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仙侠武侠>灵山【完结】>第115章

  梅振衣此时只意识到这件赃物可能会带来麻烦,并没意识到这件神器在自己怀中,可能给将来的修行带来什么影响。他也算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很自觉的装作并未察觉,当务之急还是要做好自己眼前的事,至于镜子嘛,再慢慢与师父商量如何处置吧。

  ……

  玉真公主写了一封信,要梅振衣派使者连夜送给王那相,这还是战事打响以来城中第一次派出使者。王那相很意外,还以为是城里派人来谈条件的降书,结果打开一看,却是一封劝降书。

  信中的大意是说:李敬业矫诏起兵,名为匡复实为叛党。军中找人冒充故太子李贤,身为李贤之女,不能眼见父亲死后被人玷污清名。希望王将军识破叛军之伪诈,弃暗投明放下刀枪,否则将是取死之道。属名竟然是大唐玉真公主!

  王那相收到这封信也是惊疑不定,他隐约知道叛军中的那位太子李贤是冒牌货,但也没人能证明他不是真的呀?现在倒好,玉真公主突然冒了出来,竟就在芜州城中,这可是个大麻烦。

  王那相左思右想,把这封信悄悄的贴身收藏好,没有对任何人透露。仗打到这个份上不能再拖延了,他早已准备明日进行最后一次攻城决战,假如芜州还攻不下来,就率军撤回润州,箭在弦上已不得不发,一切等打完这一仗再说。

  这样一封不知真假的信,自然不可能就此退走敌兵,但也在敌方主帅心中留下一颗惊疑不定的种子,让王那相心怀犹豫。

  第二天清晨,王那相下令拔营整军。一听说拔营的命令,手下众军士就知道今天是最后一战了,如果攻不下芜州此地也不可再久留。休整了这些天,疲倦不堪的士兵们也重新恢复了战力,这段时间叛军共打造了十八架大型攻城栈桥,像一座座会行走的高楼,列于战阵最前方。这种攻城栈桥未靠上城墙时可以当俯射的箭楼,推到城墙下就是登城的阶梯。

  打了这么多天仗,从未见过城中兵马开城出击,王那相也知道芜州的守兵并无野战交锋之力,所以也不担忧会遇突袭。列好阵势之后,王那相打马来到阵前朝城上喝道:“芜州的守军听好了,我匡复大军不忍屠戮大唐子民,故此一直没有使出雷霆手段,今日你们再不开城投降,可休要怪我踏平此城了!”

  城楼上有一人朗声喝道:“城下的叛军看好了,芜州打的是何人旗号?还不放下刀枪下马跪拜!”

  再看城楼上那杆大旗,此时字号变了,不再是“大唐南鲁公——梅”,旌带上的小字是“大唐玉真公主”,旗幡正中是一个硕大的“李”字。

  大旗下正中位置站着一名十七、八岁的女子,身形有些柔弱,披着一件玄色大氅,面对千军万马,秀美的脸庞上,神情有一种形容不出的威严。她的身边一左一右站着两名盔甲鲜明的武士,按剑而立威风凛凛,正是梅毅与梅振衣。

  三人的身后是一排手持刀盾的卫士,个个身材魁梧杀气腾腾。再看芜州城上,竹枪林立,守城兵勇严阵以待,大白天还打起了不少火把,青烟在城上漂浮。城下叛军见到这一幕,忍不住心头疑惑,军阵中不可私语,但纷纷以眼神相互示意。

  场面确实有点怪异,“匡复大军”打的是李贤的旗号,而城上守军打出了玉真公主的旗号,指出叛军的旗号是假的,这仗该怎么打?李敬业等叛军高层知道军中那位李贤太子是假的,可作战的普通士兵不知道啊,一旦在阵前被戳穿,士气必定大损。

  王那相见此情景,厉喝一声道:“城上女子,好大的胆子,竟然冒充玉真公主!”

  梅毅冷笑一声也喝道:“王那相,我只是亮出公主旗号,还并未说出公主身份,你怎么已知道公主在此?想必你早就认识公主,还不下马受降!……不错,我身边就是大唐玉真公主,我们又没造反,哪敢矫称公主身份,只有尔等乱臣贼子,才会冒大不韪矫诏作乱!”

  这话说的很有道理,明白人一听就懂——李敬业已经造反了,可以随便乱说,找个人冒充李贤无所谓。但是芜城守军哪有这个胆子找人公然冒充大唐公主?这可是杀头的罪啊!城上的玉真公主应该是真的。

  为什么城上一直是梅毅在喊话,而玉真公主没出声?古时没有高音大喇叭,玉真公主就算说话,对面军中也听不清,两军阵前专门有中气十足的大嗓门负责喊话。梅毅与王那相都是武将,喝声够洪亮,不要别人代劳都是自己开口。

  不能再继续说下去了,不想动摇军心的话,就应该赶紧下令攻城。说来也巧,王那相正准备下令擂鼓,军阵后西北方向有一骑飞奔而来,绕过大阵来到王那相近前,下马不知禀报了何事。随后只见王那相一挥手,号令层层传了下去,叛军大阵开拔,却没有攻城,而是转向西北,竟然就这么——走了!

  城上的梅振衣与梅毅面面相觑不明所以,他俩都不是傻子,知道王那相不可能因为城上的旗号以及那两句喊话就退了兵,今天面对的将是一场艰苦的大战。不料王那相真的退兵了,究竟发生了什么意外呢?

  他们两个不傻,可城上有好几千人呢,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多了就不缺脑子不好使的。有不少人见城上打出了玉真公主的旗号,梅毅将军在公主身边大义凛然的呵斥敌军,然后叛军就撤走了,居然真的以为是公主的“天威”退敌,大声喝起彩来,欢呼玉真公主名号。

  有一个人欢呼就有第二个,在这种气氛下情绪很容易传染,渐渐呼声一片,响彻满城!

  玉真公主鼓足勇气站在城上本有些紧张,梅振衣紧挨在身边才让她安下心来,她眼睁睁的看见叛军退走也觉得不可思议,接着就听见了满城欢呼,感觉就像做梦一般。她侧头用询问的眼神看着梅振衣,脸颊上有两抹嫣红,那表情仿佛在问——难道,真的是我退敌吗?

  第097回、斩军旗将军破妄,复神功历尽真空

  梅振衣笑了:“公主,您听见这满城欢呼了吗?无论如何,敌军已经退去,而您的心愿也达成。……城上风寒,还是先回驿馆休息吧,我送你!”

  梅振衣搀扶着玉真公主下城,芜州刺史蒋华携夫人一同迎了上来,让内眷簇拥着公主,前面有三班衙役开道,前呼后拥送公主回迎宾驿。这位刺史大人打仗时不敢登城躲在府中,此时表现的倒很积极,但他也不算个昏官,明白自己不懂军事,把芜州大权暂时都交给了梅毅。

  芜州百姓听见城上欢呼已知道玉真公主登城,城外叛军退去的消息,纷纷走出家门夹道欢迎公主。有衙役护送百姓不得靠近,但百姓仍围在路旁欢呼,有不少人还跪了下来。玉真公主哪经历过这些,激动的眼泪都快下来了,走路就像踩在云端上,搀着她的梅振衣身上那冰冷的铠甲,仿佛也变得无比温暖。

  梅振衣刚刚送公主下城,负责城中巡视的梅六发箭步如飞跑上了西门楼,递给梅毅一束帛书,禀报道:“东门外,有人悄然潜水渡过句水河,将这封信射入城中,上面写着守城主将亲启。我不敢耽误,立刻就送来了。”

  梅毅打开一看,惊讶的发现是浩州刺史程玄鹄的亲笔信。芜州开战之前,梅毅就曾派人向浩州求援,程玄鹄没有不救的道理,但他也没有权力跨州出兵。朝廷发给各州府的命令是各自固守,剿敌之事由李孝逸、黑齿常之两路大军负责。

  程玄鹄先向先路军主帅李孝逸请命,希望能增援芜州,李孝逸却命他固守浩州,防止叛军沿长江西进逃入川蜀。程玄鹄无奈只得等待,等到李孝逸率军去了高邮与徐敬业主力决战,黑齿常之的后路军也逼近江南,程玄鹄又派人向黑齿常之请命。

  黑齿常之早得了梅孝朗的吩咐,接信之后,立刻命程玄鹄率彭泽水师援助芜州,并要他小心行军,入城增援即可,不要在城外野战纠缠。程玄鹄接到命令,立刻率三千水师乘坐大小近百艘战船,沿长江而下来增援芜州。同时派得力的手下骑快马绕过叛军防线,沿长江北岸先行,再悄悄渡江来到芜州城下,将这封信射了进来。

  看见这封信,梅毅就明白王那相为什么要退兵了,一定是有侦骑发现了彭泽水师沿江而下。推测一下程玄鹄行军的路线,想进芜州的话,先从长江顺水东进,到芜州以北再沿青漪江逆流南下,句水河里行不得水师大军,要在到达句水河与青漪江交汇处登岸。

  王那相接到消息肯定不会攻城,如果攻城正酣,背后有水师登岸杀上来,非大败不可。那么他现在是逃走了还是迎战去了?

  青漪江离城三里多远,站在高处眺望依稀可以看见,梅毅发现王那相大军虽退但阵形不乱,正开往青漪江边。他立刻派梅大东溜下城跟在后面窥探,时间不大梅大东回来禀报,王那相没走,大军沿江布成了盾阵,长矛手列于盾墙之后,十八座攻城栈桥在盾墙后排列,旁边还点起了火堆,远远的可以看见弓箭手在往箭杆上绑东西。

  梅毅一听就知道王那相想干什么,这是围城打援之计啊,想在江岸边伏击彭泽水师。青漪江的江面不算很宽,如果架起箭楼,在江面最窄处可以一箭射过江心。王那相一定是沿河布阵,防止水师登岸,同时将栈桥变成了箭楼,命令弓箭手以火箭攻船。

  如果这么交战程玄鹄非常吃亏,水师半渡之时最为凶险,而且古时战船都是木制张帆,最怕的就是火攻。如果王那相凭借十八座箭楼,居高临下射出火箭,岸边又列上盾阵与长矛阻止水师抢滩,彭泽水师会非常被动。

  程玄鹄只带了三千人,这些人如果进了芜州,那芜州的防守自然没有问题,但在江边做战,王那相手下可有五千多人啊,又占据了地利。假如突然遭遇,程玄鹄又不会用兵,十有八九会栽个大跟头。如果双方拼死一战,程玄鹄全军覆没都有可能。

  在梅毅看来,其实程玄鹄不需要进芜州城,只需在三里外青漪江的另一侧上岸,战船在江面宽阔处摆开,扎下大营与芜州城相呼应。那么王那相既不敢轻易越江去攻击水师,又不敢再大举进攻芜州城,左右两难自然会退去,这是最佳的军事战略。

  程玄鹄会这么用兵吗?如果他不会,现在派人截住水师通知他还来得及吗?梅毅往远处看了一眼,心中暗叹一声:“程玄鹄恐怕不会这么用兵,就算会也来不及了。”

  因为九连山方向的地平线上,已摇摇可见一片帆影,这几日刮的一直是西风,彭泽水师的速度很快,此刻已经到了!用不了多长时间,水师就会到达王那相列阵的地方,遭遇战就会打响。背后还有芜州城,王那相敢这么列阵与水师决战,分明是看不起芜州城中的兵勇,知道他们没有出城野战的实力。

  梅毅眉头一皱,攥紧了拳头,吩咐道:“速找张果来!”

  ……

  梅振衣将公主送回驿馆,又和芜州刺史交代几句,告辞出门准备回到城上,王那相意外退兵他也不知其中有什么玄机,还是要找梅毅再研究一番。

  他还没有走到西门,就听见远处轰隆隆一阵响,震的地面都在发颤。怎么回事,难道是地震了?不对,这分明是马蹄声,听声音竟然是大队人马冲出西门去了。

  他三步并作两步赶紧登上西门,却发现是张果手持令旗站在那里,再看城外,一股烟尘扬起,烟尘前方是一道黑色的洪流,竟然有一队重骑兵冲向了青漪江的方向。梅振衣惊问道:“张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城中哪来的重骑兵,毅叔哪里去了?”

  张果递给他一封信:“这是程玄鹄写来的,梅毅接信之后,远望彭泽援军已到,率军出城接应去了,那一队重骑,是他这些日子临时操练成军的。……”

  梅振衣登城时,水师与王那相的军阵已经接战,前面几艘战船中箭起火,水军弃船登岸却在浅滩之上遭遇盾阵与长矛手的狙杀,乱成一团。程玄鹄在后面的大楼船上以旗语传令,约束水军不要混乱,以弩箭对射掩护,组织小船向岸上冲锋。离着三里多远,就能看见火光与浓烟。

  看见这封信,再遥望远处听着张果的解释,梅振衣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至于那队重骑,确实是梅毅临时操练的,芜州守备军缺乏操练战力不强,无法与军阵进行野战,但其中也有少数人是擅长骑射的,守城乡勇中也有一些人曾服过兵役上过战场,能够骑马冲杀。梅毅这些日子挑来挑去,加上梅氏六兄弟在内勉强挑出了一百八十名壮士。

  一百八十匹战马勉强能凑够,城中最不缺的就是重装铠甲,宁国县军械库已经搬来了,缺的是训练有素的骑兵。梅毅自己曾经说过,只要给他八百训练有素的铁骑,他就能出城冲溃王那相的大阵。但现在他只有一百八十人,而且谈不上训练有素只是仓促成军,情急之下也只能冲出城去了。

  梅振衣一把拉住张果:“张老,你怎么不拦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