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第404章 在银币改革上异军突起的李夔龙

“朕会命令大明皇家银行的那些财务会计——即过去晋商的掌柜和账房先生——计算出以往的火耗数额,并将这笔款项作为养廉银发放给全国范围内现任的文武官员,但那些只挂职而无实权的官员则不享受养廉银......”

待到崇祯阐述完他心目中的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后,内阁中的众人皆陷入了片刻的沉寂。

大多数人仍在努力理解并消化这段充满大量信息的话语,然而,唯有帝党成员崔呈秀和李夔龙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时机。

这不就是敲边鼓的绝佳时机吗?

而且这还是那本小册子里,治国四册中最好处理的事情。

崔呈秀和李夔龙闻言,急忙起身而立,躬身施礼后齐声高呼道:“微臣恭贺陛下,圣上洪福齐天,恩泽四海!此番陛下推行银币之举,实乃旷古烁今之善政啊!此举不仅惠及万民,亦对朝廷官员大有裨益。陛下当真是圣明仁德之君主啊!”

此乃崔呈秀所言,其言辞间依旧透露出浓郁的阉党谄媚、阿谀奉承之风。

无论崇祯帝言说何事,必先将其比作尧舜禹汤等先贤圣王,狠狠夸赞一番。

总之是脸都不要了,一个个都给太监当过干儿子的人,还要什么脸皮。

紧接着,李夔龙也附和道:“陛下英明神武,高瞻远瞩!

正如崔大人所言,发行银币于国有利,能统一定制银两样式,使之如铜钱般具有规范标准,便于贮藏和发放,同时彻底避免了中途无谓的损耗。

如此一来,不仅免去了反复熔炼的繁琐步骤,还能真正做到“火耗归公”。

对民而言,交税时再也不必担忧胥吏们的层层盘剥,亦或是遭受各种折色手段等祸害百姓之事。

而在日常交易中,更无须害怕被狡猾商人欺骗,声称金银成色不足,原本一两银子的价值却只能当作五钱或三钱来使用。

于官员来说,陛下犹如降下甘霖一般恩赐。

此后,有了养廉银制度,朝堂之上将不再有所谓的清水衙门和油水衙门之别。

那些初入仕途的进士来到京城后,亦无需借贷维持生计,以免咱大明朝还会出现新官上任、债主随之而来的奇特景象。

同时,许多年轻官员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贪污受贿,否则就要面临饿死街头的困境,这种尴尬局面也将不复存在。

此次银币得以顺利推行,并实施废两改元政策,实在是一件利国利民、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陛下英明睿智远胜文景,实乃上天庇佑大明之幸事,大明王朝复兴在望啊!

微臣在此恭贺陛下,愿我大明江山永固,愿我皇福寿如海!”

这是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夔龙在滔滔不绝地讲着,他讲的是头头是道,口若悬河,把崔呈秀那段干巴巴的与民与官都有大利的话,进一步说得特别精彩,还有条理。

他说到最后一句话,几乎成喊的了,两句歌功颂德的话一出口,就是漂亮的收尾工作。

只见李夔龙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借以表达自己对皇帝的一片孺慕之意。

这些言论让在场的内阁大臣、军机重臣以及司礼监的数位大太监都频频颔首,表示赞同。

他们万万没想到,李夔龙竟有如此独到的见解!

而站在一旁的姜赞堂则满脸惊愕,心中暗自思忖:原本应该是自己大出风头才对啊!怎料半路上突然杀出这么一个程咬金来!

而且对方随口说出的话,居然比自己精心筹备数夜的腹稿还要精妙绝伦!

然而,姜赞堂并非最为惊诧之人,真正感到诧异无比的当属一直处于陪衬地位的崔呈秀。

以前帝党众人除了那个不带把的副厂公,就是他崔呈秀一直是独占鳌头啊。

当李夔龙跪地歌功颂德之时,崔呈秀亦随之一同跪下,但他却侧目瞄了一眼身旁的李夔龙,眼中流露出的神情似乎在说:\"好家伙,你还真懂得如何耍手段啊!

这本册子上的内容,你竟然比我这位顶头上司记得还要熟练!

看来,我这个在皇上面前备受赞誉的优等生头衔,恐怕就要被你这个阴险狡诈的家伙神不知鬼不觉地抢走啦!\"

面对众人的赞许与惊叹声,李夔龙始终低垂着头,只顾拼命叩头谢恩,对于上司那充满杀意的戏谑目光他更是视若无睹。

仿佛只要自己不去理会,就能将一切危机化解于无形之中。

那边崇祯听了之后龙颜大悦,心中暗自思忖道:“朕平日里所撰写的治国小册子,这些帝党臣子们竟然能够如此铭记于心,实在是令人欣慰啊!

今日他们在此处摇旗呐喊、擂鼓助威,可谓是恰到好处。”

紧接着,其中一名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圣明,微臣认为银元改革、废两改元实乃治国之良策。

然而,千百年来的旧制一朝更改,难免会引发些许动荡。

因此,微臣提议先行在京畿地区试行此项政策,以观其成效。

如此一来,倘若实施过程中出现任何利弊得失或者其他问题,我们也能及时予以纠正。

况且,这皇家银行以及户部工部的铸币机构宝源局皆位于京城之内。

只要他们能在京城做出表率,树立良好典范,那么各省份的地方官员便可以效仿学习,避免出现朝廷本意为善政,但到了地方却演变成恶政的情况发生。”

这是内阁次辅韩旷那低沉而又坚定的声音,他的声音很有穿透力,明明是个东林党,崇祯对此人却总是厌恶不起来 。

话音刚落,下方立刻涌现出一群大臣,其中有钱龙锡、刘鸿训以及倪元璐等人纷纷站出来表示支持。

\"臣等附议!\" 他们齐声高呼,显得他们团结一心,特别像一个党派 。

对于韩旷这个人,崇祯皇帝心中一直存有偏见。

然而,经过近期的接触与观察,他逐渐意识到这位东林党党魁确实有着非凡之处。

相比起前任东林党党魁——礼部左侍郎钱谦益,韩旷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今日,韩旷所言正合崇祯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