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聚也不好取笑文先生,问道:“南边可有什么消息来吗?”

  所谓南边,便是指洛京乃至沿淮河一线的广袤平原了。自今年五月,南朝发动对北朝的攻势以来,魏军与唐军便在江淮一线展开连续的大规模攻防战争,这是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南北两军皆是全力以赴。

  “学生听得的消息,还是南军占了上风。南军已攻入徐州和南豫州,攻破淮阴和角城。江淮朴大都督给朝廷奏报请援,请求增援反击夺回二城,但朝廷的援军却一直迟迟未至,南军后援却是蜂拥而来,从两城继续推进,已控制了淮河北岸。主公,学生听到一个传闻,说是南军已逼近徐州城,于徐州郊外的野战中击败了江淮镇主力,江淮军彻底失去了反击能力。如今,南军已兵围徐州——这消息未经朝廷证实,也不知是真是假,但照学生看来,如果朝廷再不增援,江淮镇和徐州的陷落只怕是迟早的事了。”

  孟聚知道,淮阴和角城是淮上重镇,是“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的南北兵家必争之地,北魏在此囤积重兵防御。现在,两座重镇已被南朝攻克,江淮镇连这样的重地都保不住了,可见兵力也着实捉襟见肘了。

  “南朝蓄力已久,倾国一击,单凭朴大都督的江淮一镇,那是无力与南朝全力抗衡的。但为何朝廷一直迟迟不肯增援朴大都督呢?”

  文先生沉吟道:“这个,朝廷只怕也是有苦衷。经历边军叛乱之后,朝廷手上的兵马也只剩金吾卫一支孤军了。如果将金吾卫派出增援江淮的话,京畿就将出现空虚,一来,朝廷担心南军的襄阳镇会对洛京趁虚而入,二来……”

  文先生看看孟聚,摇头道:“主公您至今一直态度不明,朝廷确实也对您十分顾忌。您驻扎三万重兵于济州,这犹如悬在洛京头上的一把利刃,朝廷岂能不疑、不惧?一旦朝廷全力南下应对南兵之后,你若是突然南下进占洛京,朝廷岂不全盘倾覆?”

  孟聚默然——不知不觉间,自己已成长为可以左右天下大局的巨头了?

  意识到这个事实,孟聚并没有感觉欢喜和兴奋,而是感到了深刻的惶恐——承担天下兴亡,这口号喊起来是很爽,但有朝一日,当这担子和责任真的落在肩膀上的时候,只怕没人会觉得轻松。想到自己的决断,会让千万人死亡和离乱,让千万个家庭离散,会让传承数百年的社稷崩溃,雄伟的宫阙在烈焰中坍塌,那种负荷令他感觉沉重。

  看到孟聚神色凝重,文先生道:“朝廷已再三向我军发布命令,让我军尽快参战……”

  “朝廷?”

  “哦,学生说得是江都的朝廷。南朝兵部几次向主公来信,想请主公尽早南下参战。”

  “回复他们,就说我军缺粮少饷,冬衣不足,无力南下。”

  “学生已经回复了,但兵部的信里还说,倘若主公实在无力参战的话,他们也不强求主公真的出战,但请主公便是明确做个表态也好的。”

  “表态?什么表态?”

  第二卷 北疆风云 第三百四十二 谈判(下)

  “朝廷的意思,是想请主公尽快易帜,向天下表明归属大唐的态度,再发表个声明,向洛京佯攻,帮着吸引下鲜卑人的兵力——昨天,南朝又派使者来了,他带来了陛下和兵部的几份函件,请主公过目阅示。”

  “哼,他们想得倒是美啊。”

  孟聚坐下拿起来翻了一阵,他抬起头:“现在,朝廷又派使者过来了?还是兵部侍郎石康吗?”

  “他们已经换人了,现在新上来的使者,是崇明殿侍读苏墨虞苏大人。他是前天刚到安平的。”

  自从今年三月以来,东平军跟南唐的谈判已经持续九个月了,易先生只是开始时起了个引荐作用,这种高级别的谈判,他委实也无法做主。在易先生之后,朝廷的使者已换了好几茬,其中有北府的高级参事官赵君言、兵部侍郎石康、江都禁军的统军都督徐长兴,这期间,光是仁兴帝的亲笔信孟聚都接了四五封了,南朝的态度不可谓不诚恳了,孟聚也很有归降的诚意,但东平军归顺南朝一事还是遥遥无期。

  谈判的障碍,主要是在一个关键问题上双方谈不拢:在未来的大唐军政体系里,东平军到底处于何种地位?孟聚和部下们都希望,东平军能作为大唐辖内的一个大镇藩而存在,他们的要求是:一、东平军愿奉大唐为主,遵守朝廷的律令,听从朝廷的旨意。东平军愿担当朝廷的北方屏障,为中原抵御来自北方草原的魔族袭扰;二、朝廷设征北将军府,由孟聚开府主持,全权负责北疆六镇五州三郡的一应军政事务;东平镇辖内各州、郡、镇所征赋税不向江都交纳,而是交由征北将军府以充当军用;三、朝廷承诺东平镇现有的辖区不被削减,兵马不被减员。如在北伐战争中。由东平军打下的北魏领地,也同样被纳入东平镇辖区,由征北将军府统管;四、朝廷不能擅自整编东平军的将领和军官,不得任免东平镇辖内的地方官员。东平镇辖内的军政官员,只能由东平军自行任命,事后只需向朝廷的兵部、吏部报备即可;五、东平军定编十万兵员,三十个旅,朝廷按江都禁军的待遇为东平军官兵提供粮饷、补给和武器装备。如东平军官兵伤残、战死的,各类抚恤和补贴也要与江都禁军一视同仁。

  六、朝廷每年向东平军提供二千具斗铠以替换陈旧和损耗。如东平军与入侵魔族交战产生的斗铠损耗,朝廷必须另外补充,不在每年的定额补给里减扣;……

  看东平军开出的十几个条件,孟聚自己都觉得脸红——大唐又不是打算找个爹回去供养,他忍不住跟文先生说:“先生。这些条件,是不是过分了些?”

  文先生倒是泰然自若:“主公,既然是谈,那就不能太客气的。我们漫天开价,大唐朝廷也可以就地还钱的嘛!”

  对于东平军的要求,大唐的回应条件是:一、同意东平军加入大唐,作为边军为大唐戍边。

  二、东平军兵员定额两万。斗铠八百具,一应待遇酬劳等同大唐边军;三、东平军驻地为北疆六镇,以上边塞地区实行军管。除北疆六镇外,征北将军不得干涉辖区外的地方事务。朔州、定州、中山郡等地必须交回给朝廷管辖,各地官员由大唐派遣、任命,东平军不得干预;四、东平军任命营正以上级别的军官,需报备大唐兵部、枢密院。经两部同意后方能生效;五、大唐将为东平军各营派遣监军,负责各部兵马的粮秣、钱饷和军功酬劳、军法惩罚等事务。各旅、各镇亦将同例。

  六、东平军的斗铠装备损耗,经监军核实后附属,可报大唐兵部待批;七、朝廷有权调动东平军各部兵马执行命令,有权直接调遣、任命东平军的各级军将。征北将军府不得违命。

  八、征北将军每年需返京觐见圣上两次;……

  前一阵子,南唐朝廷派来主持谈判的使者是兵部侍郎石康,这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壮汉,倘若不了解的人,会把他当成武官而不是文官。这位兵部侍郎的性子就如同他的相貌一般粗豪,他笑呵呵地告诉孟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朝廷能给东平军这么优厚的待遇,把六镇地盘划给东平军,这已经完全是看在孟征北曾在北府担任鹰侯任职多年的情分上了。

  饶是孟聚对跟大唐朝廷谈判的艰难已有心理准备,但对方还价之凶悍还是让他倒吸冷气——这已经不是就地还钱了,这简直是把价还到地下室,还是十八层的地下室,偏偏那个石侍郎还整天在孟聚耳边苍蝇般嗡嗡噪杂不休:“征北将军,你是咱们的自己人,陛下才有这样的皇恩浩荡啊。能设镇开府,独立统领一军,还能拥有自己的军管辖区。翻遍史书,这种待遇,连我朝的功勋世臣都不曾享受过,更不要说你这样的北国降将了。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征北将军您可千万不要错过了啊!”

  被迫要放弃六镇以外的所有地盘,把兵马削减到只剩两万人,所有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盘都要吐出去,这几年的仗等于白打了,这样还叫做皇恩浩荡,偏偏石康这厮说得又是情真意切,孟聚这口气憋在胸口,险些憋出了内伤来。

  这样,双方的价码实在差得太远,事情没法谈,就只能拖下来了。江都那边都换了几茬的使者了,谈判还是进展不大,所以,对南唐新过来的谈判使者,孟聚也没抱多大的希望。但对方既然千里迢迢来了,不接待也是失礼,孟聚便在当天中午设宴款待南朝使者一行。

  这位苏侍读的形象很符合孟聚心目中的南朝读书人形象,他年纪不大。相貌颇为清雅,眼神明亮而温和,举止从容,显得很有气度。席间,双方杯觥交错,只谈风月,不聊正事,气氛倒也其乐融融。

  饭饱酒足后,孟聚请这位苏侍读移步会客室。闲聊一阵后,孟聚笑吟吟地说:“苏大人,您想必也知道,我军虽身处北国,但全军上下皆为华夏赤子。一直衷心仰慕大唐正统,末将本人更是大唐北府的在册鹰侯军官,我军全体对陛下和朝廷的忠诚,天地可鉴。

  今年三月以来,我军就一直在向朝廷乞谈归顺之事,前些日子,兵部的石侍郎和禁军的徐都督都来过我们这里。大家也谈得很好,在归顺大事上已经达成一致了。只是总有一些细节障碍,导致双方无法一致,末将为此也很是忧心。

  苏侍读您是陛下身边的近臣。平日深得陛下教诲,见识定然比我们这些边塞武夫高明。您不远万里亲身前来,想来定是有了些新见解吧?末将愿恭听先生高见了。”

  知道正题来了,苏墨虞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他捋着下巴上的几缕长须。淡淡笑道:“征北将军过奖了,若说什么高明见识。学生是不敢当的,只是有点浅薄见解,欲与将军商议。前几番商讨不果,学生也大致了解了经过,朝廷有朝廷的规矩和戒律,陛下对将军您自然是很欣赏的,但很多事情,便是陛下也不能自由做主的;而征北将军您麾下这么多的兵马要安抚,确实也不容易。所以,学生觉得,只要大家都有诚意,彼此体谅对方的难处,一些分歧不妨留着慢慢解决,总能谈出个结果的。”

  孟聚笑道:“苏大人不愧是陛下身边的人,见识果然高明,得您提点,末将茅塞顿开啊。”

  他心里疑惑——这个苏学士看起来长着一张聪明的脸,怎么说起话来这么没谱?他千里迢迢从江都跑来,就是为了冲自己说上几句“都有诚意、互相体谅”废话吗?

  果然,苏墨虞接着往下说了:“但有一件事,学生以为,却是刻不容缓的。将军您曾向朝廷上奏,说东平军因为缺粮少银,缺乏补给,将士们过得十分艰苦,不得不忍饥挨饿。

  陛下关心士卒,闻知此消息,为之动容落泪啊!

  学生北上之前,陛下一再嘱托学生,务须想办法增援东平军的将士,勿要再让将士们受冻饿之苦了。”

  孟聚肃然起立,向南方跪伏行礼,他感动地说:“圣君仁心,吾辈感激涕零!末将谨代表东平军全体官兵感谢陛下关怀。君恩深重,吾辈无以回报,愿为圣君效死!”

  苏墨虞也跟着起身行礼,然后,他说:“孟将军,陛下和朝廷都想竭力给您增援,只是因为鲜卑兵马隔绝南北交通,要想大规模增援,这委实没法办到。所以,学生觉得,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解决东平军与大唐之间的交通问题。只要东平兵马与我军王师合力打开一条道路,朝廷的增援就可以运上来了,解决了东平军的后勤问题,其他的事也都好解决了。”

  “苏大人,你所谓打开一条通道,不知所指何意呢?”

  “有两条路可选择。第一条路,大都督挥师西向,下潼关,进关中,占汉中,与我朝的西蜀军镇联络;第二条道路,则是大都督直接挥师南下,攻兖州、青州、高平等地,直至徐州,与我朝的江淮北伐军前后夹击,合力攻打伪朝的朴立英,将其击溃后,征北将军您也可跟朝廷的江都禁军直接联络。”

  苏墨虞斩钉截铁地说,他的言谈里流露出强大的自信:“现在鲜卑鞑虏的重兵囤积于洛京和江淮间,其余后方各州各郡皆是兵力空虚,以大都督之神武和麾下兵马的武勇,两条路线都是易如反掌。只是但汉中道崎岖难行,大规模补给也不容易,学生是不建议将军走这条路的,还是打通江淮线来得好些。到那时候,将军您以朝廷为后盾,进退自如,处境定然比现在孤悬北方来得好多了!”

  孟聚一愣,他望向了文先生,却见文先生也在望向他,双方都看见了对方眼里的苦笑。

  孟聚很清楚,自己虽也堪称兵马强悍,但论起实力,比起北魏和南唐两个拥兵数十万的庞然大物,自己的实力还是略逊一筹。自己最大的优势不在兵马和地盘,而在自己超然的地位:孟聚若是助北魏,魏军去掉了后顾之忧,又有东平强军助阵,他们就可以轻松打退南唐的进攻;孟聚若是助南唐,前后夹攻洛京,唐军灭亡北魏亦是轻而易举;孟聚若两不相帮,坐山观虎斗,那北魏和南唐都得有求于他。所以,东平军置身事外又能随时介入,能随时左右战局的超然地位,这正是孟聚跟南唐谈判的最大筹码。有着这个底气,所以孟聚才能摆出一副爱谈不谈的强硬态度来对待南朝,他是不怕谈判旷日持久的——反正南军每天都在流血,花钱如流水,害怕战争拖延的人是南唐朝廷而不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