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这场变法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是有利于北宋的是富国强兵的变化,也有人认为王安石变化加快了北宋的灭亡。

  这样两面化的评价在变法者中同样是比较少见的,如果放眼全历史,就会发现,后人对于前面的变法者总是肯定多于否定的。但是王安石却不同,历史上骂声一度掩盖赞赏之声,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王安石变法真的一无是处,完全失败吗?”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王安石变法具体是什么吧。”】

  王安石深呼吸一口气,被否定的滋味可真是不好受啊。

  苏轼眉头微皱,“虽然我当年也不赞同变法,但是后来发现,有些措施还是很不错的,哪里能一概而论。”

  张怀民睨了他一眼,“你啊,就是这样才会被两派都排斥。”

  苏轼摸摸鼻子,义正严词道:“我这个凭良心说话,谁有理站谁,哪里像他们,完全就是排除异己!”

  苏轼:反正我没错!

  【“王安石变法是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为此,他推行了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保甲法和三舍法等。”

  “其中青苗法本质上就是跟国家借钱。

  宋神宗时期土地兼严重,农民无地可种更没有钱买田地,跟地主富农借钱利息又很高,很多农民还不起钱,只能给地主免费打工还钱。

  而青苗法就是由政府出面,将平时储备的粮食折算为本钱,以较低的利息贷给农民。

  这种做法既能缓和民间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土地兼并,又能盘活经济,增加国库收入,可谓一举两得的好事。

  但是王安石此举也侵犯了地主贵族阶级的利益,可想而知反对的浪潮会有多大,利益受损者加一。“】

  宋神宗时期的百姓听到这里顿时眼睛都亮了。

  “朝廷居然有这样的政策,那怎么咱们没有听过啊?”

  “所以上次县衙下来的人拽那么长的文说的就是这个吗?怎么不说清楚点,俺还以为不是什么好事情呢。”

  “咱们都不认识字,直接贴在木板上也看不懂啊,居然是这般吗?”

  “可是我们这和神仙说得不太一样啊?咱不需要借钱也被逼着借了。”

  各地的百姓议论纷纷,因为政策到了各地地方都呈现不同的问题。

  许多县令都额头开始冒汗,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非暴力不合作的事好像要被曝光了,当然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上面肯定要有大动作了,搞不好自己就要倒霉了......

  王安石若有所思,脸色逐渐浮起惊喜之意,于是连忙入宫觐见。

  要说原本他还烦恼如何宣传政策,现在有天幕代为解释宣传,岂不是全天下百姓都知道朝廷的本意,如此民间非议可大大降低,百姓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也就不怕地方官员乱搞破坏变法名声,百姓更不容易上当受骗。

  【“免役法则相当于政府购买服务,古代地方州县的很多工作都由老百姓轮流承担,俗称“服差役”。

  “服差役”不但没收入,还要自己承担费用,耽误日常生产生活,百姓苦不堪言。

  新法改为百姓交钱给官府,官府花钱雇人干活,故称“免役钱”,这对于百姓自然是好的,可是原本免役的官员、僧道等阶层突然也要交钱,也就是所谓的“助役钱”。

  这里面免役法解放了劳动力,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政府增加了收入,又是一举两得。

  但官员们不高兴了,因为他们没了特权,也要交免役钱,这谁能高兴啊,利益受损加二。”

  “方田均税法则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还有部分农民免除赋税。

  可是被清查土地的地主们呢,利益受损大大的加三好吧。”

  “农田水利法则是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但是,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这本是好事,可是后来兴修水利数量逐渐成为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政府强制百姓修建水利,加重人民负担,而明明东西是一起用的,结果交钱却更多的人也不高兴。”

  “市易法则是由官方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个政策是可以维护市场的,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但是又大大的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利益受损加四。”

  ……

  “王安石变法,利益受损者无数,也就树敌无数,最后放眼望去都是敌人也就不稀奇了。”】

  宋神宗冷笑,骂骂咧咧道:“国家都要完蛋了,还在为自己的利益而阻止变法都是国贼!当杀!”他可不是没有实权的皇帝,逼急了,反正老祖宗的规定破一次也是破,也无所谓破他个无数次!

  还是那句话,国家都要完蛋了,看他敢不敢豁出去。

  【“除了这些富国的政策,还有通过各种“强兵之法”的推行,加强了军队战斗力,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大大提高,同时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军器监法增加了武器的生产量和质量。

  因为这些强兵之法,可以说是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达到强国的结果。“】

  宋哲宗连连点头,只恨未与王公生在同世,但推行新法他势在必行,谁也不能阻止他。

  【“变法的这些政策的本意都是好的,但是朝廷的政策是一回事,真正实行下来就是另一回事了。

  就说青苗法的初衷是想抑制高利贷的发展,缓解土地兼并,可真正实行下来青苗法的结果就是逼迫老百姓借贷。

  朝廷颁布政策到下面,为了政绩,各地县官不管你需不需要,都要给你摊派指标,本来是市场行为,百姓应该有选择的权力,结果却变成逼迫百姓强行借贷。”

  “还有其他措施,如果地方官员能真正落实下来倒是好事,但是地方官员却不一定是愿意,毕竟这里的利益链嘛,呵呵……不给你歪曲一下就不错了,更别说好好推行新法。

  最后好好的政策就变了味,连宋神宗都开始怀疑变法是否正确,因为他没有看见很好的效果。

  变法的阻力是那么强,反对的声音是那么大,利益受损的是方方面面的人,哪怕百姓都未必感恩。

  宋神宗支持变法不是没有压力的,结果付出和收入却远远不对等,这换谁也是要怀疑一下人生的。“】

  宋神宗苦笑,只怪他还不够坚定,哪里知道后来他那个垃圾儿子就……

  宋哲宗眼里绽放寒芒,他离亡国就差一代?谁还敢说不需要变法,都去做亡国奴吗?

  宋钦宗欲言又止,就算是临时继位,没当多久的皇帝就成为阶下囚,但我也是个皇帝来着……是两代......

  【“本立志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宋神宗碰上决心变法的王安石,两个人一拍即合,这该成就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变法途中出现各种问题,加上反对派的呼声越来越多,宋神宗也有点扛不住,支持变法的决心开始动摇。

  这对于变法是致命的,没有皇帝支持,变法怎么可能成功呢?除非王安石像张居正一样自己手握大权,可是遗憾的是王安石还没有那样的权势。

  王安石变法是依托于皇帝支持的基础上的,可是当皇帝不再支持时,变法也就注定失败。”

  “在宋神宗动摇后,反对派更是乘胜追击,连后宫中的太后等都明确反对,王安石更是被两度罢相,可见变法的曲折,但是此时变法还不算彻底失败。

  当宋神宗去世,年幼的新帝继位,太皇太后监国,任用旧派,彻底废除新法的所有措施,才真正宣告变法彻底失败。“】

  王安石脸色还算好,毕竟他早就知道结果。

  宋神宗强打起精神,这次他会更坚定支持王卿的!

  就是,想到太后,他忍不住皱眉,人的寿命问题他无能为力,只能是好好养着自己的身体,但是万一还是按照既定的命运死了,太后当政......那岂不是又要人死政消?

  毕竟是亲娘,又不好做什么。

  宋神宗苦恼的思索自己要是死了该做点什么保障。

  宋英宗看了眼皇后,高滔滔不动声色道:“官家?”

  “皇后就那么不看好变法吗?”宋英宗爱重皇后,说话也委婉许多。

  高滔滔沉思片刻,然后摇头道:“天幕说,太子继位后,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可是最后结果如何?连太子自己都几乎放弃,可见变法难成。后来幼主继位,主弱臣强,自然当以稳定国家为主,哪里能再冒险推行新法?说不定国家都要提前几十年灭亡了。”

  她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稳定,旧法是慢性死亡,但幼主继位的情况下再执行那新法指不定立刻暴毙。

  宋英宗松了口气,那倒是。

  【“对于这个结果,我们很遗憾。

  但是话说回来,王安石变法也不是就真的完美,就像青苗法,实际上来说王安石把青苗法想得过于理想化,他也从未真正到乡下了解民间疾苦,没有从事情的本质上去解决问题。

  民间借贷虽然利息高,但是不到万不得已,百姓也不会选择去借高利贷。

  但是青苗法推行以后,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标准就有了借贷额,地方官有了指标任务就会强行摊派,借钱变成了一种义务,这就是给不需要借钱的百姓增加了负担。

  这其实是青苗法本身的制度缺陷。”

  “所以说,王安石对变法是理想化的,与实际也是存在差距的。

  而且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如均输法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

  但是这是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变法导致国富民贫,而这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去重敛、宽农民、国用可足、民财不匮”是大相径庭的。

  而且新法实行也过于急进,在落实的过程中更是引起了扰民、损民的后果,最后就变成了谁也没有讨得了好的情况。“】

  王安石脸色一白,他抿嘴,还是思虑不够周全。

  他尽量冷静的思考,至少他现在还有改进的机会。

  【“但是这场变法并非没有效果,恰恰相反,因为变法,宋神宗年间的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增强军事实力,改善当时边患问题,获得对外作战的大胜。

  可以说当时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使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大宋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或许这场变法有诸多的不足,但是依然瑕不掩瑜,对大宋是起到积极的正面的意义,哪怕只持续十几年,也仍然有所不同。

  后面大宋那么快完蛋真的和王安石没啥关系,明明朝廷是有实力抵抗的,但是徽钦二帝直接不抵抗,把国家拱手让人,这能说什么。

  这完全就是徽钦二帝的问题好吧。

  如果把时间线拉回在宋徽宗继位后那些年,明明没干啥,为什么大宋还一副繁荣的景象,还不是靠前面留下的大好江山,不然靠宋徽宗整天搞艺术治理国家吗?“】

  宋神宗脸色一黑,果然天凉了该死儿子了。

  【“王安石变法是正确的,也是当时大宋朝廷到达临界点必须要有的转折,但是这其中的不足之处仍待改进。

  这边建议多下地方了解民生需求,结合实际变法,还要善于宣传,给百姓讲政策要通俗易懂,不要拽文,对地方官员更是要上心,不要让他们歪曲事实,把措施真正落实到地方。“李一提醒一下,其他的她也不太懂,但是国家天天宣传的各项政策还是懂一点的。

  要落政策,要看执行,也要多宣传,让百姓知道这回事,不然就是一堆废纸令。】

  宋神宗握着王安石的手,殷切又带着三分羞愧道:“介甫,此前是朕不够坚定,险些误了国家,卿可愿与朕再来一过。”

  王安石郑重道:“只恐陛下不愿为之,若陛下愿行,臣虽死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