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杜甫眉头一蹙就是半个乱世。”李一笑吟吟道:“李白和杜甫是唐诗的两座丰碑,尽管唐朝诗人万千,各花入各眼,但是敢称第一的只有李杜,这也是千年来历史公认。”

  “他们争夺第一,没问题,其他人,不行!”】

  王维拂了拂衣袖,轻呵一声。

  白居易想了想,倒也是服气。

  李贺、李商隐、刘禹锡、王昌龄、孟浩然、王勃、杜牧等人都忍不住挑眉,历史公认,李杜第一,问过他们了吗?

  【“李杜谁更强这个话题争辩了千年也没有一个结果,归根结底这和他们的文风不一样有关。

  李白的盛唐和杜甫的晚唐,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泾渭分明、风格各异的唐代。

  李白永远是飘逸潇洒的,杜甫永远是现实沉闷的,这当然是刻板印象,李白杜甫都写过其他风格的诗来着,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主风格贯穿他们的一生。

  而古人们也各有各的看法,比如同样是大诗人的白居易就更欣赏杜甫一点,这和他们生活在战乱后的时代也有关系。

  最后大家都干脆将他们并列,李白比杜甫大,所以是李杜,不是杜李。”

  李一双手交握,“不可否认我更喜欢李白一点,但是杜甫大大也非常牛逼,根本不可能有人讨厌他们俩好吧。”】

  杜甫一直都对自己很自信,哪怕科举落榜也没有失去信心,而是重振旗鼓,一边游历,一边继续努力。

  诗圣,和太白兄齐名。他也免不了虚荣心起,开怀无比。

  李白懂他的心情,举杯敬了他一杯,“子美,恭喜。”

  “同喜。”杜甫豪爽的干了一杯。

  【“虽然并列齐名,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但是和李白不一样的是,虽然杜甫是死后名扬天下,而他活着的时候其实声名并不显赫。”

  “说起来,这两位从人生经历到诗歌风格还真是没啥相似之处。”李一若有所思,难怪她更喜欢李白,果然还是李白的诗更爽的原因。

  但是,“如果要了解大唐,就不能只读李白,更要看杜甫。”

  “杜甫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历史的史。”李一确认的点头,“看了李白再看杜甫,大概就是看全了大唐。”】

  诗史。杜甫若有所思,以诗词记录我眼里的大唐吗?

  【“其实我也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杜甫活着没有和李白一样名扬天下,虽然杜甫晚期的诗在盛唐可能让人觉得读了很扫兴,但是前期杜甫也不乏好诗啊。

  比如,他24岁时到洛阳参加他人生中第一次科举考试,在所有人都满怀信心的关注下,没想到7岁就能写诗的他竟然落榜了。

  但是杜甫并没有把这次落榜没放在心上,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选择出门远游,既是散心,也是历练。

  当杜甫游历到齐赵大地时,望着那巍峨恢宏的山峰,他却没有选择登上去,只是静静的仰望着,那巍峨的山峰,让他心中生出了无限的豪情,于是杜甫挥笔写下一首千古名诗,那就是《望岳》。”

  李一动容道:“谁读了此诗都会为这诗的豪情而震撼,那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这样的气魄不就是盛唐人士最喜爱的吗?”

  李一想了想,又道:“也不对,唐玄宗都为杜甫单考试,可见杜甫的才华其实是被看见的,杜甫生前也不是没名气,只是相对李白这样的天皇巨星那自然是显得没那么大的名气。”

  她点了点头,“不过唐玄宗是众所周知的眼瞎,所以我们杜甫大大对上他的“一生之敌”李林甫自然是败落。”】

  杜甫只觉得心情那个叫大起大落,他深深郁闷了。

  李白在一边幸灾乐祸,毕竟刚刚他才经历这样的起伏。

  “太白兄!”杜甫怒视,李白笑的更大声了。

  【“杜甫用一首望岳充分告诉我们,哪怕他榜上无名,他也不气馁,坚信自己下次一定人。

  人嘛,不怕失败,而是怕失去从头再来的勇气。“李一就很敬佩那些有毅力,能东山再起的人。

  “在杜甫死后几十年,白居易和元稹为他正名了。

  元稹很推崇杜甫,和他是好朋友的白居易自然也是,二人一手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杜甫的名字由此传遍华夏大地,传遍世界。”

  “说起来杜甫的墓志铭是元稹写的,元稹的墓志铭是白居易写的,白居易的墓志铭则是李商隐写的,这也是华夏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了。”李一眼睛闪亮亮道:“仿佛看见了唐诗一代代传承的那种信念感有木有。”】

  “元稹。”杜甫默念这名字,没有听过,天幕说是几十年后的诗人。

  他有点遗憾,想和对方和诗来着。

  嗯,唐朝诗人碰见欣赏的人就喜欢和诗。

  李一:要不起。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杜甫的名气甚至能压过李白,中唐的韩愈、李贺学他的字;白居易、元稹学他的通俗;晚唐的李商隐学他的七律技法。

  到宋代时,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都受他的影响,就连两宋最大的诗派“江西诗派”更是尊称为他诗派之祖。“李一感叹道:“这难道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吗?明明杜甫也不走这路线啊。”】

  元稹歪了一下重点,“乐天,居然是你给我写的墓铭志。”

  白居易笑道:“不用谢。”

  元稹给了他一胳膊肘,他们之间当然不用谢,不过...“这李商隐谁啊?居然让他给你写墓铭志。”

  白居易摊手,“不知道,大约是以后才认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毕竟你都不在了,自然是别人给我写。”总不会是隔几十年吧?他不确定的想。

  【“很多人都说少年时爱读李白,人人都想活成那个不问红尘,仗剑天下的“谪仙人”;

  步入中年后才读懂杜甫,因为大多数人都如同他一样,于尘世的平凡中努力开出自己的花。”

  李一摊手,“我年纪不到,还不能体会这么复杂的感悟,不过诗好不好还是能品味一二的。

  “而比起杜甫的诗,我其实更欣赏他的人生态度。

  杜甫的人生经历坎坷,但他却永远少年,总是不断调节自己,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落寞没有打倒他,他走出去这些困境,在人世间寻找更多可能。”

  “大部分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自然是对的,可是杜甫比普通人要伟大的地方却是他哪怕身处困境也依然心怀天下。

  谁能不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动容呢?哪怕是住在草屋里,他想的也不是换到更好的住处,而是想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到时候,哪怕他草屋被风吹破,他被冻死也心甘情愿。“】

  此诗一出,不知道多少人被杜甫的大志向所震撼。

  “好一个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无愧诗圣之名。”

  “我不如。”

  李世民深深叹息,国有贤才而君王不能识,李隆基这个蠢货!

  李白品味这首诗,然后动容道:“子美,我不如你远甚。”

  今时的杜甫其实没有那么深刻的理解这首诗后来自家人所做的诗的感情。

  他摇头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不知道未来自己会经历什么,成为怎样的人,但纵使此路漫漫,他也愿意去求索。

  “与君共勉。”李白心有所悟。

  良师益友,大抵如此。

  【“安史之乱后,大唐俨然是大厦将倾,不复盛世。

  此时的杜甫已经辞官,人生就更惨淡了,而且他一直没能回到家乡,而是辗转于各地。

  杜甫到成都时,已经47岁,他在这里有一个短暂的停留,现在成都有一个著名的景点杜甫草堂,就是他当年住过的地方。

  在这里,他真正融入自然中,开始开垦荒地,并且试着种植一些庄稼和草药,也会修建自己的茅草屋,同时写了不少田园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一时期称得上杜甫人生的转折点,在这时候杜甫开始整理自己的思想,发表了众多诗学观点。

  要知道安史之乱后的杜甫,面临着中年失业,好友离去等等悲惨事情,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也没有反复纠结,而是选择了继续踏步旅游,寻找自己的内心。”

  “他融入百姓中,有了更多的体悟。”

  “他的诗圣之名从来不是一蹴即成的,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他以手中笔,以诗歌记录他的所见所闻,看他的诗就仿佛看见半部唐史。”李一叹息道:“我一度不喜欢杜甫诗中的沉重,后来我捧着他的诗,一字一句看进心里。”】

  杜甫却反而笑道:“其实还是看太白兄的诗好。”谁不喜欢盛世呢?如果可以,他宁愿没有这所谓的半部诗史,愿大唐盛世长长久久。

  他也想和太白兄一样,写大唐的辉煌灿烂,写大唐的强大繁荣,写大唐百姓的安居乐业……他只是,已经不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