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耽美小说>花溪纪事>第9章 第 9 章

  宝匣进来时,颜从安已从榻上起身,坐在案桌前,手中随意的翻着一本杂书。听到到宝匣进来,她并未抬头,只缓缓问道:“有何发现?”

  宝匣微微躬身道:“那姑娘跟着荀小娘子一路回了家。”

  听到此处,颜从安翻书的手停顿了一瞬,又似不经意那般继续翻看着手中的书。

  宝匣跟在颜从安身边多年,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看在眼中,方才颜从安的手稍稍一顿,宝匣便止了话音,见她又悠悠的翻起书来才接着往下说道:“不过荀小娘子并未让那个姑娘进屋,那姑娘在门外站了半晌便离开了。我一路跟着这姑娘回了家,她家中确实有一具男人的尸首。”

  颜从安派宝匣跟着荀飞白,并非只是想知晓二人之间会发生何事?她更想知道那卖身的姑娘是真的卖身葬父的孝女,亦或只是个骗人钱财的江湖骗子?若真是骗子,就帮那傻书生要回那一贯钱,也算是报了破庙的相助之恩。

  颜从安知晓后,也有些兴致缺缺,看来荀飞白的恩情,一时半会是还不上了。思及此,心中竟隐隐有一丝窃喜。这样的感觉颜从安有些陌生,只觉得或许是荀飞白此人过于有趣,让人忍不住想要让人了解的更多。

  宝匣本想退下,想了想又接着说道:“卖身葬父的那姑娘,奴询问了四周的邻居,名叫林竹,家中并无兄弟姊妹,如今父母双亡,只剩她孤身一人,现下住的房子是租借的。她今日离家荀小娘子家时,走走停停,应当是记了路的。奴猜想着,这姑娘葬了父亲之后,应当是要回去投靠那荀小娘子。”

  颜从安听完后,合了手中的书,随手放到一旁。

  宝匣见她再无更多的吩咐,便准备行礼退下,还未走到门口,就听见颜从安淡淡道:“派人跟着那姑娘。”

  宝匣回身称是,刚欲转身离去,又听到颜从安缓缓说道:“一日内,我要知晓她所有的事情。”

  宝匣先是一愣,随后便想明白颜从安说的她是何人。

  “属下明白。”宝匣出了门,叫来几个人护卫,将事情安排下去。

  翌日,晌午。

  颜从安虽是给了一日的期限,但不到半日宝匣便将事情打听的一清二楚。并非是宝匣能力超群,实在是那人的身世太过于简单。

  荀飞白,今年一十七岁,土生土长的花溪县人士,其父荀长生生前是青山书院的夫子,妻子荀氏是荀家的童养媳,荀飞白是家中独女。三年前荀长生夫妻二人相继因病过世,为着给夫妻二人看病,荀飞白变卖了所有田产祖屋,如今唯一的家产只剩青山书院旁的那间小屋。

  荀飞白天资聪慧,三岁开蒙,敏而好学,能诗善文,又善山水画,一手丹青潇洒飘逸。父母过世后靠卖画与抄经维持生计,因着为人上进,又课业出色,青山学院为其免去束修。

  荀飞白为人和善,与同窗相处融洽,与崔县令之子崔嘉泽最为要好。

  昨日从广济寺归来,颜从安心里便有了计较,如今查明其身世,她心中越发觉得荀飞白此人,正是自己所需之人。只是具体该如何行事,颜从安却是不似往常做旁的事那般成竹在胸。她思虑再三,却依旧毫无头绪,一时竟不知该从何处入手。

  学子巷,荀家。

  昨日荀飞白出手‘阔绰’白送了人家姑娘一贯钱,本想去割一斤猪肉,最后也没舍得。只早早的回了家,吃了块馍便去抄书了。

  今日一早天刚蒙蒙亮,隔壁王嫂子家的公鸡还未打鸣,荀飞白便早早起了床。

  荀飞白在井里打了一桶水准备洗漱,一早的净水带着凉意,激的她顿时困意全消。将剩下的半桶水倒在锅中,又生火蒸了四五个番薯,荀飞白一口气吃了两个,剩下的三个放在锅里温着,中午饿了再吃。

  荀飞白以往都是白日里温书,夜里抄书。今天为了多抄些书,特意早起了半个时辰。卯时刚过,荀飞白正在温书,院里的门却被人敲响了。

  咚、咚、咚。

  伴随着敲门声,院外有一道女声传来:“飞白,飞白你起了吗?”

  荀飞白识得这声音,是隔壁的王嫂子,她连忙应了一声,起身出了屋子向院门走去:“王嫂子稍等,这就来了。”

  荀飞白打开院门,门外站着两个人,前头的中年女子盘着发髻,穿着素色对襟窄袖长褙,她身后面两步远站着一汉子。那汉子皮肤黝黑,十□□的年纪,身穿灰色短褐。

  王嫂子见她穿戴整齐,应当是早起了,开口调侃道:“今日倒是起的早,吃过早饭没?方才我熬了些小米粥,你正好过去吃些。”

  往常若是无事,荀飞白都是睡到辰时再起,今日起了个早反倒被王嫂子打趣,她面上有羞,微红着脸笑着回道:“今日起的早了些,已经吃过了,就不去吃粥了。”

  王嫂子知她面皮薄,笑着说道:“那我一会让小柱子给你送来,你中午吃。”

  她说完又回头看着身后的汉子,接着对荀飞白说:“这是前面十井巷的赵大贵,去年娶的新妇,娘家在沙河县,他家娘子昨日夜里生了个小丫头。沙河县离这一百多里地,来往不是很方便,他家娘子嫁过来后就没回过娘家,她想找人给家里去一封信,说说家里的事情,也正好报个喜讯。”

  荀飞白看了一眼远处的汉子,那汉子见她看过来,有些腼腆的咧嘴笑了笑。她收回目光,对着王嫂子点点头,笑着道:“成,我先回屋拿上笔墨,婶子进来喝口水吧。”

  王嫂子摆摆手:“我不进去了,你去拿吧。柱子他爹应该起了,锅上还热着饭,我正好回去叫小柱子过来陪你一块去。”

  等荀飞白拿好笔墨,刚合了院门,就看见小柱子从家中出来。小柱子看到荀飞白出来,三两步跑到跟前,乐呵呵的叫道:“飞白姐姐。”

  荀飞白揉了揉他的脑袋,从袖中拿出刚刚在家中带上的糖豆,这是前日她卖了画后在街上买的。王嫂子一家在她父母过世后,对她照顾有加,总是会三五不时的送些吃食,东西虽然不贵重,但是这份情可是不轻,因此荀飞白每次卖了画,也会给小柱子买些零嘴吃食。

  荀飞白将装糖豆的纸包递给柱子,假意的瞥了一眼王家的院子,弯下身小声的在他耳边说:“这包糖豆我前日刚买的,你小心藏着,别让你娘知晓。”

  小柱子也学着她,紧张的看了一眼自家的院门,随后使劲的点了两下小脑袋,小心的将纸包揣在怀里:“我晓得了。”

  荀飞白被他偷偷摸摸的样子逗乐了,可又不能笑出声,以免被小柱子发现,只抬手用力的揉了两把他的脑袋。

  两个‘细作’交换完“密报”后,荀飞白便拉着小柱子向赵大贵走去,淡笑着说:“赵大哥,你在前面带个路。”

  赵大贵并未读过书,一直对读书人都有些敬畏,见荀飞白开口喊他大哥,松了一口气,抬手向着西侧的巷子口,笑着道:“妹子,这边走。”

  三人走了不到半刻钟便到了赵大贵家里。赵大贵的娘子第一次往家里带信,断断续续的说了半个时辰。荀飞白言简尽量意赅,但还是写了六页纸,离开赵家的时候,赵大贵给了她六十文。

  荀飞白怀里揣着这六十文,想着一会先将笔墨放回家去,再去西街的朱屠户那割上一斤肉,将昨日没吃成的红烧肉今日给补上。却不曾想,她与小柱子二人刚刚拐进家门前的小巷,远远的就能看见一个姑娘站在自家门口。

  那姑娘见到荀飞白走进,有些拘谨的站在门口,她抬头看着她,神情有些紧张,双手死死的拽着衣角。

  荀飞白拍了拍小柱子的后背:“你先家去,下次再给你带果脯。”

  小柱子见她有人找,也未多留,笑呵呵的应了声好,便回了家。

  荀飞白看着眼前的姑娘,缓了缓声音,苦口婆心劝道:“姑娘,我昨日便同你说了,见你可怜才出手相帮,不需要你跟着我。你也看到了,我家中就这么一间房,也无田产,家中口粮也不多。我最多只养活得了自己,姑娘若是有别的去处,还是去投靠他们吧,我这真不是好的归宿。”

  她顿了顿又说道:“而且我并无娶妻的打算。”

  那姑娘听荀飞白说完,微微低下了头,只是双手依旧是紧紧的拽着衣角。荀飞白以为她被自己说动,也并未再言语,转身进了院门。

  过了不到半刻钟,院门又被人敲响,荀飞白以为是方才的那个姑娘,无奈的起了身,正想着要如何劝解,才能让人死心。

  可刚出了屋子,就听到了小孩子的喊声:“飞白姐姐,你快开门,我娘让我给你拿小米粥过来了。”

  荀飞白开门接过粥,顺势向门外看了一眼,没见到那姑娘的身影,她松了一口气,对小柱子说道:“替我谢谢你娘。”

  小柱子点头应下,就跑回了自己家。娘出门前嘱咐过他,莫要在荀家多留,免得耽误她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