系大王威信使然,微臣万不敢居功。”

  嬴稷笑呵呵的,又问谍者:“齐王不肯施以援手,赵王可有其他应对之策?”

  谍者答道:“赵王已在全国悬赏,号召各地官员百姓捐粮支援战事,虽响应者众多,但由于赵国去年秋收粮产不丰,赵王能筹集到的粮草想必也颇为有限。”

  嬴稷笑道:“这是自然。赵国的耕地原就少,自上党开战以来,两年内前前后后总有大约三十万壮丁出征,势必耽误稼穑。”

  张禄也笑道:“赵国一头是庄稼歉收,另一头是三十万大军经年累月的在战场吃粮,此诚乃入不敷出之死局也,即便赵王眼下犹可向全国征粮,却也只能一时应急而已。如果赵军仍坚持固守不出、拖延战事,倘无外援接济,赵国熬不得多久便要举国闹饥荒了。”

  嬴稷再问谍者:“赵国粮草储积不足,赵王却能容忍赵军在上党长年龟缩、虚耗兵粮?”

  谍者道:“回大王,据小人所知,赵王已多次命令廉颇变守为攻,务求早日击退我军,但廉颇始终不遵从赵王的旨意。”

  “什么?竟有这等事?”嬴稷略是吃惊,亦觉十分可笑,“廉颇身为臣下,竟敢不遵从君上的旨意?”

  张禄道:“廉颇准是恃才矜己过了头,连赵王的圣旨都不放在眼里了。”

  嬴稷轻笑一声,道:“臣下骄横如斯,赵王却多番包容,诚然宽宏大量哉!然而身为一国之君者,若对骄横之臣过于宽宏大量,即是罔顾纲纪,以致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全无体统,正是邦国生乱的一大祸端也!”

  谍者道:“小人听说赵王一向是嫌恶廉颇的,只不过廉颇毕竟是一员名将,蔺相如、虞信等大臣又常常在赵王跟前为他美言,赵王这才对他宽容三分。”

  嬴稷点了点头,默默思忖片刻,目光不由得转向白起,道:“白卿家,照目今情形来看,赵军依旧会坚守不出,赵王似乎指使不了廉颇。”

  白起面色平静的道:“大王,微臣认为,既然赵国缺粮已是事实,赵王便必须更改上党战事的部署,以此避免全国饥馁。这是大势所趋,廉颇再如何顽抗,也阻止不了大势之迫。”

  嬴稷微笑道:“白卿家所言甚是。我等且再观望赵国动静。”

  *

  到了午月,赵王赵丹因久战和缺粮,心急如焚,加上廉颇三番五次抗旨,宿怨新恨有若火上浇油一般,催逼得赵丹再也沉不住气,向群臣厉声宣布:“寡人将给廉颇最后一道谕令,令其率全军出击克敌!倘他依旧抗旨,寡人便要他交出虎符、卸甲让贤!”

  蔺相如忙跪下央求:“大王三思!廉将军是仔细估算了敌我军力,方以守势消耗敌军,以守为战,此计使用至今,效验可观,请大王相信廉将军!”

  赵丹冷冷一笑,道:“自打廉颇龟缩不出,我军的确未在兵力上再有大损,阵地也没再丢失。可数十万大军常年驻守上党,不能耕作,口粮全由寡人供给,如今国内的粮库几乎悉被掏空,齐国又不肯接济赵国,赵国食粮紧缺,将无法支持军队久战!此为国情,廉颇与蔺卿家岂能不顾!”

  赵丹说的是事实,蔺相如辩解不了,只能低头沉默。

  平原君赵胜叹了口气,道:“眼下我们虽从官员百姓的私人储备里征集来一些粮食,但最多也仅能供大军支撑两三月,届时若秦贼仍不退离上党,我们还能去哪里筹集粮草呢?廉颇说这场战役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大王与诸臣、还有百姓们俱已倾力而为,若廉颇对朝廷、对百姓怀有感恩之心,便该速谋奇计、击退贼军,尽早结束战事,而非继续龟缩不前,把全国上下拖入饥馑!”久战不胜,赵胜也对廉颇非常不满。

  时至今日,赵国群臣之中大概只有蔺相如一人依然坚定不移的信任廉颇,其他重臣如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相国田单、上卿虞信、大臣楼昌等均以国情为大,皆反对廉颇一味防御、空耗军粮,众人纷纷筹谋良策,盼能化解困局。

  这时楼昌出列,躬身一揖,道:“大王,廉将军忌惮秦贼兵力凶猛,不敢贸然出垒与秦贼野战,也不无道理。微臣愚见,赵、秦交战两年,双方俱疲,大王不妨遣使赴秦议和,或能得秦王首肯,两国暂且止戈休养。”

  他提出这一建议,赵丹尚未发话,一旁的上卿虞信立马否决道:“楼大人之言,显是已认定了敌强我弱,那么楼大人也该知道,自古以来,议和的结果皆是由强者掌控,是以此番两国能否言和,全然取决于秦王的心意。而秦贼攻伐上党两年,毫无退避之象,可见秦王旨在破赵军、取上党,他怎肯与我们赵国议和啊!”

  田单和赵胜点首赞同虞信。

  赵丹沉吟道:“秦贼征上党,诚然是不遗余力,换作寡人是秦王,寡人也不见得肯就此罢休……”

  虞信朝赵丹深深一揖,道:“大王,微臣以为,赵国应往魏国、楚国发使,三国合纵抗秦。”

  楼昌摇头道:“魏王因魏齐之死记恨赵国,恐怕结盟无望。楚国和秦国结伙了十余年,也不可能贸然反秦联赵。”

  虞信道:“即便魏国和楚国不与赵国联合,赵使入魏、入楚也可造成三国合纵的假象,令秦王动疑生恐。”

  赵胜双眉稍拢,道:“秦王老奸巨猾,倒不像是能被轻易糊弄的,武安君、应侯等臣僚也都是精明谨慎之士,很难中计。”

  赵丹听着臣僚们的言语,只觉各有各的道理,他自个儿一时半刻竟不知该怎样裁夺。

  赵豹看到君上面露难色,遂拱手说道:“大王,先遣使入秦议和也可,权当是去探一探秦国君臣的虚实。若秦王不肯议和,我等再另作谋划。”

  赵丹心中豁然开朗,微笑道:“善。”于是派遣大夫郑朱出使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