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耽美小说>[综]和古代名人同在【完结】>第125章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22

  “怎么, 这么多送礼的,玉哥儿,这些真的不妨事?若是什么为难的事儿, 可千万别因为这些个东西, 就勉强去做, 即使是锦衣卫, 那也不能干太过头的事儿,到底是自己的前程要紧。”

  自打又一次遇上皇帝,并在街口附近陪着走了一阵之后,那些耳目灵便的一个个的就开始变着法子的给东西,借口那真是千奇百怪,有的说是因为上朝顺当, 赶上了正事儿, 想起这街道清理是阿玉提出来的, 故而给赏;有的是因为某个穷亲戚因为阿玉,得了好房子给赏;又或者是什么家中有喜事, 故而亲近的给赏, 分点喜气等等。说来虽银钱不少,看着有些诡异, 这还有些分寸,最起码不打眼对吧。

  可到了后来慢慢的有些不知道究竟的, 跟风的也开始送礼了,或是一车瓜果,或是一点吃食等等, 那可就热闹了。不过是半个月的功夫,家里光是银钱就足足多了二三百两,那什么米面粮食,布料器物的,阿玉这样一个人的家,足足用上一二年只怕都不用采买。

  你说,这么一个阵仗能不让老刘头心里头发慌?好容易老东家家的孩子立起来了,让他们祖孙又重新有了依仗,他怎么也不想看到这么一个好孩子,稀里糊涂的没了前程。所以啊,即使知道自己这身份说这些不怎么合适,这老刘头还是开口了。

  就算是身份不合适,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阿玉能不知道好歹?真能怪他?怎么可能。相反,阿玉还难得感性了一把。这是多久了,连着两世,都是自己一个人当一个家,这种寂寞,这种孤单真不是言语能说清楚的。而在这一刻,老刘头的影子,甚至和上一世的奶娘隐隐的有些重叠了起来。

  上一次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前,奶娘就没了,只留下一个奶兄弟一直跟着,甚至在最后,成了帮扶自己儿子,托付家中琐事儿的人。这种感情,即使只是主仆,也弥足珍贵。

  想到这些,阿玉脸上露出几许温暖的笑意,一边拍了拍老刘头的肩膀,一边好声好气的和他说到:

  “放心,我心里有数,不过是听风就是雨,想先打点几分交情罢了,并没有什么具体的麻烦。再说这些人家一个个的,我都记在了册子上了,等着人家有事儿,到时候备上厚礼,就将这人情就还上了,不耽搁什么的。”

  听着阿玉已经有了应对,而且听着也确实妥当,这老刘头算是松了口气,不过既然这会儿不妨事儿,那……

  “那这银子……玉哥儿,咱们家如今这些东西,用上一二年都尽够了,银子放着也是放着,要不还是赶紧的买地?上次那一百亩地的地方,近来正好有要卖的,咱们若是下手早,正好凑到了一处。只要有地,那就是再没有了油水,靠着这个,日子也能过得顺当。”

  阿玉好,他孙子就好,没见着这才多久,他家安子都长肉了嘛,偶尔跟着出去得的赏钱,都攒下了小一两了。这样的日子,往日哪里想得到?都是托了阿玉的福。为了这,老刘头那是样样都替阿玉想着,连着春日田里下种,他都生怕阿玉被佃户欺负年小,做活不尽心,不顾自己年级大了,愣是借了车去看了几趟。

  这样的老人,说的又是如此老成持重的话,阿玉能不听?积攒家业什么的,本身就是阿玉最喜欢做的事儿了好不。

  “这是一定的,我已经取了银子出来,就想着再买上一百亩呢。有了二百亩地,我这心啊,就定了。”

  那里是有了二百亩就定了心的,阿玉早年,即使再怎么不如意,再怎么在底层,那田地也没少过,如今这么说,不过是安老刘头的心罢了。他的心大着呢!再说了,他那是没钱的人?家里的银子,就是买150亩,那也是可以的,只是他这会儿除了田地,心下对着这院子也有了新想法。正寻摸着是不是换个地界,直接买个两进的。

  到底如今是官了,这小院看着整齐,又只有他一个主子,似乎什么都不缺,可若是他成亲呢?即使武官人家规矩粗糙,内外有别总是要的,他又不是没银子对吧。更不用说,这皇帝,或许还会再来的情况下,就更是要在规矩上多注意几分,免得生出什么事端来。

  许是阿玉前几世积德行善,所以到了这会儿,他真是想什么来什么,顺当的不得了,这里刚又买下百亩地,攒下让老刘头都欢喜高兴的家业,那边隔壁人家就来问了房子的事儿。

  “本也就是听说,你在南面那原本的平民街建了好些不错的宅子,也没多想。可这前几日,你婶子娘家有人搬了过去,她跟着去瞧新屋子,这一眼就看的拔不出来了……崭新的宅院不说,有好几处居然是带着后罩房,勉强都能算两进的院子了……你也知道,我这家里,你弟弟他们,四五个人呢,本就住的挤吧,能一下子多那么些屋子……”

  明白了吧,人隔壁人家是想用自家和阿玉隔着墙的院子,和阿玉换南面新盖的宅子了。也是,能住的宽敞些,谁不想啊,只是以往没这么个便利而已。日子都过的紧张的很,谁会往这上头费心对吧。可如今呢?那不是隔壁就是当事儿的人嘛,明显有便利便宜可占,怎么可能错过。二进的院子,那么多房子,还是新屋,就是儿子娶媳妇,说出去都长脸好不。

  至于你说阿玉吃亏?那也不能,他们到底是老邻居,干不出这么缺德的事儿来。这边虽然不过是个寻常四合院,到底是靠近皇城的好地段,地价都不一样对吧。他们图的不过是便利,是能免去些置换房产的手续和零碎花销。别看房产细算价值差不离,好像没什么问题,这一买一卖的,若是从寻常法子走,光是文书契书的润笔什么的,没二两别想办利索喽。这点银钱阿玉或许不在意,又有办拆迁的名头,统一办理,可以平摊什么的。可对于寻常校尉人家来说,那可就是一笔大钱。

  这样的要求对于阿玉来说,那简直就是瞌睡碰着了枕头,正好啊,还有什么可说的,立马就同意了不说,还利索的只用了三天,就帮着将一切手续都给谈妥当了,到了十天后,人家都利索的搬到了新宅子了。

  阿玉办事儿办的高兴,只顾着乐呵呵的去隔壁院子端详,寻思怎么将两个宅子连起来,让自家横着也整出个内外院来。可一个不小心,却忽视了这事儿的影响。

  前头也说了,这一片早年间就是直接划给了锦衣卫的,开国这么些年,零零总总的,或是有人丢了差事,或是有人调任别处,可再怎么着,大面上,九成九都是围着皇城的十二卫人家。亲戚连着亲戚,同僚连着同僚,沾亲带故的。所以啊,这置换宅子的事儿一出来,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

  啥?咱们这样的旧宅子,居然能换到那么好的新宅子?居然有这样的好事儿?家里人少的还好,人多的,那立马心里就和长了草一样开始寻思起来了。那地方偏是偏了些,上差什么的,远了点,可这远怕啥?又不是出了城。偏又怎么的?小偷小摸的,也没人敢往他们这样的人家里伸手啊!倒是那房子……

  提着点心,攀着关系,开始往阿玉家来的人越发的多了,甚至连着其他阿玉手下正办着这置换差事的人也一个个的有亲戚上门了,热闹的,不知道的还以为过年呢。

  “我都不知道,我家什么时候居然有了这么多的亲戚,一个个的,最起码拐了四五个弯,我爹说,这要家家都这样,只怕咱们修的那些房子,两进的都不够他们分的。可这要是不给办,实在是……没得又得罪了人。”

  铁虎眉头皱的都能夹死蚊子了,他是真愁啊,明明办的是挣钱的差事,怎么一个转身,就成了麻烦事儿呢?变得也太快了些。

  阿玉从铁虎说话开始,就已经反映过来了,想想隔壁已经搬走的人家,再想想这寻来的人,自己忍不住笑开了。得,自己一时忘形添麻烦了吧。不过既然是自己闯的祸,这收拾手尾自然也要自己来。没得让别人做了难。

  所以他垂着头想了,沉声说道:

  “这事儿也不是不能解决,这样,对外就说,这本是锦衣卫自己置换地方建的,难得大家看得上,想换也成,只是凡事儿都要有个规矩,第一,咱们先顾着自己人,锦衣卫的人家要换排在前头,第二,除锦衣卫外,十二卫的好歹也算是同袍,排在其次,其他人家,就暂时算了。第三,即使是自己人,过来换咱们也要排个先后,家里实在是人多住不下的排在前头,请大家相互体谅一二。第四这置换出来的旧房子……咱们也要请了中人来估价。毕竟各家大小,位置不同,旧宅的价格也不一样,有不够的麻烦他们自己补贴,毕竟给方便是一回事儿,平白的让咱们贴钱又是另一回事儿。咱们能不计较他们置换的旧屋子地段咱们是不是用的上,就已经很讲究了。”

  阿玉说一句,铁虎就点一次头,等着听到后头,整张脸都开始有了笑模样,咧着嘴说到:

  “阿玉,还是你有法子,我爹在家唉声叹气的不知道怎么办,我就说你肯定有法子,看,让我说着了吧,这么一来就是那些选不上的,也不会多说半个不字,条条都合情合理的让人信服。”

  是啊,合情合理,锦衣卫建的房子,先照顾自己人有什么不对?你们眼红,你们衙门怎么就不这么干?优先照顾家里住不下的那是怜贫惜弱,自家人这样做那是讲人情,讲同袍同僚之仪,有什么不对?至于差价?谁也没欠你的,有新房子给你置换,都没要你润笔什么的,只说房产的价格,这已经很照顾了,你还能有意见?

  只这么四条,瞬间刷下去七八成的求告不说,还顺当的刷了一波的人心,让整个锦衣卫,甚至是十二卫的人对着阿玉都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直说阿玉仗义。有些心思玲珑的,还开始撺掇自家上司,是不是跟着阿玉也这么整一整。都是心明眼亮的,看阿玉能免了这些要置换人家的文书地契钱就知道,这怕这事儿还是挣钱的。既然挣钱……那有什么理由不干?

  所以啊,都不用万历皇帝说的一二年的时间,不过是两三个月的功夫,这京城就有了两个大的不一样。一个是城南原本最是平民区的地方,那万年不动的地价居然涨了一成不说,整齐的联排小院愣是成了片。比城中几处小户人家的地方都齐整漂亮。再有那十二卫的兵丁人家,也不再是挤在一个地方,慢慢的扩散了开来,城南几乎占了近半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

  而意料之外的,隐隐开始有些苗头,却不为人注意的地方其实还有另外一处,那就是往日的贫民窟。那里本不过是泥胚木板搭建小窝棚,让人勉强存身的地界。地痞流氓,小偷小摸不少,正紧人家却没有几个,可到了如今,不知怎么的,这地价也上去了些,还总有人过来查看地皮。

  可偏偏,这些来人看着对这地皮很感兴趣,却一个个都没有往日招摇的直接赶人硬抢的模样,相反,还有不少用城外庄子上正紧屋舍来换的。这可怎么说?什么时候他们这草棚子一样的窝棚也有值钱的时候了?好些老弱都有些傻眼,只以为是遇上了骗子。

  当然那些常在街面上走的混子们知道,这并不是,而是城里这置换房子整出来的缘故。

  你想啊,这京城是啥时候建的?那是朱棣时期,到了这会儿隔了多少年了?人口又增加了多少?不说比当年翻上几番吧,涨上五成总有吧。那么原本还算是宽敞的京城,能不挤得慌?再加上官是越来越多,有钱人越来越多,这样一来,这贫民百姓日子过的有多挤吧,那真是谁住谁知道。不然也不至于有那么多占地违章搭建的事儿了对吧。

  如今呢,违章搭建不成了,要罚钱,要强拆,那么这屋子住不下的就更多了在,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没人管,那事儿也就要靠他们一个个的,慢慢的自己努力了,弱肉强食,看各家自己的本事。而如今呢?阿玉创造出了新的模式,置换,而且还将这事儿当成买卖一样,办成了能挣钱的事儿。如此一来,这事儿就不是原来的事儿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有钱挣没有人愿意错过,别说是锦衣卫了,就是其他十二卫,甚至是其他衙门都开始寻思用这个法子发一笔。特别是那些在城外庄子不少的大户老爷们,为了衙门,为了公事或许还有些拖延,自家的事儿,那是相当的利索,而且他们的便利条件先天的比衙门好。

  你想想只要自家庄子边上砌上一排半砖半泥胚茅草顶的院子,划上一亩自家不要的下等地,坡地之类的,分分钟就能让城里这贫民窟的苦哈哈们心动。不但是能得了地不说,顺带的还能让自家多几个得用的佃户长工,他们凭什么不干?

  是啊,凭什么不干,正是因为很有理由,很有优势,所以干的人自然也不少,而干的人不少,不管是为了争夺看中的地方,还是为了名声考虑,甚至是下头管事之类争功,或者为自己贪污多点借口等等理由,你说他们怎么可能干出强买强卖的事儿来?那岂不是明摆着送小辫子给人抓?不是明摆着给别人送钱?所以喽,这贫民窟的人这才有了这像是开天辟地一样,难得的好待遇。

  你说这样的情况阿玉是不是知道?锦衣卫有什么不知道?那是不是当初就能料到?这个就不好说了,反正万历皇帝问起的时候,他是一脸茫然的表示:他一个总旗,管自己的事儿还来不及,哪有功夫管别人?手还没那么长。至于人到了城外……这又不是崇祯年间,动不动会有什么铁骑围城什么的,安全又有活路,有什么不好。嗯,当然,对着皇帝不能这么说对吧。

  “这贫民窟的人去外头的庄子,这其实是好事儿,在城里打杂卖力气吃饭的,即使住在外头也不是不能来干。倒是那些小偷小摸的去了近半,衙门捕快日子倒是轻省了些。还有些没点手艺的老弱……城外好歹有那么点地,种点菜蔬的,也算是能活命了。可见这置换的事儿好处不少,唉,我若早知道这样,当初一开始,就该往这方面想,这样或许早就见了成效,不过我也没那么多庄子,可见这银子确实不该是我挣的,呵呵。”

  这话说的很有些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意思,只是阿玉说的十分的坦然,后头还带上了几分自嘲,让万历皇帝看了,本有的对阿玉自夸的失笑去了三分,反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的说到:

  “真是个实在孩子,不过该是你的功劳就是你的,谁都不傻,都看着呢。”

  是啊,功劳,万历皇帝觉得阿玉这孩子,不知不觉的其实真的立了不少的功劳,只是很多他都没法子说,也不好说而已。这样的孩子,他想要保护,让他尽情成长,将来好成为臂助,就不能让他立于风口浪尖上。

  “且等着,只要你努力,将来自有你的好处。”

  这是给承诺了?万历皇帝眼角盯着阿玉,眼神带着几许深沉,他这份承诺不能说不真心,只是在这真心里头,还带着几分考量,这孩子是真的不知道自己身份?帝王多疑,从来如此。

  只是阿玉是谁?寻常人得了帝王的承诺或许会欣喜若狂,会感激涕零,可他不会,他对于皇帝这个生物,认知的比寻常人不知道深刻多少倍,知道这样的承诺若是当真,反倒是笑话,什么金口玉言,反悔什么的太正常了。所以他只是淡淡的一笑,没好气的说到:

  “公子,别笑话我了,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能把事儿办妥当,让大家都满意,我已经很高兴了,说一句不怕您笑话的话,就如今我这身份,这官职,这家业,比我爷爷的爷爷都多,也能算是光宗耀祖,我知足。”

  知足?阿玉真的知足?笑话了不是。只是他更知道,皇帝喜欢知足的人。看,他又猜对了,万历皇帝眼神里头的满意,几乎都快流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