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历史军事>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第331章 可怜的明朝武举

崇祯静静地听着,感慨名将就是名将。

总有一些自己想不到的地方。

曹变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说出来。

只是听到“一千骑兵猛冲猛打,没有后续,只是一味直捣中军”这里时,崇祯的神情一动,心里一突突。

好家伙,这不就是旧时空,大同镇林兆东路的副总兵曹文诏,追击流寇的战术嘛。

这叔侄俩真是如出一辙啊。

这有点不祥之兆。

想到这里,崇祯有点不想听下去了,笑着开口道。

“看你侃侃而谈的样子,想是那功课是已经做足了。

马上就是武举考试。

这是朕崇祯年号的第一次武举考试。

朕是非常重视的,做了许多改动。

无论是内容上还是体制上。

朕也提前给你们这些内书堂的学子们,开了后门。

让你们做好温习的准备。

到时候考不上一甲,就是你们这些少年武将的失败。”

听了崇祯的话,刚才还夸夸其谈的曹变蛟,脸色立马垮了。

他别的不怕,就怕那些新式文化课,特别是宋应星老师的物理课。

那是一点也没有学着。

原因嘛,除了逃课就是逃课。

曹变蛟一脸苦笑,脸上都能结出苦瓜了。

“陛下,不知为何?

末将看到那些定理和符号,还有那什么阿拉伯数字,就头痛欲裂。

不如陛下开恩。

到时候在别的科目考试上,比如演武格斗、骑马射箭上,为末将多加点项目。

让末将可以得更多分数,用来弥补那数学物理可能的分差······”

“胡闹!”

崇祯气笑了。

曹变蛟一看崇祯脸色不对,他也是乖觉的人,赶紧跪下。

“末将该死!”

“曹变蛟啊,曹变蛟。

你当朕开科武举是过家家吗?

你想考什么考什么?

显得你多厉害似的。

就是拿你引你为傲的骑射本领来说,在这批朕的内书堂学生里。

你也不是最拔尖的。

那辽东镇的吴三桂,是不是赢了你好几次射击?”

“末将也是赢了他好几次的,他是败多胜少。”

“对对,可人家吴三桂不仅仅骑射厉害,这新文化课成绩······”

崇祯有点卡壳了,说实话,他不记得吴三桂具体的文化课成绩。

崇祯转头问向王承恩。

“王大伴,上一次周考,吴三桂的成绩如何?”

王承恩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他其实很想说的是。

“皇爷,你俩说话是不是跑题了。

你不是在训斥曹变蛟,不好好学习吗?

怎么两句话,就扯到了曹变蛟和吴三桂,谁武力值更厉害的问题上呢?”

可惜王承恩可不敢这样说话。

“回皇爷的话,老奴无能。

确实不知道吴三桂的成绩是多少?

不过吴三桂从来没有逃过课,他的成绩总体上来说,在他们这一届武将之中,已经算得上中流水平。”

“听见了吗?

人家吴三桂是文武双全,将来必定是个帅才。

你看看你,天天就知道舞刀弄枪,往箭社那边跑。

将来你顶多做一个先锋大将,有多大的前途。

朕不管啊,还有几天的功夫。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考出一个一甲的好名次。

你就不要再来见朕了。”

崇祯一听吴三桂的文化课成绩还行,赶紧给吴三桂安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帽子。

对一向娇惯的曹变蛟,也下了最后通牒。

·······

有了经济基础和外部环境的稳定,皇庄也走上了正轨。

觉得暂时没有什么顾虑的崇祯,终于启动了自己的军事改革步伐。

首先就是武举的改革,成立大明皇家军事学院。

其次就是京营十四万军队的改革,账面上的十四万,这里面说不定都是些地痞无赖,吃空饷的玩意。

京城的云仙阁里,有那来自西北的几个将门世家子弟,聚到了一个雅间里。

讨论的就是今年的武举。

早在两个月之前,京城的街头巷尾,就已经流传了一条隐秘的小道消息。

不知传递消息的那位,他的亲戚是宫里的哪位公公,是司礼监、御马监,还是兵杖局火药司,又或者是最近炙手可热的内书堂。

武举要大动,大大的改革。

明朝的武举发展不是明初的时候就有,明初武德充沛,大明的将士打遍天下无敌手。

作为皇帝的太祖成祖和仁宗、宣宗考虑得更多的是骄兵悍将威胁皇权的问题,自然不会设立武举。

重文轻武才是当时明朝的主旋律。

可是自土木堡之变之后,大明的武勋集团垮了,大明的军事力量由盛转衰,西北的蒙古鞑子彻底成了大明朝的心腹大患。

武举在成化年间由太监汪直提起,却被文官所忌,搁置一旁,直到万历末年才有了一定的规模,而且流程全部照抄文官科举,还没有殿试三甲一说,

崇祯决定彻底改革武举,先是在两个月前颁布了明令。

以后两京的京卫武学必须重建,武举必须改制,朝廷选拔军官要以武举考试为主,推荐为辅。

各地卫所子弟若是想要从军,必须参加武举。

这次的武举考试也要押后,让各地的武举人进京后,先去南苑演武场学习一段时间,才能参加此次武举考试。

今天云仙阁里的五人,就是为了探讨这件事情。

“张兄,这京城中属你最有人面,在京城人头熟。

你给大伙说说,这次武举考试,圣上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怎么感觉咱们这些将门子弟,在这次武举考试中不一定占优势啊。”

说话的人叫李克勤,他是固原镇一个卫所千户的儿子。

因为是独子的缘故,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娇生惯养,纨绔子弟的做派学的透透的,可就是没有学到一点真本事。

按照原来的惯例,他倒是不愁前程的。

到了年龄,不外乎就是先从小旗小队官干起,慢慢就是总旗、百户、镇抚,接着就是顺理成章接替了父亲千户的职位。

可是现在不同了,新皇帝刚刚颁布了诏书,重申了武举的重要性。

当地卫所的指挥使大人,不敢再将这种暗面上的世袭制,再继续搞下去。

风头正劲的皇上,这三把火还没有烧完呢。

指挥使大人可不想粘上。