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耽美小说>[综]和古代名人同在【完结】>第130章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27

  那个什么徐贞明提出的垦田, 不仅仅是想从辽东到江南,层层推进,开发更多的田亩, 还一门心思想要在北方的河流便利处, 开辟出像是南方一样的水田来, 让稻米在北面也落地生根。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 这绝对是个不错的主意,是属于跨时代的建议,想想后来到了清朝的闯关东是为了啥?后世的那个什么开发北大荒又是为了啥?还不就是因为人多田少呗,若是能从这会儿开始就未雨绸缪,不说别的,单单是开垦出来之后, 在小冰河时期能让整个天下多点粮食产出, 就十分的划算好不。

  阿玉觉得划算的事儿, 除了粮商们抵制的全心全力,其他京城官员有大半也一样觉得挺不错。毕竟作为京官, 若是不做到一定的级别, 想要在京城附近买地都想当的困难。上等的良田什么的,太抢手, 六七成都让那些盘踞京城几百年的勋贵们给吞了。剩下的你说怎么够分?要不是这两年连着抄家,抄上来一批, 又有内务府这样地头蛇人家倾覆腾出来一片,只怕京城四品以下的官员,没几个能在近便的距离京城半日路程内拥有一个庄子的。

  在这样的现状下, 皇帝说要多多开发点田亩,你说他们能不支持?虽说如今皇帝似乎对田税看的比较紧,可他们……大不了投献的土地多退回去些,也算顺了陛下的心思。人情什么的,怎么也比不上自家的利益对吧。

  是的,上头那些阁臣什么的,是不是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他们不好说,是不是有别的盘算也难猜,毕竟这些人心思太深,不是一般人能琢磨透的。可下头机灵的底层官员们其实已经从这几年皇帝的动作中看出了端倪,知道皇帝估计是对一些地方上圈占大片土地的乡绅土豪们要下手了。

  为啥这么想?听听前几次抄家回来那些田亩的数字就知道了呗。丫丫的,一个个的,田亩最多的居然能占下一个县九成的土地,你说说,这不是玩国中之国是什么?怪不得皇帝要出手呢,确实嚣张了些。全天下才多少个县?要是这么发展下去,皇帝都没税可收了好不。

  甚至有联想能力比较强的,还忍不住从这国中之国的感悟上,联想到那些宗室身上,算算需要用一间屋子来记录的宗室名册,想想那些分封的各处王府,想想那一天到晚能听到的巧取豪夺的宗室战绩。他们认为,这或许是皇帝在为清理宗室做铺垫。

  是的,很多人真的是觉得这是冲着宗室去的,为啥这么想呢?因为宗室分封有多少田亩,大家都知道,那真是……已经不按县算了,而是按照城算啊,在国库税赋都够呛的情况下,不打他们的主意才怪。

  或许也正是因为宗室这么一个大头吊着,所以喽,万历皇帝在田税的问题上这么折腾,愣是大半的官员都没多想,只寻着万历这两年的路子顺着考虑,觉得是用抓大头的方式,一点点的清理什么的。

  如今这垦田的事儿,又是让这想法被加重了砝码,觉得这是田税不足闹出来的,所以在万历皇帝将反对意见搁置,不在关注之后,那些比较机灵的官员也立马转了风向,不在帮着鼓吹。等着以工代赈,兴修水利之后,更是开始歌功颂德起来,力求朝着皇帝多靠拢几分。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还有人坚持说垦田怎么怎么不好,怎么怎么不方便,一时也没有了反对力度,倒是让原本已经开始有些艰难的垦田工作得到了加速发展,在这一年的年底,就顺利的达到了四万亩。甚至田亩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加着。明年就是五万也是可以期待的了。

  这个数字绝对是大大的出乎了万历皇帝的意料,他从来不知道就在他这京城的周围,居然就有这么多空闲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居然能开垦出这样多的田地,那么若是在加把劲,除了内卖的一部分,外卖的大多数,剩下的收拾成皇庄,又能让内库多多少出息?就是不卖,储存到常平仓,不管是救灾还是拨付军粮又能宽松多少?

  万历皇帝觉得,自己的眼前不单是小钱钱都要开始飞起来了,就是往日压在心头的那种重压也轻了好几分。只是……徐贞明这个家伙或许是和田地打交道有些多,人也变得有些蠢笨起来。前头没发觉这垦田的危机,只顾着干活也就罢了,这会儿刚顺当的完成了他自己当初的承诺,皇帝正高兴呢,傻不拉几的又给皇帝浇了一盆冷水,说出了一个新的大问题。

  “陛下,如今别的问题都有了法子,剩下的就该是流民回乡的问题了,山东……黄河溃堤,旱灾,水灾都常有发生,流民外出逃难,分散到各处之后,虽有朝廷颁布的灾后回乡的律令,可每每都会留下好些在逃难的当地安居,再不返乡的,或是卖身为奴,或是成为隐户,或是婚娶迁徙,如此一来,几个经常受灾的地界,如今丁口依然稀松的不成样子了,土地也常年抛荒……”

  诺大的国家,问题永远都是层出不穷的,这边刚解决了一个垦田水利的事儿,另一头抛荒的问题又来了,万历皇帝的脑袋又开始疼了,心下忍不住想,这问题要是让阿玉说,又该怎么办?

  刚想到这里,他心里猛地就是一惊,从什么事时候开始,这个阿玉,居然已经这么重要了?自己每每有问题,只要是涉及到这些田亩百姓的,怎么就下意识的会想问他呢?阿玉,这么一个武人,这么一个锦衣卫子弟,万万是达不到所谓的白衣卿相的水平的,那么自己怎么就觉得他能有办法呢?这是对他太过信任了?

  万历皇帝的心里警惕了,为自己对这么一个小人物这样的信重有了疑惑。忍不住翻出七七八八的好些怀疑来。好在一直以来,阿玉和他说的多是和朝政不相干的事儿,好在一开始的几次,阿玉都是引导着,用话赶话的方式,用无意中说起的小道消息,引导皇帝自己想出来的,不然这会儿只怕真是没什么好了。

  万历细想了几遍和阿玉之间的交集,没寻出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心下总算是安稳了几分。可即使这样,皇帝也忍不住开始提醒自己,作为皇帝乾坤独断才是常理,让人猜不透才符合帝王心术的要求,被下头的人牵着鼻子走是万万不可以的。所以,即使阿玉没问题,他也开始琢磨是不是该对着这小子冷上一段时间。免得将来阿玉持宠而娇,弄出什么不可收拾的局面。

  呵呵,看,有时候太能干果然也是一种错误,好在阿玉早早就已经看透了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已经为自己套上了几分保护,不然……自古名将多冤死的结局,或许就是他未来的写照了。帝王是不会允许脱离自己掌控的事情发生的,任何有可能的威胁都会被消灭在萌芽的状态……

  那我们话又说回来了,这边万历皇帝疑心重重,而阿玉又在干嘛呢?嘿,他要干的事儿可就多了,挣钱就是最大的事儿。而这个挣钱的东西,正是相当符合目前水利为主的大势,并绝对能获得所有大小地主欢迎的大水车!

  在唐朝就已经干过这么一次的阿玉,在重新捡起这个项目的时候,那真是相当的顺手啊,自己直接动手三两天的就做出了一个模型来,你说熟悉不熟悉吧。而有了一个小小的自制模型之后,这么一个一看就懂,功效巨大的东西,立马让阿玉顺当的勾搭住了其他在置换田地,搞房地产没能插上手的锦衣卫百户。甚至其他卫所自持有点家底,有点人脉,有点身份的熟人也舔着脸,自己寻上了门要求合伙。让他在借调工部,甚至是将作坊的大匠们出来的事儿上越发的顺当了。嗯,这也是另类的人多力量大的体现吧。

  等着凑拢了本钱,召集齐了人手,一口气制作了足足不下百架,开始往外卖之后,那更是银子哗啦啦的往里流,挣得所有参与的都满脸桃花开。

  “果然是好啊,这大水车,看着就敞亮,卖起来更敞亮,哈哈哈。”

  “一百两银子,值啊,看看这架势,用上二三十年都没问题,省了多少事儿,从此这京城周围的田亩都不缺水了。”

  “也亏得这里的庄子多是勋贵官宦人家的多,不然也未必买得起,当然,也是咱们锦衣卫的牌子够亮,没人敢强取豪夺。”

  “可不是这么说嘛,刚开始的时候你看看那几家的人,哼,这豪奴没好货还真是不冤了他们。”

  有份分钱的今儿几乎都在,就那么站在这河渠边上,看着这一溜的大水车志得意满,而阿玉则在一边含着笑,也不插话,就那么看着,心中十分的欢喜。当年用这个,让长安增加了无数的良田,如今到了这里,想来也不会差。而有了这些,这京城周边……最起码以后面对旱灾可以放下一般的心了。

  更重要的是,他心里清楚,作为大明的中心,这里风行的东西,即使在这个一切都慢悠悠的时代,也一样会传到这个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如此一来,这一片即将遭受数百年来最严厉的天灾人祸的土地,又将增加多少生机?若是黄河边能布满水车,那……或许连溃堤也能减少受灾程度吧!阿玉满心期待着。

  所谓功德无量不是求神拜佛能做到的,也不是一味的媚上能做到的,只有踏踏实实的沉下心来,付出努力,用最实在的改变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