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都市情感>当局者迷>第60章 60

  刚刚去李亭亭家玩了两天喘了口气,高瞻马上恢复工作状态,在几个国内建筑设计展会和比赛之间赶场奔波,活像一只上了发条的闹钟,身体力行地弹奏一曲李斯特的著名作品。高瞻其实也没辙,资历比他老、地位比他高的业内大牛找他去捧场,他就算平时再怎么恃才傲物,也总归要看人下菜见人说话。所以,高瞻才从成都出差飞回北京,赶去武清工地点了个卯,就又马不停蹄地坐高铁赶去西安。

  袁祝发现了,自打高瞻从洛杉矶回来,事务所上上下下都忙得四脚朝天“五体投地”。虽说建筑师每天加班似乎是个业内常态,但是最近有好几次,几个男设计师为了赶图,忙到连家都不回,夜里就在事务所席地而睡,以至于第二天事务所弥漫着尴尬的脚臭味和人肉味。甚至就连新婚不多久的胡亚仓也放弃了美娇娘和每天中午的爱心便当,在公司铺个毯子凑合一宿,就是为了推进晨光中学图书馆施工方那边进场的日程。

  虽说这事务所是她袁祝的男朋友的私人事业,但袁祝还是很想问问自己这帮打工人兄弟们,听没听说过一句诗叫“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你们这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难道高瞻还会在你们猝死之后在哪儿给你们修个牌楼立个碑吗?

  其实高瞻本人也是加班到越来越晚——在加班这件事情上,高瞻确实是身先士卒的。袁祝着实担心这位年近半百的“高老头”总这么熬着会不一小心熬一个“过劳死”,于是时时刻刻查起了岗,催着高瞻保证睡眠,注意身体。但一心搞钱的高瞻通常只是口头上应着,从公司转战回家,草草洗个澡之后,还会继续加班,累了就喝杯咖啡,饿了就煮个泡面——有多少人和高瞻一样,靠着咖啡熬过一个个白天,又靠着泡面抗住一个个夜晚。

  如此的所见所闻,着实让长年待在象牙塔里的袁祝真切体会到她不曾感受过得“成年人的世界”:她收到过老苏凌晨时候发过来的邮件,见过博士导师作为孩子妈在小孩儿生病在家没人照顾的时候不得不带着小女儿来办公室办公。她在英国的时候,常常能第一时间回复刘鸣炜在北京时间的半夜发来的微信,还有她爸爸以前也有过为了写材料而连着加班到后半夜才回家的经历……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此时在高铁上,高瞻正抓紧时间写杂志约稿,作文命题围绕刚刚在成都圆满落幕的“竹之韵建筑建材展览会”,从什么角度切入呢?高瞻摘掉眼镜搓了搓脸,揉揉干涩的眼睛。

  思考良久,最后高瞻从杜甫草堂的竹子和竹子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意向写起,引出现代社会中竹子这种速生植物兼具“快”和“自然”一对看起来有些矛盾的特点,介绍了竹钢、竹木胶合板等用在建筑中的竹材料,提及了十分著名的“长城脚下的竹屋公社”,然后详述了设计比赛中他最喜欢的一个定义为“自然保护区中的竹屋”的作品:种植的毛竹经芦苇叶捆扎形成墙体,围成竹屋的小院子,创造出私密性,墙外有自然生长的笋子,使得院子周围的环境是鲜活而有生命力的。竹屋只有一层,所以选择竹钢和钢结构作为支撑,把竹屋抬高,以适合野外环境。防水防腐处理得竹木板作为墙面,劈开得毛竹作为外墙材料,因而外立面在视觉上和院子以及设定的自然环境依然保持和谐统一。竹子是四川常见的资源,是一种经济而美观的建筑材料。以竹子为主要材料,配合金属构件的建筑技术,这是自然材料和现代技术的融合和对话。

  总之高瞻的想法是,既然是“竹之韵”,那么设计作品理应描述出竹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魅力,强调材料对于建筑表达的力量,表达建筑设计返璞归真的态度。

  高瞻抱着电脑疯狂打字的时候,坐在他边上和他一起出差的袁祝也没闲着——通常情况下,高瞻基本都是自己出差,一来他作为老光棍可以拔腿就走,二来一个人出差方便住宿,不然无论带着男建筑师还是张梦睫,都要互相照应,十分麻烦。不过现在有了袁祝,既是他的小女朋友,又是事务所的媒体专员,所以高瞻以“方便就地开展媒体和公关工作”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要求袁祝和他一起去西安出差公干。不过,哪怕是和高瞻一起公费游玩儿,袁祝也还是不情不愿,她宁愿蹲在北京每天家—实验室—事务所这样三点一线,也懒得大热天儿到处跑,折腾得自己筋疲力尽。不过好在此行去西安,袁祝可以顺道去见见大学室友云朵,有了这个奔头,她开开心心上路了。

  袁祝正在检查和校对高瞻丢给她的几份约稿。袁祝脑子在琢磨,高瞻写文章有没有稿费可以赚,如果有稿费,那么高瞻在高铁上写完几篇稿子拿到得报酬,就很可能足够一个打工人一个月的血汗钱了——知识产权真的那么值钱吗?袁祝不禁嗤之以鼻,那似乎要先看看所谓“知识产权”里含水量有百分之多少、含杂质有百分之多少,然后再判断它的具体价值。

  大概因为高瞻常常写杂志文章,所以不到一个小时的工夫,又一篇千字大作文完成了。高瞻把文章丢给袁祝,让她来捉虫,自己则打了几个工作电话,沟通了一些事情,又和李天清、张梦睫分别通了气,然后抱着电脑接着干活儿,准备他第二天下午发言用得幻灯片。

  高瞻改了改以前的成品幻灯片,顺了顺逻辑,然后就算大功告成大事完毕。

  他闲了,袁祝还忙着,于是高瞻来了兴致,折腾起了正全神贯注地给他干活儿的袁祝,抢过来袁祝脑袋上扣着的耳机挂在自己脖子上。

  “有没有什么好歌听?”

  袁祝一向十分宝贝她的耳机,满脸嫌弃地翻了个白眼儿,把手机递给高瞻,“好多,你自己翻吧。”

  高瞻很喜欢袁祝这一点,袁祝从来没动过他的手机,但是完全不介意他摆弄她的手机,还录了他的指纹方便开锁。

  高瞻扣上降噪效果奇佳的耳机,打开袁祝正在听得歌单。里面的歌曲种类复杂,于是高瞻点了随机播放,听到哪首就是哪首。

  自打和高瞻在一起之后,袁祝愈发觉得高瞻私底下跟个小孩儿一样,刚刚才抢过去她的耳机,现在又贱嗖嗖地来翻她的笔记本。

  高瞻既是闲的,也是好奇,他总见袁祝随身带着这个蓝色皮面线圈本,所以想知道里面到底都记了些什么。见袁祝没有动手阻止,高瞻翻看起来。只见头几十页是各种英文,夹杂着一些不知所云的配图,高瞻认识每个单词,但是这堆单词写在一起之后他就觉得两眼一摸黑了。迅速翻过这些应该是什么高级的生物学知识的部分,高瞻随后看到袁祝的建筑学学习笔记,一看就是《房屋建筑学》教材的内容,高瞻不自觉咧咧嘴,不知是嘲笑袁祝是个建筑设计门外汉,还是欣慰袁祝在偷偷恶补建筑专业知识。

  高瞻接着翻,看到用蓝色钢笔写的一页,哦,原来是事务所十周年趴体的计划,采购清单、场地安排、歌单、VCR这个那个的,每项条目都列得十分详细,甚至精确到“淘宝xx店满减零食,多余给洪工”,“拼多多xx店水果,文文木瓜”,“京东199-100,三只松鼠”这些高瞻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内容。

  高瞻本来是百无聊赖才翻看袁祝的笔记本的,结果翻了几篇儿之后来了兴趣,他开始一页一页仔细读起来。

  比如这页:崔愷-建研院/北京人、王澍-普利兹克/乌鲁木齐、马清运-南加大/父亲的宅/玉川酒庄、华黎-TAO/师兄、柳亦春-大舍/龙美术馆、马岩松-MAD/密西沙加/骏豪、董功-直向/海边图书馆教堂/师兄……这是三月份展会时候袁祝的笔记,其中还有高瞻写得批注,时隔几个月再看到这些,高瞻不禁低声笑了笑。

  再比如这页:MU8666,T2,四点半。电脑,充电宝,充电线x2,钱,水,吃的,张梦睫隐形眼镜护理液,毯子,加油。高瞻回想了一下,这应该是武清项目出事,他从巴黎匆忙赶回来,袁祝去机场接她然后赶到工地现场的那天。

  又比如这页写着几个关键词:张目岩老师,Steven Holl格栅,卒姆托atmosphere。Archdaily,玻璃砖外立面的意向……

  方格纸上的文字变得愈发生动,仿佛是跳跃的音符,每个字都在高瞻的心上留下动听的声音。

  高瞻见袁祝还在仔细地修改着文稿,时不时敲击几下键盘,他没有打扰,拿过来袁祝的钢笔在笔记本最后一页画起了速写:披散的头发掖在耳后,但有几缕不听话的青丝调皮地滑出来,浓密的眉毛根根分明,微微挑起的眉峰绵延出恰到好处的眉尾,金丝眼镜架在高高的鼻梁上,眼睛全神贯注盯着屏幕,丝毫不被周围的环境和人打扰,双唇紧闭,偶尔啃一下右手大拇指的指甲……高瞻记不起来上一次他这么仔细地观察一个女人是什么时候了。

  见高瞻一直盯着自己,袁祝疑惑地看向他,高瞻把自己的速写摊开,袁祝笑着说了句什么,但是高瞻戴着耳机,他只见袁祝嘴动,但他没听清说什么,只听见耳机里梅艳芳和张学友合作得一首老粤语歌结束后,钢琴的声音响起,手机屏幕正好亮了一下,上面除了20%电量预警,还显示着“电影La La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