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耽美小说>[综]和古代名人同在【完结】>第227章 在寻秦记里开地图21

  历经几世, 可以说也就是在这里,阿玉从不用担心人手不够,也从不用担心没人帮手, 墨家要文有文, 要武有武, 要手艺有手艺, 那真是,让阿玉的一连串推广计划完成的顺利的不行。

  不过是两年上下的功夫,木屋已经在各处遍地开花,成了百姓人家普遍的居所,甚至还有些心思巧的,将这木刻楞里外再涂上一层泥什么的, 将屋子捯饬的越发的结实了。火炕这东西更是在北面普及开来, 别说是贫苦人家, 就是中上等的富贵人家,也免不得起上一二。甚至因为需求上既要保暖又要好看, 倒是还整出了不少的款式。让不少寻常小工匠人得了好。

  至于踏碓这些, 那就更厉害了,根据墨家那边的反馈来看, 即使有些国家的大臣们没怎么重视,也一样在普通百姓中间传扬了开来, 毕竟这东西成本太低,不过是一点子木头就能搞定,哪怕没手艺, 家里凑合着弄个也能用,自然普及的很快,织布机什么的,中小商户都快捧成发家致富的宝了。

  而在这样的传播途中,各国的虚实也渐渐展露无遗。比如赵国,虽然占了个最先,可国家组织的却几乎没有,因为这会儿他们正在为人丁减少,北方防御艰难而头疼,没心思管这些。韩魏两国倒是有官员发现了这里头增强国力的可能,可他们这两个国家吧,和赵国都有一个软肋,那就是因为自家是大臣分了君主的国,所以在等级上,子啊对朝臣的控制上比其他几个国家更甚,以至于连着上下沟通都比别国多点弯弯绕绕,反应相当的额慢,至今还没定论。

  东面的燕国更看中火炕,其他的有点无所谓,因为他们天气等原因,习俗上有些类似北面的胡人,倒也情有可原。至于齐国本就懒散,因为靠着卖盐就能日子过得不错,连种地出息都总是排在各国之后,所以这个国家的君主大臣连看都不带看。楚国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地广人稀,天气也不算太冷,日子过得散漫着呢。

  这么一来,很明显,只有法家治国多年的秦国,因为有较为完善的体系,更为注重实用的氛围,所以阿玉这些弄出来的东西在那里遍地开花,据说连秦国王室的内府都已经开始减少城春旦的刑罚,甚至墨家还有被请去研究用这踏碓处理铜矿的,可见他们眼光的不凡,政府效率的迅速。

  甚至因为这些器物的实用性得到了证实,连阿玉推出去的耕种技巧,堆肥方法,也一并得到了重视。在得到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划出一部分官田来进行试验,这是其他各个国家都没有做的。从这一点上,秦国就已经获得了墨家弟子的好感。都不用阿玉说秦国一个字的好话,这些往来秦国的墨家人,就已经自发的子啊其他同窗中宣传秦国的效率和重视。而这种自己人的消息,显然比外头的人宣传一百倍都有用,渐渐的,墨家的天平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倾斜。

  而随着这些的推广,一年两年或许感觉不深,可到了三年四年,差距就出来了,别的不说,就秦国那所有国家都知道的西北贫瘠之地,愣是种植出了比中原腹地还要高一成半产量的粮食。而阿玉那石磨的推广,也让那习惯了粟米的秦国,开始加重了相对高产的麦子的种植比例,全国的粮食产量在不断地上升。

  此外,因为踏碓的不断研发使用,用工具代替人力粉碎矿石也终于得到了运用,让秦国的金属制造也提升了产量,各种叠加之后,整个国家的国力自然也得到了增强。

  而这样的增长除了墨家的人和阿玉注意到之外,外头注意到的人有几个?老实说,底层的,关心农事等事儿的估计是已经有所发现的,可上层……对不起,他们看到的还是军队,所以关注度即使有,也很微末,并不太过在意,甚至还有些昏庸的臣子表示,人家有的,咱们又不是没有,怎么可能有什么差别。得,都到了这个份上了,还能说啥?

  对于这样的变化,阿玉的心里说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亲自参与这样的历史进程他的心情激动是一定的,这可比三国的时候更跌宕起伏,复杂多变,可真要说有多骄傲,那也没有,透过历史的迷雾,阿玉很清楚,在秦国实行法制并坚持多代之后,秦国本身就已经比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更有底气成为天下之主,若非以一敌六需要的底气太多,一时不能奢望,天下估计早就有主了。更要紧的是,秦国运气好啊,三十六代君主,几乎就没几个不成器的,如此累积下的底蕴……也难怪最后这西垂大夫的后人能得天下了。

  而说到这秦国国君……喏,阿玉这里就有一个后备的,是的,那个牛家村的娃娃终于还是被阿玉给捞过来了。嗯,也不能说是捞过来,因为这是人家自发自动的送上门的,随着阿玉这里和墨家学堂的不断增多,随着一系列工具引到下的周围百姓得收入增加,只要是有见识的百姓,都知道,送孩子去读书,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最起码能学一技之长,将来不至于没了求生的本事。

  所以啊,这牛老爹在自觉家里还算宽裕,自己年纪渐长,未必能活到孩子成人的情况下,本着慈心,送孩子来学习,那自然是顺理成章了。

  而这个据说很可能是吕不韦孩子的嬴政,也确实聪明可爱的紧,虽然才五六岁的模样,但是学起东西来却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这样的情况下,阿玉给他多加点功课,开个小灶什么的,愣是没人说半个不好。只觉得阿玉这很可能是在挑选入室弟子,只有羡慕这孩子天分和机缘的。这让阿玉这帝师干的,啊,比某穿越人士封个太傅都轻松自如,嗯,时不时的还能享受一下秦国王子跪拜的大礼,和打一国王子手心的恶趣味。

  “什么?和氏璧?怎么可能?”

  老天爷爷,就在阿玉差点沉浸在每天训王子的诡异快乐中,乐不思蜀的档口,任务的重点目标突然就出现了,还出现的相当的诡异和突然。让阿玉都傻眼了,这时间不是还没到嘛,怎么这么快就到这个剧情了?难道是谁按下快进键了?还是自己弄错时间表了?不该吧!阿玉有心想算算,可一想不对,还是先听秋生怎么说。

  是的,这一次,这么劲爆的消息消息居然不是墨家途径的来的,而是秋生,这么一个如今算是杂家弟子的小子带来的,这个来源很让人吃惊好不。啥时候他们杂家也消息灵通起来了?

  不过真说起来,这到是也不怪人墨家,而是秋生这孩子巧啊,顺耳朵听到了某些知情人士闲话。

  “可不就是和氏璧嘛,早年都说完璧归赵,我也一直以为那东西肯定在赵国的,可不想先头去给人送纸的时候,刚得了钱准备往外走,就在一处拐角听一个像是什么先生模样的人在和人说闲话,说什么大王要派人去秦国,为什么玉石总得要回来什么的,我当时还没反应过来,只以为大概又发现了什么好东西而已,可后来另一个人又说什么,难道当初送回来的是假的这样的话,我才反应过来啊。送回来假的,要回来,这两个合在一起,说的还是玉石,那除了和氏璧还能是啥?当时我就给愣住了。”

  秋生的表情到这会儿还带着一丝迷茫和震惊,可见这事儿对他来说有多不可思议。

  “你说,这戏都怎么唱的?那时候传的,就差没有举国欢庆了,都觉得这是咱们更胜一筹,如今在反过来看,嘿,合着大家都让人给耍了啊。那以前人秦国看咱们闹腾,岂不是看了一场笑话?”

  你别说,这么一想还真是,而且还是那种丢脸丢到全天下的那种,也怪不得秋生那脸色都难堪的像是踩了那啥啥啥一样。不过这个放到阿玉这里,关注点却完全的不一致。对他来说,那就是块玉,有啥好稀奇的,最初那还是人楚国的呢,人楚王被笑话了那么多年,不也没少块肉嘛,他更看中的是这个时间问题。

  “你也说了,完璧归赵,那是啥时候的事儿了?这都多少年了?该不是这么多年,宫里那些人,愣是就没分出个真假来?还是以往其实早就知道,只是没脸开口自己说出来?没法子要?”

  这一问,秋生也不知道该怎么说,要说没看出来?那岂不是说宫里那些人眼睛都瞎了不成?不应该啊!或者那假的其实玉也相当不错?质量和和氏璧其实差不离?那要是这样的话,何必讲究真假?就一个名头不一样,还闹啥?若是说以前分出来了不敢说,那又说明啥?说明赵国的人胆子小?不敢和秦国对上?那也不对啊!这干仗都敢,虎口夺食都能上,怎么一块玉石就不敢了?甚至反过来让人杀了四十来万反而胆气壮了不成?

  秋生越想越觉得这里头复杂,越想越觉得头疼,半响摸着脑袋终于垂头丧气的对着阿玉说到:

  “我也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了?反正听着就觉得,这事儿玄乎得很。”

  是啊,玄乎,也不知道编剧这都是怎么编的,感觉愣是将简单的事儿给弄复杂了。还没头没脑,没前没后的,难道只是为了这和氏璧的名声?要真是那样,还真是呵呵了。

  虽然史书上的记载,这东西确实,后来就在秦国,可按照时间推,怎么也该是赵国灭了之后,作为战利品重新流落到秦国的吧,弄这一出……阿玉觉得他也一样头疼的很。

  不过不管是不是头疼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的任务目标既然出现了,那么加以关注,争取拿走是一定的了。和这个时代的精英们玩一把,这真是个不错的游戏。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纤维喷雾 6瓶;baobao 1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