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发展国家之余,他也不忘克制自己的私欲,勤俭节约。

  据记载,汉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里,他的宫室、苑囿、车骑、服御等都没有怎么增加过。

  有一次,汉文帝想建造一个露台,就让人做一个预算。工匠师傅们经过计算,认为大约需要一百金的样子,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便宜,心动了有木有?但是汉文帝没有。

  他非但没有心动,反而听了之后立刻作罢,为什么呢?因为一百金已经是十家比较富裕家庭的资产总和了,他觉得太贵了!

  一个帝王,连个花费百金的露台都不舍得做,爱惜百姓资财到如此地步,恐怕放眼皇帝中也没有能比得上他的了。

  这换做别人的皇帝,随便修缮个宫殿就要几十万上百万银子,哪里看得上一百金。可就是这位汉文帝陛下,区区一百金就让他闻之却步,而这难道不足以夸耀吗?

  而且他不仅自己节俭敦朴,还督促身边人节约。

  比如他非常宠爱妃子慎夫人,也规定她的衣服长度不得拖地,不能造成无谓的浪费;帷帐、衣服等也不能纹绣。

  他的整个后宫妃嫔都是如此。”

  “别的皇帝都是在叫别人节约,可是汉文帝却是实打实的从自己做起,让自己成为世人的榜样。

  他要求自己,也要求身边的人,但是这并不是小气和苛求,而是让她们实用为主,不攀比不奢侈不浪费。”

  “哪怕是现代人都做不到,可是在古代,一个皇帝就有这样的思想并且实际行动,二十年如一日,实在让人汗颜。”李一感叹道,反正她自己就是一个俗人,喜欢享受,喜欢好看的好吃的,是万万做不到汉文帝这样的自苦。】

  汉文帝不以为然,侥天之幸让他成为大汉皇帝,继承父业,他自当行帝王之职责,不过本分而已。

  能享受而不享受是他的选择,而无力享受还要享受,那才受人鄙夷。

  【“此外,当时民间厚葬之风盛行,汉文帝曾下令禁止百姓厚葬,反对厚葬导致的劳民伤财,就连他自己的陵墓,也是瓦片砖石所建,没有金银铜锡的装饰,并且禁止后人为他厚葬。

  他去世前留下遗诏中:“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纵观汉文帝执政的23年,在他的表率下,整个社会都崇尚节俭。”】

  喜好华服烈马的刘备自愧不如。

  诸葛亮笑道:“人是可以有爱好的,只要不为此而劳民伤财就可,而主公能如文帝一般仁爱百姓,却是最为肖祖。”刘备闻之,欣然一笑。

  【“汉文帝还仁德友爱,孝悌有道。

  他倡行孝道,并以身作则,对母亲薄太后早晚请安,殷勤侍奉,甚至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对兄弟也力求和睦相处,吴王刘濞是汉文帝族兄,常对汉文帝不敬,失藩臣礼,且称疾不朝二十多年,文帝没有因此责罚他,‘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

  淮南厉王刘长是他同父异母弟,意欲谋反,文帝也不忍致死,仅处以流放,后又尽封淮南王诸子为王。“】

  吴王:emmm你家棋圣儿子认同你这句话吗?朝了他怕再死个儿子!

  淮南王:没得夸我们可以不用硬夸!他刘恒给的暗亏谁没有吃过!

  李一:

  【“汉文帝其人爱民如子,他采取了一系列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措施,如“赦天下”“赐牛酒”“赐布帛絮”等。

  在位期间,经常借着由头给百姓发福利,如文帝元年就三次各种赏赐。

  继位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立太子时,‘因赐天下民当为父后者爵一级。’

  立皇后时,‘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赐物及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

  文帝三年,巡行太原时,‘见故群臣,皆赐之。举功行赏,诸民里赐牛酒。复晋阳、中都民三岁租。’

  文帝七年,‘夏四月,赦天下’。后元四年五月,‘赦天下’。十三年六月,‘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

  如果有了天灾,汉文帝更是要给百姓发放补助l,后元六年,‘夏四月,大旱,蝗。令诸侯毋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损郎吏员。发仓庾以赈民。民得卖爵。’

  从“大赦天下”到“赐物存问”,汉文帝一心为民,忧民所忧,急民所急,总是极力安抚百姓,救助孤寡老人,将“施德惠天下”贯彻到底。”

  “可以说,汉文帝体恤民情的思想与行为得到当世和后世的高度评价,《宋史》说:“汉文帝盛德之主。”诚然如此。

  也无怪后世的人对他评价都很高,司马迁说他是个仁君;班固评价他在位的时期西汉: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一个和平时期的君王的最高评价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了吧。”

  “但你说他是好人吗?

  不然,放眼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中出现的雄主圣君不在少数,但是,人们只会发现,好人是做不了好帝王的。

  始皇帝统一华夏,却有“暴政虐民“之嫌疑;

  汉武帝驱除匈奴,开创了汉家百世之基业,但是留下了“穷兵黩武”的骂名;

  唐太宗缔造了贞观盛世、亦有万国来朝之威严,却抹杀不了“弑兄屠弟”的篡位事实;

  宋太祖有终结乱世、恢复华夏之功业,却有“陈桥兵变”、“霸占小周后”之污点;

  明太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却故步自封、屠戮功臣;

  明成祖文武并进、开创永乐盛世,但是留下了“起兵篡位、赶尽杀绝”的骂名。

  而汉文帝呢,妻儿死的悄无声息,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疑点,对亲舅舅该狠心照样狠心。”

  “想当初使者来让刘恒去京都当皇帝,可谁都担心这是个陷阱,是他舅舅薄昭冒着生命危险帮刘恒入京打探消息。而刘恒登基之后,也投桃报李,将舅舅封为轵侯。

  这本是君臣舅甥之间的佳话。

  可后来薄昭杀害朝廷使者,触犯国法,汉文帝不忍心下旨杀他,便想要让他主动认罪自杀。

  汉文帝先是派大臣陪他喝酒,大臣在酒席上劝他给自己留下最后的体面,主动认罪自杀。但薄昭自持身份,不愿死。”

  “好家伙,给脸不要脸啊这是。”

  “于是汉文帝令人将早已经准备好的孝服送到朝堂,分发给满朝文武大臣,并下令让他们下朝之后赶去轵侯府,为他的舅舅哭丧。”

  “可能还有不少大臣一头雾水,毕竟没有听说国舅死了的消息啊。

  但是皇帝说他死了,那他如何能不死呢?于是薄昭看见满朝文武前来哭丧,终于知道自己必死无疑,自尽而亡。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中的记载也不过一句话: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可是从这寥寥数十个字就可以看出汉文帝冷硬的心性和不凡的手段。”

  “毫无疑问,汉文帝对于国家和百姓绝对是个好皇帝,可是好皇帝和好人从来不搭边。”】

  汉武帝脸色露出奇异的神情,他曾经不满几代先人对匈奴的忍让,可是没有他们的忍让,如何成就他的征讨呢?

  “皇祖父是天生的皇帝。”刘彻评价。

  刘邦已经哈哈大笑,他把小四抱到身边,夸赞道:“看不出来你小子还挺聪明。”

  好人?以普世的价值观念来说,他老刘家大抵也没有出过几个好人吧,哦,不,刘盈可以算,然后呢?要不是他有个好娘,他早就废太子了,呵呵。

  那啥,天幕说的好,别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好人,那是什么玩意,能比他们这些“坏人”更好的治理国家吗?

  不能,那就闭嘴吧。

  嬴政冷笑,如果不够狠,他早就死在赵国,这天下还不知是谁家天下呢?

  汉武帝凉凉道:“不穷兵黩武,难道是想和那宋朝一样皇室被一网打尽,来一出靖康耻吗?”

  唐太宗心情复杂,却也终究能坦然面对这件对他称得上忌讳的事情,“可世人最后记得的还是朕的大唐。”

  这一刻,他是可以骄傲的对他耶耶说,当年没有选他是错的,他才是那个可以带领大唐走向辉煌的人!

  宋太祖暗暗嘀咕,自古皇帝能者居之嘛,唉,他也不想的,这不是都黄袍加身了嘛。

  明太祖大怒,要不是龟孙子不争气,他用得着杀那么多人吗?要不是那些混蛋不识抬举,他也不会杀他们!

  明成祖:……写下,是太宗,明太宗!

  【“汉文帝一生谨小慎微,谦虚低调,同时又艰苦朴素,为政以德。他承前启后,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统治秩序趋于安定,由此汉朝社会开始进入治世。

  他不像他的父亲刘邦可以以小博大,他也不像自己的孙子刘彻可以开疆拓土。

  但是,他仍然是一个有非常魅力的君王,因为他使国家变得繁荣昌盛,缔造了我国古代第一个盛世。

  他在位期间既没有大兴土木,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改革举措。

  在他统治的二十余年里,似乎一切都很平静,但是他也默默地做了很多琐碎的实事,躬修节俭、倡行孝道、抚恤孤寡、诏废酷刑……

  可以说,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但凡一个明君所能做的,汉文帝都做到了。

  在古代中能将戒奢尚俭贯穿于一生的帝王何其稀少,更何况皇帝是处于人世间最尊贵的位子上,权势美色应有尽有,几乎不会有人能拒绝这种巨大的诱惑。

  但是汉文帝却做到了,他终其一生都在以身作则,躬修节俭。

  不仅如此,他还广开言路、任人唯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在他的领导统治下,官员安心于政事,人民安居乐业,整个国家显示出一派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景象。

  而他优秀的政治才能更是给日后的守成君主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范本。面对孤立无援的境地,可以步步为营,“既拉又打”,让那个可以废立帝王的开国功臣集团慢慢丧失了话语权,完全体现汉文帝惊人的智计。”

  “诚然他也有很多缺点,可是在这些功绩面前,他的那些缺点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好!好!好!”一连道了三声好,刘邦对刘恒的满意简直不加掩饰。

  他以为如意最像他,没想到这个不那么像他的四儿子在没有教导的情况下,却反而做得比他想象中的更好。

  他以为他会像始皇一样后继无人,没想到啊,无心插柳柳成荫。

  他老刘家果然是有大气运的哈哈哈!

  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