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能够延续他父亲的心血,一同缔造文景之治的景帝陛下来说,他自然也有他的抱负。”

  “刘启即位后,先提拔晁错担任内史,然后又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

  晁错是谁?是得汉文帝赞赏,被任命为太子家令,而太子称其“智囊”,汉景帝削藩中最不可忽视的人物。

  七王之乱中,藩王举起清君侧的大旗造反,要清的这个奸佞小人也就是他,这个份量够重吧?“李一调侃一句,才继续道:“那么晁错是奸臣小人吗?当然不是。”

  “必须肯定的是,削藩是正确的,哪怕是不合时宜的削藩。

  汉朝时期的藩王势力远比后来的朝代强大,堪称国中国,无论是哪个皇帝上位,哪怕他原来是藩王,一旦身份转变,也会进行削藩,这是谁也逃不开的,比如朱棣陛下。“】

  自觉被内涵的明成祖陛下顿时生闷气,他和傻逼侄子当然还是不一样的,傻逼侄子想弄死他们,他好歹给兄弟们阁活路。

  明太祖时期

  兄弟们纷纷“哦~”了一声,斜视老四,“呵呵,怎么说啊老四?”

  少年朱棣支支吾吾,心里抱怨,这些混蛋,上一秒才和他义愤填膺的吐槽傻逼侄子,怎么反转那么快啊。

  其他人:哼!都是一丘之貉,你们这些皇帝,就都不是好的!

  朱元璋觉得一群儿子在他面前晃哒,心烦的很,顿时开始赶人,“一个个没事干是吧,滚滚滚。”

  儿子们顿时都委屈巴巴的,是他们受了委屈好吧。

  【“所以提议削藩的晁错自然是没错的,错的是时机。

  如果往后十年二十年,汉景帝足够强大了,那时候强行削藩都不会像此刻那么动荡。

  苏轼曾经说过削藩需要三个条件:“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而晁错的削藩策提出了削藩的必要性,却未论及可行性,没提出可操作方案,也不具备“徐为之图”的条件。

  因此,没有做好准备就直接动手的大动作,失败实在理所当然不过。

  当年汉文帝时期,贾谊和晁错都谏言削藩,文帝却都没有采纳,难道文帝不想削藩吗?当然不是,他对藩王的忌惮是一直的,只是当时的治国理念和形势都不容许罢了。

  这也可以看出汉文帝确实是很稳重谨慎的,没有足够的把握,那么宁可不做也不冒险。

  但不管是冒险还是不冒险,都是一个选择,可能冒险会失败,可能不冒险就会错失机会,没有一定的正确和错误。

  但无疑汉景帝的选择失败了。”

  李一正色道:

  “汉景帝根基不够是一回事,但是另一方面晁错也错了。

  汉朝前期奉行黄老之道,而朝廷之上,晁错却没什么政治盟友,因为他师从法家。

  法家在史书上普遍的形象都是冷峻,不近人情,得罪人的活可能不止他们干,但他们一定是干的最多的。

  晁错固然是从大局出发,提出削藩,可是他与周围大臣关系并不融洽,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大臣袁盎等都与晁错有隔阂甚至怨仇。

  大臣眼里人很不行的晁错偏偏得到新帝的重用,新帝还听了他错误的建议,这谁能赞同?

  汉景帝想要削藩,可是朝廷不是他一个人的朝廷,推行削藩的晁错也被群臣所抵制,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军队能发挥出几成力量,藩王势力本来就不容小觑,不没有全力以赴的朝廷怎么可能干得过地方藩王呢?”

  “更离谱的是,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这简直是错上加错,在群臣眼里,提出削藩的晁错该死,而后还让皇帝御驾亲征,那简直是错上加错,死不足惜。”

  “这真的很离谱,众所周知战场肯定是最危险的地方,皇帝御驾亲征历来是不被臣子赞同的。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皇帝膝下子嗣又还没有长成,万一出现意外呢?

  是,皇帝御驾亲征当然也确实更能鼓舞士气,可是也更容易出事,如果再一对比晁错自己留守后方,更给人一种他贪生怕死,让皇帝去冒险的感觉。

  这换谁谁都要觉得他居心裹测了。

  关键时刻把皇帝推到前线,自己却躲到京城,这自然就让对他不满的臣子们更加不满了,落人口实。

  但凡你跟着一起去打仗都不至于被骂的那么惨。”

  李一吐槽:“别说你留在后面有什么必要性,君臣至上的古代,皇帝的安全最大啊!”

  “苏轼认为晁错“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未能做到临危不乱,指挥若定。

  所以他输得一塌糊涂,死得不算冤枉。”

  “汉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爆发后,汉景帝想要调动军队平叛,可群臣沉默。这时候他舅舅窦婴向刘启引见曾担任过吴国丞相的袁盎,看看有没有什么应对措施。

  于是刘启召袁盎进宫相见,袁盎趁机劝说刘启杀掉晁错,以保国家安全,平息叛乱。

  刘启采纳了袁盎的计策,决意杀晁错。

  因为他意识到,不杀晁错,藩王的叛乱就有争议性;不杀晁错,群臣都怨愤不休,不愿出力。

  所以晁错该死。

  汉景帝意识到这个事实的同时,也终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皇帝。”

  李一叹息道,“我无法判断汉景帝和晁错谁也对不起谁,但是事情到了这里,汉景帝不得不认输。

  他败了,然后在往后用这个惨痛的教训成长为一个更合格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