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说起来,汉景帝是一个报复心强烈的人,这点在历史上同样有所体现,那就是他逼得汉文帝的宠臣邓通饿死街头。

  为什么汉景帝这么憎恨邓通呢?

  那还得追究到汉文帝生病的时候了,汉文帝曾经身上长痈,邓通经常替他吸吮脓水。

  有一次汉文帝问邓通道:“天下哪个最爱我呢?”邓通说:“应当没有谁比得上太子。”于是太子刘启进来探问病情,文帝就让他吮痈,太子虽然按要求吮痈,但面有难色。

  这件事让父子之间都有了芥蒂,你们说汉景帝能不怨憎邓通吗?”

  李一老实道:“老实说,换做我也会觉得恶心,举例,我觉得我对父母也算孝敬了,但是如果以后他们老了让我给他们端屎端尿我也会觉得恶心受不了。

  这难道就是不爱父母了吗?不至于吧,只是出于生理上的厌恶,人看见脏的臭的东西总会有点不适应不舒服,看个人不同反应也是有大有小的。

  我完全可以出钱给他们请保姆啊。”

  还有,我朋友她也很疼爱她宝宝,但是给小孩子擦屁股都是让她丈夫干的,她自己有点接受不了这种事情。

  所以这真的和爱不爱关系不大,没条件的话看在至亲的份上只能勉强干,有条件肯定请人帮忙啊。”

  “同理,汉景帝爱不爱他爹难道就通过这种事情可以判断出来吗?历史上多的是作秀的名人,隋炀帝没有成为皇帝之前表现的有多好,好到让她妈成功偏心他,最后废太子而立他,结果成为皇帝后呢?本性暴露。”

  “所以在汉景帝看来,这会感觉恶心是正常的,尤其是他还是金尊玉贵长大的,哪里做过这种事情,而且宫人能做的事情,偏偏邓通却和文帝建议他来干,我要是汉景帝也会觉得这是在整他羞辱他,企图分裂他和他爹的感情,其心可诛。”

  “于是他成为皇帝后就报复回来,他没收邓通的所有财产,将其贬为乞丐,并明令不准任何人救济,将其活活饿死在大街上。”

  说到这里李一还是忍不住,“虽然但是汉景帝这报复心是够强烈的,按理说,你要报仇,找个罪名把邓通杀了或者发配贬谪就行了。

  但是,汉景帝非要让他受尽折磨、落魄而死。”

  李一语气微妙,“是真的很记仇耶。”

  “这么一对比的话,汉景帝对周亚夫的容忍度那是很高了。”】

  邓通浑身发冷,颤抖不已,怎么办,该怎么办,对,找陛下,陛下一定会救他的!

  汉文帝审视儿子片刻,然后叹气道:“是父皇不好,不该以此试你,这和邓通也没有什么关系,你别和他计较。”天幕说的不错,如何就能以此认为儿子不爱他呢?

  刘启有点别扭,“儿臣是觉得这种事情恶心,让儿臣给您挡剑都比干这事简单。”他虽然是在代地出生的,但是那时候就是藩王之子,后来更是成为太子,这辈子就没干过这种事情。

  而且主要也没必要嘛!少年刘启气鼓鼓的想,邓通就是在恶心他,离间他们父子关系!

  汉文帝哭笑不得,挡剑那就真的不至于。

  不过他到底眼神一柔,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些话不必说。

  【“作为皇帝,汉景帝做的其实挺不错的,但是因为这几件事使得他评价被降低了,怒而砸死藩王之子,逼死功臣,报复得罪他的人……如果说这些还有一定的理由。

  那么在废太子上他真的就是将老刘家的薄情发挥的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汉景帝他儿子汉武帝是历朝历代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但是最开始汉景帝的太子却不是他,而是刘荣,汉景帝的庶长子。”

  “刘荣被立为太子,大抵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为了稳定朝纲,表示汉景帝后继有人;第二则是此前在七王之乱中为了让弟弟梁王出力,汉景帝有暗示将来传帝位于他,加上汉景帝他妈窦太后也有兄终及弟的想法,所以为了使群臣没有意见,根据立嫡立长的原则,汉景帝选择长子刘荣为太子。

  可是,后面汉景帝却突然要废太子,这是为什么呢呢?官方的说法是太子之母栗姬失德,进而祸及太子。

  但是废立太子真的有那么简单吗?汉景帝也不是第一天认识栗姬了吧?

  我们往后推倒,汉景帝说要废太子后,朝廷沸腾。

  《资治通鉴》写到:十一月,己酉,废太子荣为临江王。太子太傅窦婴力争不能得,乃谢病免。

  又写:上废栗太子,周亚夫固争之,不得;上由此疏之。”

  “看看反对这两个人是谁,窦婴,非常有名汉朝名臣,也是大汉十分著名的外戚人物,放在文景两朝,称得上外戚势力之首,我们都知道外戚在汉朝是势力很大的,足以影响朝政。

  再看看周亚夫是谁?平定七国之乱的名将,汉景帝一朝军方首屈一指的人物。”

  “以这两个人为首,可以涉及满朝文武不知道多少人物,而他们都是支持太子的,这代表什么呢?太子势力很大啊!”

  “皇帝正值壮年,偏偏太子势大,眼看就要子强父弱,汉景帝能是什么感受。

  周亚夫为什么死呢?因为他反对汉景帝被太子,由此被汉景帝疏远,被构陷,最后自尽而亡。

  当年裹挟皇帝都没有死,现在却因此死,这不足表示皇帝对太子的忌惮吗?“】

  当过太子的人都顿时心戚戚,谁当太子谁懂,太难了。

  做得不好,那是不足以承担重任;做得太好,好啊,你老子还没死呢,你就想取而代之。

  总之是左也不行右也不行就对了。

  【“景帝下令废太子刘荣,诛杀栗姬在京城所有的亲戚。

  四个月后景帝立王娡为后,十二天后后来的汉武大帝刘彻被立为皇太子。”

  “为什么汉景帝选择才七岁的刘彻成为太子呢?为什么刘荣成为太子那么多年却始终不立栗姬为皇后,在大臣提议立栗姬为皇后就是立刻发怒,反而立王娡为皇后。

  因为刘启对栗姬心有疑虑,对刘荣心有忌惮,不想再增加刘荣的势力;而刘彻年幼,又排行老十,不嫡不长的不足以为太子,只有王娡成为皇后,刘彻成为嫡子才能名正言顺立刘彻为太子。”

  “或许是刘彻确实小小年纪就天资出色,或许是刘彻太年幼很多年内都不足以对刘启产生危险。”李一微微一笑,“谁也不知道汉景帝怎么想,但是必须说,他的选择非常正确,或许刘荣也不错,但是很难想象他能做得比刘彻还好。”

  “这不是重点,汉朝废太子的皇帝也不止刘启一人,汉光武帝就把废太子安置的很好。

  可是,汉景帝不一样,他……是真的对废太子下狠手的。”

  “刘荣虽然被贬为临江王,但是他把封地治理的还不错,可见人没有颓丧,又重振旗鼓,好好办事。

  结果两年后,他就因为擅自在宗庙土地修建宫室而被召还长安,受到郅都严格审讯,后自杀。”

  “要知道郅都是西汉最早以严刑峻法镇压不法豪强,维护封建秩序的酷吏,汉景帝让一名赫赫有名的酷吏去审讯刘荣,由此可见他的态度。

  汉景帝想替年幼的刘彻扫清权力障碍,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哪怕刘荣被废,依然威望很高,在封地也很得人心,但是其手段也确实狠辣一点,不然也不会令人诟病。”

  “当然,一个皇帝,一旦做出选择就果决,不轻易动摇总是好的。”】

  刘邦嘴角终于浮起一抹兴味的笑意,他拍了拍大腿,不住点头,“杀伐果断,好。”

  吕雉顿时冷笑,都想废太子,难怪脾性对付。

  刘邦瞄了他一样,然后暗暗反驳天幕,这废不废太子的,当妈的影响确实很大。

  要不是吕雉他早就废太子了,这刘启小子因为太子他娘想废太子也不是不能理解。

  汉文帝摸了摸下巴,“这大孙子是不是性格很好那种。”

  母强子弱,为了避免上演吕后与惠帝之事,所以废太子。汉文帝试图猜测。

  太子刘启眨眨眼,“不知道啊。”他还没有儿子呢。

  汉文帝也不纠结,而是赞赏道:“眼力不错。”为大汉选择出色的继承人。

  刘启这才露出笑容。

  至于死去的废太子刘荣,谁也没有提。

  【“苏辙曾经评价: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李一说道这个,突然又语气一变,“但是,他仍然是一个明君,为什么呢?惟不改其恭俭故耳。”

  “清静恭俭是对景帝政治功绩一个传统评价。“清”是指为政少事;“静”是指安定百姓;“恭”是指善待臣民;“俭”是指节省汰用。

  就是说汉景帝是一个把国家治理得不错、对百姓不错、勤俭节约的好皇帝。”

  “是的,他有很多缺点,但是这依然不能掩盖他是一个好皇帝的事实。”

  “那么他是怎么成为一个被历史歌颂的好皇帝呢?

  他继位后依然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提倡节俭,使大汉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

  “他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同时,还多次颁诏,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此外,其即位伊始就下令将田租减掉一半,也就是将十五税一降到了三十税一。

  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为西汉定制。

  而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汉景帝又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三年,缩短服役的时间,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西汉的汉昭帝时代。”

  “为了对付匈奴,他继续进行马政建设。他下令扩大设在北地郡、上郡等地方的马苑,而且鼓励各郡国及民间饲养马匹。

  由于景帝时期养马业的大发展,军马生产颇具规模,属于官府的马匹发展到了40万匹,民间不计其数,为汉武帝征讨匈奴打定坚固的基础。”

  “在巩固基础,为未来与匈奴作而做准备的同时,他对待匈奴没有大规模地反攻,而是注重的是积极的防御。

  在这些反击匈奴的战斗中,也相继涌现了李广、程不识和郅都等一批将领,甚至匈奴人一听李广的名字就感到害怕,称李广为“飞将军”。

  这些都是对外战争出现的新变化。”

  “诚然景帝还是继续采取和匈奴和亲的政策,对匈奴进行安抚。

  但是他又在匈奴的边界地区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的骚扰。

  事实上如果不是当时生产力不够,市场没有那么大,真的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控制匈奴的。“李一遗憾道,知不知道什么是经济制裁啊!】

  汉景帝眼神微闪,这个方法居然真的可行,只是条件不够嘛?生产力和市场……他陷入沉思。

  【李一没有继续往下扯,而是带着几分可惜继续道:“景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但是想要发展商业仍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过与之相对的是统治阶级上自景帝,下至郡县官都逐渐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

  景帝末年任命文翁为蜀郡太守,文翁开创了郡国官学。

  对于思想,景帝也不再严厉禁止其他学派的发展。

  当时的西汉初期,朝廷流行的黄老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

  而景帝在提倡黄老的同时也让包括儒家学说的其他各派存在、发展,说起来这也为后来董仲舒学说的发展以及被汉武帝的重视采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吕雉若有所思,天幕是赞同思想文化百花齐放啊。

  【“文景之治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治世的时期,是文景之治两代人的努力,才使汉武帝刘彻当时的综合国力空前强大,国库充盈,可以多次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迫使匈奴退回漠北,再也无力来侵扰汉朝边境地区的人民。”

  “从西汉初年的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到汉武帝继位时期的”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使国家财政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人民富足,社会安定。

  而这又是汉高祖、高后及文、景几任帝王的功劳了,他们吸取秦亡的教训,轻徭薄赋,以德化民,使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而经过文景二帝长达四十一年的治理,终于形成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也就是“文景之治”。”

  “毫无疑问,是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华夏出现了第一个治世,为汉武帝更进一步拓展大一统局面创造了政治和物质条件。

  “所以,哪怕汉景帝在位期间,杀太子刘荣,斩恩师晁错,逼死功臣,可以说是手段狠辣,薄情至极。

  可他是偏偏和他爹一起缔造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留下一个蒸蒸日上的国家。”

  “谁能说他不算一个明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