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第333章 阴谋家的静默战

哥哥早早就是参军当了总旗百户,那世袭的位置,咱们这些次子庶子是想也别想。

否则的话,被逐出家门,销了族籍都是轻的。

大家只有一条出路,中了武举,当了武进士,受了朝廷的封赏,另搏一番天地。

我等才能在这西北军中,有一席之地。”

那位被叫曹兄的,年龄有三十许,是个浓眉大眼,满脸络腮胡枣红脸的汉子。

听了张世杰的话,默然无语,低头喝了一杯闷酒。

显然是被张世杰说中了心思。

张世杰说完话,瞥了一眼旁边还在聆听教诲的李克勤。

“当然,我们五人之中也有例外。

有人是独子,也是嫡子,理所应当应该待在家里,继承他爹的职位。

不也和我们一样,千里迢迢来京,靠自己的本事博取马上功名吗?”

此话一出,三人中除了曹兄,另外两人又笑了。

这五人中其他人都是次子庶子,只有李克勤一人是嫡子,这才是李克勤被排挤的真正原因。

李克勤仿佛没有听出来,张世杰的揶揄和暗讽,依然殷勤地给张世杰布菜。

还满脸堆笑地给众人倒酒。

张世杰看了有些愧疚,都是固原镇的人,何必太过尖酸刻薄。

自己这边四个次子庶子什么的,把自己在家族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产生的怨气,强加到一个不相干的人身上。

这实在是非大丈夫之举。

想到这里,张世杰愧疚的接着说道。

”呵呵呵,我老张直来直去,一些话说出来也是无心,还望李兄弟不要介意。

我接着说,你想要的答案。

你是聪明人,听到这里,其实也不用我明说了。

还是那句话,如今的圣上锐意进取。

种种迹象表明,圣上这次的武举考试必然是扩招。

还是很大规模的扩招。

比之天启年间的那次扩招,还要规模更大,大得多。

听说京营那边,军机处候补大臣,兵部右侍郎李邦华大人,现在已经是京营协理戎政。

李邦华大人那可是现在京城中,皇帝最宠信的大臣。

那些子京营的勋贵们,就是再不情愿,也是要接受被改革的命运。

这一下子京营十几万规模的军队,要空出多少百户千户镇抚之类的将官?

我知道李兄弟虽然说,比不上我等的武艺。

可比之民间的野路子,你还是要高明不少。

咱将门家学渊源,祖上有不少传下来的练兵布阵的不传之秘。

相信这次扩招,李兄弟必然会榜上有名的。”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李克勤大喜过望,赶忙上前接着奉承。

他是知道张世杰有本事有人脉的,知道一点就受用不尽了。

这边晴雨轩的雅间里,五人聊得热闹,这些年轻的将门子弟,心里没有那么多歪歪绕绕。

无论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他们都有一颗要为国为君的心。

所要的无非就是封侯拜将,一展平生所学,为君王效犬马之劳。

而隔了几个房间的听雨轩,就不是这样的景象了。

雅间里依然还是五个人。

却都是文人的打扮,管家掮客说客阴谋家的身份。

大家围坐在圆桌前,关上了门,斥退了店小二。

还在周围安排了自己的人,就是营造出一个密不透风,天知地知的密室,好方便商量阴谋诡计。

五个人没有人说话。

守着一桌子珍馐美酒,没有一个人动筷子的。

眼见美酒淡了味道,珍馐佳肴成了一桌子冷菜冷饭。

五人还是撑得住气,谁也不发一言。

好像比的就是一种定力,谁先说话,谁就失了先机似的。

这也许就是故弄玄虚的小人,想要耍阴招必备的前摇。

这云仙楼也是京城一等一的酒楼,不用问也知道隐藏的东家,肯定是京城中的达官贵人。

这里可以称作,来往无白丁,谈笑都是有钱人。

酒楼的布置装潢也都是,紧跟着京城的潮流而动。

谁是潮流,这个时代唯有皇家。

皇家奢靡,民间也就奢靡。

宫中的小皇帝喜欢机械物品,如自鸣钟、望远镜、琉璃窗等等。

和他哥哥天启不一样,崇祯爱好更广泛,喜欢的珍奇更多。

京城中的有心人,都是察觉到了这一点,纷纷跟紧皇帝的喜好。

因为小皇帝的喜好,正好也契合了现今奢靡铺张猎奇的风潮。

这云仙楼里的雅间,也摆上了西洋过来的自鸣钟,还安上了琉璃窗。

这些东西一装上,果然让云仙楼充满了别样的异国情调。

不久从海上过来的一批白种女奴,也要运抵京城云仙楼。

这是神通广大的东主,托了豪澳景那边的关系,还有荷兰人的关系,才买到的这批白人女子的奴隶。

不要感到惊讶,在黑奴买卖还没彻底盛行的十七世纪。

白奴买卖才是世界的主流。

那里的女人都是奥斯曼帝国,从波兰、乌克兰等地区掠夺来的。

听说大明皇家公司的钟表厂,马上就要在西郊破土动工了。

云仙楼的东家,希望到时候可以买到本土产的钟表。

这漂洋过海万里而来的钟表,实在是太贵了。

到时候希望还可以买几个银怀表,显摆一二,彰显一下自己酒楼的高档品质。

这时候当的一声,摆放在角落里的自鸣钟开始报时了。

钟表敲击了十四下。

坐在主位上的赵德脸上直抽抽,这四个人是真能忍。

这都多长时间了,还是没有说话的。

他已经闲得开始默数钟表的声音。

整整十四下钟声,一声不多,一声不少。

按照西洋人的时间计算,现在就是下午两点了,也就是未时三刻。

这顿饭足足拖了一个多时辰,硬是没有人动筷。

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在饭局上,吃吃喝喝商量事情。

明朝人自然也是不例外的。

可现在气氛起不来,没人动筷子,这话题就没有办法,从吃饭喝酒上往下面引。

赵德无奈叹了口气,他是今天做东的。

都不吃饭,那就干聊,也要把话题说出来。

总之不能再拖下去了。

自家大人还在家中,焦急地等着自己的消息呢。

赵德咳嗽一声,率先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