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枭臣【完结】>第707章

  要不是青州军分兵于防垒,一时间集结不到足够的兵力打反攻,陈芝虎所部就算再枭勇善战,陈芝虎再是当世名将,在数日强行军精疲力遏、奔袭乐陵兵马又不足三千的情况,给逐走的可能性也会居多。

  陈芝虎所部皆百战精锐,一旦站稳脚跟,就稳如磐石,未仓促扩编、兵甲不全的青州军能敌;唯一的希望就是指望梁家能抽调精锐与青州军联兵夺回乐陵。

  梁家在这时候应不会再有隔岸观火的心思,当年陈塘驿之败早就证明梁氏父子不是能依仗的将帅,但梁氏父子这次的反应之慢,还是叫人失望。也许他们的能力也就欺负、欺负流民军。

  这时候还不清楚燕胡会往阳信投入多少兵力,但既然这次都将陈芝虎从西线调来,燕胡此战投入的兵力绝不会少。

  从楚铮这边得知一些淮东所不能知的青州军事部署细节,高宗庭站起来,背着烛火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楚铮也知军略,当然清楚阳信情势危急到万钧一发的程度。

  临淄府处于黄河的下游,由于崇观九年的那次黄河大决堤,洪水在黄河下游地区大肆泛滥,临淄府一时之间也变成汪洋泽国。

  黄河修堤民夫大乱,使得修复黄河故堤的努力变成泡影,不过流水终是循低洼而走,经过这几年的折腾,黄河流水最终由朱龙河、卫河、小清河等河分流。

  流经临淄府境内的就是朱龙河与小清河。朱龙河在阳信城北流过,小清河从阳信与广饶之间流过。小清河实际形成阳信与广饶之间、屏蔽临淄府南部地区的天然屏障。

  但当青州军的主力集结在阳信,而陈芝虎在乐陵站稳脚跟,叛将周知众随之率部渡过朱龙河,小清河又成了阻碍青州军主力从阳信从容撤出的障碍。

  小清河上仅有一座木桥,近有敌兵窥视,很难利用这座木桥将数万军民撤到南边来。

  眼下,青州军主力只能集结在阳信据城以守……

  “燕胡选择这个时机打阳信,不利其骑兵出动,但实际上也是利用东海夏秋风浪狂暴,避免淮东军走海路袭扰其侧后——就看阳信能守多少时间了!”高宗庭说道。

  阳信离海不远,楚铮在阳信统领乡兵时,也时常到海滨操训,然而渤海湾之内的风暴又怎么与夏季暴谑的东海相比?以往只晓得淮东借海船往来南北便捷之极,却不知道海民常说海途凶险竟然如此的可怖。

  这次来明州找林缚与高宗庭,从给飓风侵袭过的东南沿海地区走过,心里知道就算淮东与青州不交恶,在风暴季过去之前,淮东也断无可能走海路援青州。

  淮东的兵力几乎都压在南线,即使无视奢家在浙郡的军事压力,能悉数抽出——不能走海路,数万兵马渡过钱江,进入浙北,从杭地北上,沿太湖西岸穿过平江府,再渡扬子江到崇州,走捍海堤大道到山阳渡淮河进入淮泗,再经沂南翻越沂山进入青州府境内——就算董原与梁家同意给淮东军借道,这么一番折腾,三五万大军进入青州府,少说也是两个月之后的事情。

  远水救不了近火啊!

  不能指望淮东,难道能指望登州镇或梁家、能指望更西面的长淮军?

  很显然,燕胡在晋南的兵力,必然出动牵制长淮军及梁家难以动弹的,即使柳叶飞不计前嫌,登州镇兵力也实在有限,与青州境内除阳信之外其他地区的驻兵合在一起,也就能凑出两万多杂兵,守土尚不能,如何援救?

  眼下只能指望顾家父子率青州军主力能守住阳信,只要将燕胡南下兵马拖疲,围就自解。好在顾悟尘此前一心守阳信,在阳信储备的粮草相对较充足,能支撑几个月。

  卷九 逐鹿 第128章 江宁心思

  凌晨时海上又起大风,一时渡不了海去昌国岛,林政君号临时转到甬江口的浃口港避风浪。

  在海盐门山港,看到港湾里驻泊躲避风浪的大小渔船有数十艘,楚铮便觉得嘉兴府渔事之盛是北方之少见,进入浃口港,才知道昨日之见是大巫见小巫了。

  在甬江口的港湾里,除了靖海水营的战船及诸多货运帆船外,进港躲避风浪的大小渔船竟有四五百艘之多,帆桅密集如林,其中不乏大量的双桅甚至三桅的大型渔船。

  “林政君”号进入浃口港避风,赶着左佥都御史孟心史奉旨到明州府,要渡海去见林缚。坐官船渡海,远不如乘“林政君”号稳妥,由叶君安陪同先来浃口,与高宗庭汇合,等风息浪静之后,再一起渡海去昌国见林缚。

  陈芝虎袭乐陵,继而燕胡在燕南的兵马大举向阳信用兵,对此剧变,江宁不无泰然处之。如此天下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阳信局势的变化,已经深刻影响到整个河淮防线的安危,但从江淮调兵遣将支持河淮,又将严重影响到南线战事。

  如何应对阳信局势,江宁不得不与各地领兵帅臣沟通商议对策。

  孟心史便是江宁派来与淮东进行沟通的专使。

  孟心史也急于见到林缚,但看着扑在防波海塘上的浪头有六七尺高,也知道心急不得,好在高宗庭已成林缚所依重的淮东谋臣,见到高宗庭,有些意见便能沟通。

  站在防风海塘之上,冠发给海风吹得凌乱,看着防波海塘内侧避风港里驻泊的大小船舶,孟心史也忍不住感慨:“收复明州才一年时间,此地渔事之盛,已能跟庆嘉年间相比了,殊为不易啊,嘉兴、平江两府也甚为羡慕……”

  昌国、岱山、嵊泗以及鹤城等海域,由于大规模的渔讯存在,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优良渔场。在越朝中期,明州府仅官方记载的渔民就多达数万之巨,相应的,明州府当时的造船业及海贸也处于巅峰时期。

  近百年来海盗势力的兴盛,使得明州府的渔事、海贸及造船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在奢家占领浙郡之后,有一定的恢复,但远远不能跟盛时相比。

  淮东为弥补肉食的不足,在实际控制鹤城之后,就在鹤城大肆发展捕捞业。

  后期大量流民涌入鹤城,在大规模的垦荒屯种之外,有相当多的人口分流下海捕捞。在淮东收复浙东之后,大量渔船从鹤城南迁,才能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使得明州府的渔事恢复旧观。

  淮东借早年颁布的“禁海禁渔令”及淮东水营强大的战力,实际获得海疆管辖权。

  除军司直辖鹤场、嵊泗、昌国三大捕捞渔船队拥有七十余艘双桅以上大中型渔船外,这几年还依照大小渔船发放各种捕捞证六百余张,登记入籍的渔户多达四千余户。

  楚铮在海盐门山港看到数十艘渔船,实际也受淮东管辖。

  为这事,嘉兴府及浙北制置使频频上书告淮东的状,淮东只是以海事未靖推脱,授权淮东水营巡视战船,有权扣留、打击所有未经淮东军司许可下海的渔船、商货船。

  说到管辖权也是利益之争,孟心史站在海塘上发出这样的感慨,也不是无的放矢。

  一艘双桅中型渔船,从淮东军司获得下海捕捞证,每年要上缴九十多两银子。不提获利最丰的海贸,仅六百余张捕捞证,就能保证淮东每年能得两万多两银子的渔税收入——淮东自崛起之日,视野就更多的放在海洋上,怎么容忍平江府、嘉兴府无功来分利?

  对于孟心史的感慨,高宗庭、叶君安二人都是笑笑,没有深入讨论的意思。

  楚铮一时不清楚背后的利益争夺,但看浃口港内的渔船盛景,便晓得淮东能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崛起,绝非侥幸。

  高宗庭、叶君安的沉默,使得孟心史心情复杂。

  吴党是拥立新帝的,在这一点上,与拥兵自重的淮东是对立的。但是另一方面,很多吴党官员,拥护帝权的同时,更希望能维持地方秩序稳定、恢复民生;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地方所为能比淮东更好。

  以孟心史为代表,吴党有一批官员,对淮东的情感就变得复杂,而非起初单纯的排斥。即使许多人对淮东仍有很强的防备之心,但在淮东实力日益强大的今时,对淮东的态度也少有直接的对抗跟敌对。

  林政君号受阻于风浪,在浃口耽搁了两天才渡海从老塘山港登上昌国岛,在受灾严重的田间,看到官袍上满是泥污、赤脚走到田间视察的林缚。

  林缚走回到路上,边穿靴袜,边跟孟心史说道:“这次风灾,飓风从昌国岛拦腰扫过,倒塌的民舍有千余间;孟大人过来,正好要劳你将此事奏知朝廷呢……”

  孟心史心里苦笑:江宁要赈灾也要有银子才成,便是知道淮东在救灾事上没有指望江宁,他不能帮江宁将这事推脱干净,只能敷衍说道:“江浙风灾潮难,奏知朝廷知晓,是本官的职份;不过本官这次来明州找林大人,是向林大人讨询应对青州局势的意见……”

  “青州……”林缚站起来,下意识的转身看向北方,澄澈的天空飘着稀疏的浅云,有着风暴过后的平静。在昨日就传来青州军主力在阳信给合围的消息,从乐陵渡进入青州境内的燕胡兵马初步估算就有六七万之多,而且燕胡还有进一步向东线增兵的趋势……

  虽说淮东今日的实力已是不弱,但也没有将天下责任都承担下来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