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心里轻叹,何不自己退下呢?

  托孤的时候是真心实意,可是儿子和臣子他当然是站儿子。

  辅佐辅佐,自然是君为主,臣为辅,可不是让他们反过来主导,将君王视为吉祥物的。

  不过,李世民突然板起脸,什么叫做娶了他爹的才人,稚奴这个混账东西搞什么呢?

  【“说起来,唐朝的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母慈子孝总是那么神奇。”

  “你说李治不孝顺吧?九岁时长孙皇后去世,他的悲思是那么的真切,让唐太宗不禁更加怜爱这个失去母亲的孩子。

  唐太宗要御驾亲征讨伐高句丽,他神色悲哀,整天啼哭,特别担心他亲爹,因而请求驿站飞马传递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并传递边境情况的报告。

  唐太宗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口吸毒脓,扶着车辇步行跟从了多日。“】

  刘启:……这可真是能豁出去啊!

  因为没有给亲爹吸脓而导致父子生了芥蒂的汉景帝暗戳戳的戳李治小人,“难怪天幕将他和父皇并举。”

  可比他能装多了。汉景帝狠狠吐槽。

  汉文帝:?

  【“侍奉父母如此,谁敢说他不孝顺呢?是当满朝文武和唐太宗这些人精是傻子吗?”李一分析,“做戏的成分可能有一点,但是唐太宗是出了名的爱长孙皇后的孩子,所以父子之情肯定也是真的很好。”】

  李世民心里有点欣慰,转头又牙痒痒的,看上谁不好,非要看上他的女人,臭小子就是欠抽。

  唐高宗无奈道:“回头耶耶还不得打我。”

  李世民不是喜欢打孩子的那种父亲,相反他对和皇后生的几个孩子都称得上溺爱,所以父子之间感情极好。

  嗯,除了废太子李承乾,主要是期望不一样,所以对待的方式自然就不同。

  【“可你说他孝顺吧,他偏偏谁也看不上,就是喜欢他爹后宫的才人武媚娘。

  根据大家推测,他们俩比较有可能的就是唐太宗病重,唐高宗和武媚娘侍疾的时候喜欢上彼此的。

  出格的事情当然是没机会做,而随着唐太宗病逝,武媚娘去感业寺削发为尼,唐高宗登基为帝后两人大概就断了,直到几年后李治去感业寺祭祀的时候才旧情复燃。”

  “有人说李治好色,指染自己的小妈,但恰恰相反,在李治成为皇帝后也没有大肆填充后宫的,他的女人更是两手可数,一生挚爱更是公认的武则天,除了早期,后来他的子嗣也基本上都是武则天所生。

  抛开所有的可能,大抵就是他们确实是真爱,只是在错的时间相遇了。“】

  李世民的神色有点复杂,儿子不好色,女人就那么几个,偏偏最爱的那个却身份不妥当,啊,烦恼。

  李世民当然没有多在乎那个武才人,但是他在不在乎是一回事,儿子觊觎却是另一回事。

  简而言之就是,我可以给你,但是你不能自己开口要。

  【“而且据史书记载,李治立武则天为后的时候,曾经下了一道诏书:“……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待从,弗离朝夕,宫壸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朕侍奉先帝的时候尽心尽力,伤神不已。虽然身边环绕着很多女人,可连多看一眼的想法也没有。先帝看到朕这个样子,既有赞赏,也有叹息,于是把武氏给了朕,犹如汉朝的王政君,并嘱咐朕可以立她为皇后。”

  “这段话的重点不在立皇后,毕竟这肯定是假的,唐高宗当时可是有嫡妻的,重点在于王政君这个人。

  王政君是谁?是西汉的太后,但在此之前,她还有另一个身份。

  王政君十八岁时入宫中为家人子,名义上来说是汉宣帝的女人。

  但是当时的太子刘奭独宠司马良娣,可此女后来不幸病故,宫内传言是刘奭的其他女人给诅咒死的,刘奭悲痛之下,彻底放弃了后宫生活。

  汉宣帝得知情况,让皇后挑选了五位宫女,让刘奭自己领回去,刘奭为了完成任务,大手一挥,就把离他最近的王政君带走了。”

  “而这就是唐高宗给武媚娘定位,即他爹没有宠幸过武媚娘,是他爹让武媚娘去侍奉还是太子的他,他们并不是私相授受,他们的情况就是类似汉元帝和王政君罢了。

  而王政君最后成为皇后,那么如今武媚娘成为皇后也就不是没有先例了。”

  “既然有先例在,那么武媚娘为什么不可以成为皇后呢?”

  李一笑眯眯道:

  “那么这个事情是真的吗?其实也有可能,因为当时唐太宗病重,为了方便照顾老父亲,太子李治就住在宫里,十天才能出宫一次,可是一个正值成年,气血旺盛的男人能没有需求吗?又要照顾亲爹,事事亲为,又要处理朝政,可谓疲倦,所以他爹心疼他,找个女人去侍候女人也不是没有可能。”】

  李世民认真想一下,于是心情舒畅了,因为他也认可天幕的理由,宝贝儿子那么累了,他让个女人去侍候有什么不对吗?

  【“而李治和武媚娘之间哪怕是那时候,也应该是发乎情止于礼,哪怕真的是李世民把武媚娘给李治,可亲爹给你女人,你难道就真的幸了?想想亲爹可还生病呢,他还在宫里呢。

  史家对李唐皇室还有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从来没有手下留情过,能黑的不能黑的基本都黑透,说唐太宗杀兄弟逼父退位,说李治软弱无能,使大唐差点没了,说武则天杀女杀兄杀姐、逼死儿子……等等,总之不管真的假的都先记为上,有没有实证另说,但是这些多黑料里面偏偏没有说过唐高宗和武则天**后宫,在他爹生病的时候媾和。

  这当然不是史家笔下留情,只能说他们之间往来确实足够清白,没有给人误会的余地。”

  “当然,如果这点谨慎和自制力都没有,这对夫妻也不配成为最后的赢家了。”】

  李治笑了笑,很多人往往就是得意忘形,倒在最后一步,他怎么可能犯这种错误,何况耶耶当时生病,他也没有精力想那么多,也就是和媚娘相处的久……可媚娘那样的女子,谁能不喜欢呢?

  【“既然是喜欢的女人,那么想要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名正言顺站在自己的身边也就不出奇了吧。

  而就像我们说的,李治想要掌握大权,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掉权利大威望高并且总是对他指手画脚的几位辅佐大臣。

  他们未必就那么糟糕,也许也是真的忠心大唐,可是他们忘记了,李治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不能正确认识到局势,也就不要怪别人将他们淘汰出局。

  当支持派与反对派互不相让,家事上升为家国大事时,李治先不动声色地提拔了支持派,并给予重赏,然后暗中打压反对派,并拉拢了中间派。

  彼时在朝堂之上保持中立的人也不少,当他们转向支持派时,东方压西风,朝堂之中反对派逐渐落入下风,此时“废王立武”基本上就差最后一剂猛药,这时候聪明人就知道,该退步了,再和皇帝僵持着,除了耗损情分,得罪皇帝没有任何好处。

  于是辅佐大臣的李勣主动上述表态“此事乃陛下家事,何必在乎外人的看法”。

  此言一出,那些对于武则天的不利局面彻底扭转,“废王立武”已然成了铁定的事实。

  公元655年,李治下诏“以鸠杀皇家子嗣”为由,废除了王皇后以及萧淑妃,其家族上上下下全部受其牵连流放岭南,武则天正式成为皇后,踏上历史舞台。”

  李一眼睛放光,“武皇后的精彩人生此刻不过刚刚开始,在古代女人走到这一步,再往上也就是太后了。

  可以说,武后应该满足。

  可是她偏偏不。

  在武后从政的路上,最应该感谢的是她自己的野心和不满足,然后必须不得不提的自然是她背后的男人唐高宗李治。”

  “在往后几年,武则天逐步涉及朝政,比如和李治携手搬倒以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等人为首的势力,使皇帝的权利得到了空前加强。”

  “当然,她也应该感谢命运,如果李治没有生病,那么她不可能那么早的触及前朝,也许就没办法积累足够的资本称帝了。

  可是命运眷顾了她。

  公元660年,高宗李治患有风疾后,武则天逐步地从幕后走向了前台。

  起初的时候,李治常因风疾发作头疼,恶心体力出现严重下滑,作为政治“同盟”的武则天则被叫上台前,辅佐李治起草一些公文,批阅大臣的奏折。

  随着李治风疾的愈发严重,他也愈发的相信武则天,毕竟对于李治而言,武则天作为皇后,是自己的妻子,也是最值得信任的同盟。”

  于是有了“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以避先帝、先后之称。改元,赦天下。”

  当高宗病重时,武则天彻底从幕后走向前台,开始了她垂帘听政、接手处理国家大事的新人生之路。

  为了更好的“办事”,她大兴科举考试,对于出身贫寒的官员,只要是有能力的人,武则天全部委以重任。

  朝堂之上寒门与豪门形成了新的平衡,历史上的“二圣临朝”的局面,也由此诞生。

  对于武则天的所作所为,高宗李治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朝中大事只要武则天不过火,李治基本不再过问。”

  “可以说,武则天的成功确实离不开李治的纵容,史家在这一点上骂的倒也不算完全错。

  可是站在李治的角度,在自己生病,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由皇后掌权最好不过,因为皇后的权利根源始终来自他这个皇帝。

  他们之间还有几个孩子作为纽带,只要李治没打算立武后之外的儿子,那么他们的同盟理当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