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都市情感>配音演员日常番>第48章 海岸

  方恒回到酒店时,牧阳已经把自己写完的手写信用扫描仪录成了电子版,发给了雨素。

  雨素回过来一个巨热情的表情包,让牧阳觉得交晚了作业还受表扬,怪过意不去的。

  从酒店退完房出来,他还翻出了他昨天花一天时间做完的攻略,领着方恒换了三次地铁,坐上了去镰仓的快线,全程没有向任何人问路,以此自证他真的不是路痴。

  方恒始终没说他昨天的会面顺不顺利,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山下老师只说回去考虑,也不知道是客气的拒绝,还是真心要考虑。但这些先都不想了,天气太好了,他无瑕思考这些,只想看看蓝天白云。

  路程太长,牧阳跟着铁路的节奏晃啊晃的,靠在他的肩头睡着了。

  他一时有点恍惚,明明自己对着陌生的风景,走在一段陌生的旅途,心里却踏实得要命。

  “好热啊。”牧阳睡着睡着,一个歪头自己醒了,又从包里拿饮料喝,“今天至少得有四十度吧?”

  “车里冷气这么足你还热?”方恒仗着母语加密,拿眼睛瞥了眼对面的乘客,“人家上班族,西装革履的,都没喊热。”

  “他肯定热,只是不好意思说。”牧阳突然从包里摸出了一个小电风扇,对着方恒的侧脸吹,“看我昨天买的降暑神器,我昨天在路上看好多人都一手拿着手帕一手拿着小电扇,怎么样,好用吧。”

  方恒把他的手摁下,握在了手心里,“市内还有用,这里用不到。”

  但是窗外的天很晴朗,隔着玻璃都觉得又晒又热,牧阳不相信他的小玩具没有用武之地。方恒靠着座椅打哈欠,“等到了地方你就知道了。”

  列车行驶过一个又一个车站,上上下下了不少衣着制服、背着书包的学生,提着公文包、西装得体的上班族,终于到达了中转的藤泽站。等搭上江之岛电车时,车厢的氛围便焕然一新。

  被晒黑皮肤了的高中生,低声却用高亢的语气发出赞叹的精致女性,还有些你一言我一语的中国人,汇集着天南海北的口音。牧阳一直留心着他们说话的方式,默默地给自己将来的表演积攒素材。直到此刻,车厢内的人依然埋头于自己的生活。

  但随着电车突然驶出老旧的生活区,一望无际的海面豁然出现在车窗外——几乎所有人都抬起了头,注视向大海的方向。

  这是个很妙的瞬间,毕竟日本有着长长的海岸线,大海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司空见惯的景观。其实车里的中国人也一样,常常出门旅游的人,总不会一次大海都没见过。但每次经过生活里一番细碎磨砺,一番长途跋涉,再次与大海相望,就觉得心里一层尘翳被海浪冲刷带走,能轻松不少。

  两个人原本计划在镰仓高校附近几站下车,先走马观花一阵再去下榻的民宿放东西,但看电车沿途的小路上到处都是人,想必最热闹的打卡地肯定也人山人海。方恒索性变更了计划,先去了江之岛的民宿休息,把观光的行程留到了晚上。

  牧阳一下电车就被风吹得头发乱成一团,顿时理解了方恒的意思,海风太烈了,他的小电风扇相形见绌。

  他们预定的房间在三楼,窗户正对着海平面,牧阳也不管开着窗热不热,一直在拿手机翻来覆去地找角度拍照。

  “方恒,你看。”牧阳指着窗下的一排矮柜,里面全是《灌篮歌手》的漫画。

  “来这里打卡的游客不少,肯定是老板有意放的。”比起漫画书,方恒看到的是矮柜最下面一层的几本小说。

  封面旧了,内页也旧了,微微膨起的一沓旧书,虽然他看不懂内容,但也能大致猜测是一本小说。日式的小说从装帧到排班都有自己的特色,他以前买过几本,都是这样的风格。

  方恒坐在榻榻米上,用手机搜图的方法,找到了这本书的中译本,结合了释义,把手里这本小说草草翻了一遍。除了书页本身的折痕外,阅读者还在上面用铅笔注释和誊抄了一些内容,这些字句,他也用拍照软件一一翻译了一遍,揣测出了意思。

  牧阳知道自己与方恒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人。他总是急躁躁的,火急火燎、想到什么立刻就要做,做了什么恨不得立刻能有个结果。方恒则总是悠悠的、慢条斯理,手里有什么就做什么,从不担心时间流逝得太快,重要的是能品味当时当下的这一刻。

  就是在这种时候,牧阳会忍不住觉得,要是自己能变得更稳重些,说不定就能看到方恒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那双眼睛里的世界必然非同凡响,不能错过。

  把这样一本书看完时,太阳已经慢慢有了倾斜向西的征兆。窗外吹来的风也不再炽热难耐,而是徐徐带凉。

  牧阳习惯他看任何一本书都能入神,所以一直没打扰他,直到他抬头的时候,才指着海平面的方向说,“我们出去看落日吧?”

  方恒站起来伸了伸腰,“走,看落日,再找个地方吃饭。”

  出门照旧是先等电车,先去镰仓高校站前打卡,再去湘南海岸公园散步。

  牧阳问方恒,“你刚看的书好看吗?”

  方恒说,“还可以,是本刑侦小说。你想看吗?想看我就先不剧透”

  “你直接跟我说吧,我这两天肯定没耐心看书。”牧阳对自己很有自知之明,这种随口一提还可以的书,他通常都是不会看的,除非方恒大力推荐,说不看后悔终生,他才能耐下性子去翻两页。

  “讲一个警察目睹了一桩灭门惨案,顺着调查,最终发现杀人凶手是家里最不受宠的一个孩子。中间很多情节都不是探案,而是通过线索去描述这个凶手的出生、成长和生活。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作者的文风,描写出来的整体基调都很平静,既没有凶杀案悬念从生的感觉,也没有在替凶手诉苦。”方恒只能总结,“很日式的表达。”

  “是很日式的表达。”牧阳甚至能从他的描述里看到好多本类似的小说,“他们经常写这种题材,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我以前跟一个编剧谈过类似的问题,他说即使是商业创作,写着写着,最终还是不免会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和生活观察放进去。一个地区的人,生活环境相似,文化氛围相似,可能体会到的东西也比较相似,所以总是有感而发同样的体会。”方恒无端做了联想,“看这些小说的人,说不定也是这样的心态,所以才会把一本书从头翻到尾,还划线做了注释。”

  就是不知道这本书的主人是经营这间民宿的老板,还是普通旅客遗留下的东西。

  他们下车时已经是下午五点,海岸线几乎只留了一线暮光,站前打卡的人群却还是蜂拥不绝。方恒不爱凑热闹,站在远离人群的位置拍了张照,而且手机位置抬得高,一大半地标都没入画,只留了个黄色的轨道标志。

  “牧阳,你这么爱跑步,没想过写点跟跑步有关的小说?”方恒想给他举例,“比如《强风吹拂》这种?”

  “没有……”牧阳甚至头一回思考这个问题,“我又不爱写东西,我连个手写信都要憋半天。”

  “画画呢?”方恒还在想,“我认识很多画漫画的人,都是小时候看漫画看上瘾了,所以自己手痒,也想画点什么。”

  “漫画我倒是试过,但是也就仅限于临摹,之前我在网上还买过一个教绘画的课程,前面十几课都是人体结构、肌肉骨骼,跟学医似得,我没坚持下去,就作罢了。”牧阳打开手机向方恒展示他1999元买的课程,“我还买了个数位板,现在已经压箱底不见天日了。”

  “正常。”类似的情况不少,方恒司空见惯,所以他才想到,“每天发生的事,有人写进小说里,日常看到的海,也有人把它画进漫画里。但我们却不是这个类型的创作者。我很小的时候看电视剧就很清楚地知道谁演得好、谁演得差,甚至还能把自己放在电视的情境里,想到这个角色要这样表现才更合理。”

  “再到后来,我还能琢磨角色的身世、心理变化,想到这个角色如果换我来表演,我可能会更改什么细节……”方恒时至今日,还能回想起小时候对着镜子做表情的傻事,“就是这门学问太浩瀚了,我即便只用心在‘声音表演’这一件事上,也觉得这辈子只能领悟个皮毛。”

  “没关心,开心就行。”牧阳没有专业度上的包袱,他的出发点更简单,“反正我就喜欢配,一句话这样这样再这样,改改气息、改改节奏、改改断句方式就能给人不同的感觉,太有意思了。”

  正说着,电车过站,响起一串“叮叮当当”的声音,绿油油的车厢很快闪过眼前,只留心看了两眼,车又很快驶过,碧蓝的海平面再次出现在面前。

  名场面打卡结束,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牧阳问说,“你感觉这辈子,你会只干这一件事吗?”

  这问题方恒没能立刻答上来。

  一辈子只干一件事情,是不是太浪费了点?人就活这么几十年,天下间好玩的事情又多了去了,每天十几个小时闷在巴掌大的录音棚里,不知道会错过多少风景。

  可也许这个世界上有些风景本就不属于他。

  就像他写不来小说、画不了漫画,没有经营一间咖啡馆的美梦,也没有环游世界的兴致,只在看见有趣的故事时,不由自主地想要通过自己的演绎来表达角色的内心。

  世上美丽的风景很多,但对他来说,存在于故事里的风景更值得一看。譬如此刻面前的大海,若它不是动漫里的一角,大概不会有这么多人踏出国门,特意来看它一眼。如果他所配制过的作品里,能有几部,或者一部,让观众因他的表演而对角色心生喜爱,喜爱到即便知道他们不是真实存在的人,也愿意走一走他们“生活过”的地方……

  “先做着吧。”方恒不给自己的未来下什么定义,他觉得时候尚早,“现在还想配,就先配着,有一天不想配了,就一定是有不想配的原因,到时候再说。”

  但他心里隐隐有答案了。

  好多事情做着做着,五年十年就过去了,光是一只脚踏进“专业”这道门槛,就得费上半生时间。刚琢磨出一点自己的技巧,一门心思想要应用自如,自然也舍不得丢下十余年打磨出来的这门技艺。

  人这一生太短了,可能只够做好一两件事,他又不是个会半途而废的人。

  总还是会顺着惯性,继续做下去的。

  他没有下定论,但牧阳却指着海岸线对他说,“太阳快下山了,我们赶紧往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